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朱元璋推行了什么政策?

精选答案

明朝刚刚建立的时候,田地贫瘠,经济萧条,到处都是破旧的景象。河北平原遭受了战争最严重的破坏。在许多地方,道路被封锁,堆积成山,人们与外界隔绝。文化一向比较发达的汉中地区也是杂草丛生,虎豹呼啸。当过去繁荣的度假胜地扬州被朱元璋的军队占领时,这座城市只有18名居民。民不聊生,地主贵族难以榨取地租,封建政府的税源几乎耗尽。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朱元璋下定决心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登基之初,他把全国各地的府县官员都召集到朝鲜,对他们说:“天下刚刚安定,人民的财力非常贫乏。就像刚学会飞翔的鸟拔不掉羽毛,新栽的树摸不到自己的根。应该让他们休养生息,搞好生产。”他要求各级官员把“开辟田地、增加户籍”作为头等大事,并规定对官员的考核要报告农业和桑树的成就,违反者要降职处罚。

农业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朱元璋特别重视农业。在封建时代,恢复和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是奖励开垦和实行开垦。元末农民战争后,许多官僚地主死亡逃亡,他们占领的土地一部分回到农民手中,一部分被遗弃。朱元璋下令,所有在战争中被遗弃的土地,如果由他人耕种并成熟,都将成为耕种者的财产。如果原来的土地所有者回来,政府将分配相同数量的荒地作为补偿。事实上,这是对农民战争胜利果实的认可。对于那些无主荒地,朱元璋鼓励农民积极开垦。洪武元年(1368年)规定允许百姓到处耕种闲置土地,并免除徭役三年。又过了两年,又规定将北方郡县城市附近的荒地分给无业农民耕种,每户15亩,菜地2亩。有多种闲置产能的,亩数不限,全部免税三年。南方的一些地区也实施了类似的政策,如苏州太仓市,每公顷授予16英亩土地。后来规定在陕西、河南、山东、北平等各部以及凤阳、淮安、扬州、泸州等地,允许农民尽力开垦荒地,政府不得征税。许多逃离的农民回到家乡开垦土地,成为拥有小块土地的自耕农。

明朝政府还大力推行垦荒。填海分为三种类型:民用、军用和商用。人民村主要是迁移失业的农民和罪犯,从土地狭窄、人口密集的地区搬到人口稀少的地区开垦荒地和培育种子。政府将支付过路费,一些人还将赠送牛、农具和种子,并且三年内不征税。例如,洪武三年(1370年),来自苏州、松江、嘉兴、湖州和杭州的4000多名失业农民迁往凤阳耕种土地,3.2万多户沙漠幸存者迁往北平种植种子,山西泽州(今晋城)和潞州(今长治)的农民迁往河北。

在整个洪武时代,可以接受测试的移民超过160万人,实际人数可能是这个数字的两倍以上。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后来都成了小农。驻军由驻军部队承担。当时规定,边防部队三分守城,七分播种。大陆军队分为两部分:守城和八分种。每个军士由政府分配50亩土地,并赠送牛、种子和农具。在种植的头几年,不需要交税。后来每亩交一桶税,剩下的收成留作本卫制作的口粮。明朝初期,军队的大部分口粮都来自军队的收入。朱元璋曾夸下海口:“我不费百姓之力,募得百万兵士。”上屯是对军屯的补充。起初,明朝政府实施了“中国盐法”,让商人将粮食运送到边疆的卫生所,然后给他们同等价值的盐引。随后,商人们带着盐导到产盐地区采集食盐,并运送到指定地区销售。后来,商人干脆在边境地区养人定居,并当场缴纳谷物以节省运费,这导致了上屯的出现。

随着军事和商业村庄的发展,大量贫瘠的土地被开发。

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朱元璋十分注重水利建设。即位那年,他下令:

“每当人民提出关于水利的建议时,地方官员必须及时报告。“后来,他特意指示工业部长:“凡能蓄水排水和防御旱涝的池塘、湖泊和堰坝,都要根据地形进行修缮。”洪武时期修建了许多大型灌溉工程,其中一些涉及数十万人,可以灌溉数万公顷的土地。例如,洪武六年(1373年),从开封小木到周琛沙河口18号门的疏浚工程涉及25万人。两年后,疏浚泾阳洪渠堰可以灌溉泾阳、三原、礼泉、高陵和临潼等地200多里的田地。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定海、鄞县的东湖可灌溉面积达数万公顷。第二年,溧阳尹姝东坝的河道开挖了4300多英尺,从嘉兴和其他州动员了多达35.97万名农民工。更重要的是敦促地方官员组织劳动力,利用农闲季节,大力建设中小型灌溉工程。例如,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国子监学生被派往全国各地,敦促官员和人民修建水利工程。到第二年年底,全国已建成40,987个池塘、4,162条河流和5,048条恶性运河。

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间修建了如此多的水利工程,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此外,朱元璋还十分注重水利工程的保护。根据明朝的法律,非法破坏河防和堤防池塘的人将受到严厉惩罚,如果没有及时修复河防和堤防或修复河防和堤防的官员也将受到惩罚。

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朱元璋还采取措施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

元朝的农民对地主有很强的人身依附性,法律规定佃户在看到土地时主要向主人支付仆人的礼遇。死了的地主只被罚170棒,然后他们付了520块陪葬银了结此事。明朝政府规定佃户见到地主时要向长辈进贡,并取消了《元法》中地主只需为死去的佃户交170棒、征520锭银子的规定。农民对地主的依赖有所减轻。在元朝,蓄奴非常流行,所有的达官贵人都有大量的奴婢、驱魔人和驱魔人,有的多达数千人。在元末农民战争的风暴中,许多奴隶摆脱了主人的束缚,赢得了自由,但也有一些农民因饥荒而再次成为奴隶。朱元璋下令,所有在战争中被迫成为奴隶的人必须立即被他们的主人释放,并恢复他们的自由民身份。并命令政府出钱赎回因饥荒而被卖为奴隶的男女。洪武十九年(1386年),仅河南布政使部就赎回了被开封等官府卖为奴的男女274人。明朝的法律还规定功臣家中的奴隶不得超过20人;奴隶不应该被关在老百姓的房子里,否则他们将受到一百根棍子的惩罚,奴婢将被归还给人民;任何收留走失儿童、将逃亡儿童卖作奴婢或认为自由人是奴婢的人都将受到严厉惩罚。

在提高农民地位的同时,朱元璋想方设法减轻农民负担。通过元末农民战争,朱元璋认识到如果过分压榨人民,就会引起强烈的反抗,并懂得了“急则跌跤(摔跤),急则倾家荡产,急则天下大乱”的道理。他即位后反复强调要把征收赋役控制在一定限度内,“有节制地取用,有节制地使用”,既要注意眼前的利益,又要穷尽利益,彻底压榨人民。明初制定的税法规定,民用田每亩应税粮食平均五升,五勺三两,以当时最低亩产计算,是三十税一两。徭役的征收也比元末时期轻得多。由于长期的战争,元代的户口和土地册大多已经丢失,保存下来的也不符合实际情况。地主趁机隐匿丁口和土地财产,逃避徭役和赋税,并将负担转嫁给农民。官员们还相互勾结,借机实施欺诈和腐败,这给农民增加了额外的负担。朱元璋下令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户籍普查和土地测量。洪武十四年(1381年)和洪武二十年(1387年),他编撰了《黄皮书》和《鱼鳞图册A》,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黄皮书编纂完成后,徭役被重新组织。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豪强地主隐瞒丁口田产、偷税漏税的情况,使负担相对平均,从而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朱元璋出身贫寒,深知物质资源的艰辛和农民的艰辛。他说:“学者、农民和商人这四个行业的人是最辛苦的。他们一年到头都在努力工作,很少休息。在丰收年,你仍然可以吃得饱饱的,而在洪水和干旱的情况下,全家人都会挨饿。当我穿上一件衣服,吃一顿饭时,我总会想起种田和织布的艰辛和劳累。”因此,他更同情人民的感受,注重节俭,避免铺张浪费,节约使用人民的资源,以减轻人民的负担。一个侍从穿着新靴子在雨中行走,朱元璋骂了他一顿。另一个骑手穿着华丽的新衣服。朱元璋问他:“这件衣服多少钱?”他回答说:“500贯。”朱元璋说:“五百克朗,这是一个有几口之家的农民每年的开支,但你却用它来做一件衣服。它如此傲慢和奢侈,真是浪费东西。”他不仅要求别人节俭,而且对自己也是如此。他说:“所谓节俭不是第一位的,为什么要领导呢?”洪武八年(1375年)重修大内宫。他指示身边的大臣:“我只想把宫殿建造得安全牢固,不追求华丽。我不需要任何花哨的雕刻。只有朴素强而有力,才能永远传承下去,我的后人才能以世为法。至于太虚院的作品,我不想浪费人家的钱,以看东西为乐!”他向郊区的寺庙献祭,床垫的心是用红布制成的。清宫中睡觉的御床被金龙画得很淡。如果有什么的话,那就是和中产阶级的床没有太大区别。每天,我们吃早餐,只吃蔬菜。在他的影响下,后妃们也讲究节约,穿着洗过几次的旧衣服,从不打扮,生怕毁了东西,剥夺了人们的财富。朱元璋还严格控制大型建筑工程,所有大型地方工程都必须报批才能开工。所有不是急需的项目都应尽可能推迟。

一般工程,尽可能也安排在农闲时节,以免耽误农时。他还多次下令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减税和征税。遇到灾害时,他捐钱、布匹和粮食来帮助农民渡过饥荒。

这些措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除了农业之外,朱元璋还非常重视工商业的发展。朱元璋在抓农业时特别重视经济作物的种植。明朝建立前,他在江南沦陷区下令,凡田地在五亩至十亩之间的农民,每户种半亩桑、麻、棉,十亩以上的加倍,并按比例增加田地。明朝建立后,这一命令被推广到各个地方。后来,住房部被要求命令全国人民种植各种桑树、枣、柿子和棉花。每家每户早年种了200棵桑树和枣树,第二年种了400棵,三年种了600棵,不服从命令的全家都被流放。多种棉花免税。为了鼓励农民尽可能地多种经营,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还下令,洪武二十六年后无论种植多少桑树和枣树,都免征赋税。经济作物的发展,特别是棉花的广泛种植,不仅为手工业生产提供了原料,而且促进了商业的繁荣。朱元璋还改革了元代工匠常年服务的制度。洪武十九年(1386年)规定工匠每三年进京服务一次,每次三个月。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制定了更为详细的工匠服役法,根据工匠的不同工种和到北京的距离重新安排了工匠的班次,并将其分为五、四、三、二或一年一班,每班服役三个月。这种工匠被称为轮班工匠。其他在首都或地方政府工作的工匠被称为居住工匠,每月服务十天。工匠可以在工作时间之外自由工作。在营业税方面,朱元璋也进行了整顿,规定了30税1税,免除书籍和农具,废除了364个税务部门。

“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使濒临绝境的社会经济慢慢复苏和发展起来。

农业的发展尤为突出,全国耕地面积大增,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达到3874746公顷,比洪武元年(1368年)增加了一倍多。与北宋最高的耕地数字相比,增加了300多万公顷(元代没有全国耕地数字可供比较),政府的税收也有所增加。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达到3278.98万石,是元代的近两倍。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日益发达。据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统计,中国有10,652,870户和60,545,812人,比元朝鼎盛时期的元世祖时代增加了195万户和700万人。随着生产的发展,“四人各有各的工作,百姓安于耕种,并无其他野心。政府还在不打扰他们的情况下驱使他们从事农业,因此这个家庭向其他人提供了足够的帮助,并愿意为农业工作。”在洪武时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永乐、洪熙、宣德时期社会生产持续上升,形成了“明初盛世”的局面。

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朱元璋推行了什么政策?

参考答案

朱元璋推行一系列措施休养生息,发展农业和工商业生产,使明朝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到1393年(洪武二十六年),全国共有1605万户私户,人口6054万,耕地面积达到850万公顷,为明朝的经济发展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下面有趣的历史边肖将为您带来详细的介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明初经济也迅速恢复,国力迅速增长,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朱元璋建立了李佳制度,以配合黄皮书税收、户籍和鱼鳞图册的实施,并实施税收和劳动力的征收以及地方治安的维护。

发展农业

解放生产力

在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时,朱元璋把发展农业放在首位,以保证农业前线有足够的劳动力资源。朱元璋下令全国不许地主养奴婢,所有被养的奴婢都作为良民释放。

任何因饥饿而被卖为奴隶的人都将被法庭赎回;严格控制寺院发展。明文规定每个府县只能有一个大寺院,禁止40岁以下女性出家为尼,严禁寺院收养儿童和僧侣。如果20岁以上的年轻人想出家,他们必须得到父母和官员的同意,并且他们必须在出家后的三年内参加北京的考试。失败的人将成为公民。这些政策的实施使社会增加了巨大的劳动力。

在大规模战争造成巨大破坏的背景下,整个国家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恢复。此外,洪武时期,大规模的移民被填充到淮河以北和四川的荒地和垦荒地,使人口稳步增长。

农作制度

明朝政府还大力推行开垦农田的政策。荒地开垦主要有两种:民用和军用。民俗村包括将农民从土地少而人口多的地区转移到土地少而人口多的地区进行开垦,以及招募和犯罪移民进行耕种。1388年,迁往陕西泽、鲁地区的无地农民前往张德、真定、临清、贵德、太康等地的村庄务农。移民在哪里播种,官方会给牛和种子,免除三年的租金税,然后每亩交一桶税。军营就是让卫生站的战士们耕田自给。

明朝建立后,魏开屯被广泛设置在腹部和边防。军士屯田受分,每军一分;有些地方是按户批地,每户只给两分。每分钟一般为50亩,但也有100亩、70亩、30亩或20亩不等,这取决于良田的实际情况和距离。军营里的牛、种子和农具由政府供应。驻军部队要按分纳税,称为“耕田粮”或“耕稼粮”。军营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近十分之一。

此外,上屯也相当受欢迎。作为交换,政府引诱商人将粮食运往边疆,以保证边疆的粮食需求。朱元璋还派国子监下乡监督水利建设和赈灾,并以减免赋税奖励农耕。这些措施复兴了许多过去饱受战争蹂躏的地区,并使明朝的经济迅速恢复。

修建灌溉工程

明初,政府多次组织农民大规模兴修水利。广西灵渠和四川都江堰都是在洪武时期恢复的。疏浚后,陕西洪渠堰可以灌溉200多英里的泾阳、三原、礼泉、高陵和临潼田地。宁夏卫生研究院修建了渠道,灌溉了数万公顷土地。浙江定海(镇海)和鄞县疏浚的东钱湖也可灌溉数万公顷。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在全国各地州县开辟了40987个池塘、4162条河流和5048个堤防。这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朱元璋还采取了鼓励农民种植经济作物等措施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土地制度

明初的田地有两种:官田和私田。官地包括宋元以来的原官地、战后没有敌对政治集团的土地、建国后被官员和罪犯没收的土地以及战争中被遗弃的土地,以及河湖中新崛起的沙田和湖田。

这些官田除了出租给农民耕种和收取租金之外,还被用作官田以代替工资,用作边境官员以筹集廉价的田地,用作卫兵马匹的牧场,用作马匹种植饲料的苜蓿田,用作州县的学习田,用作国王、公主和王子的农田,以及用作士兵或人民和商人的荒地。私有土地属于官僚、地主和小农,允许交易。官方土地属于国家,但买卖私人土地是非法的。

明朝初期,官田的田赋和百姓的田赋差别一般不大。私田征收三升三合,官田征收五升三合。土地税一年分夏秋两次缴纳。夏天缴纳小麦被称为“夏税”;秋稻即“秋粮”。交粮者谓之“本色”,折成银、钞、绢、布、棉、竹者谓之“折色”。

为了给征收土地税提供依据,明朝政府编造了一本鱼鳞图册。《鱼鳞图册》以“以粮定区”为原则,以税、粮、万石为制作单位,称为一区。在测量了每个区的土地后,将其绘制成鱼鳞地图集。这本书包括方圆所有田地、周边地区、肥沃土地和户主的名字。凡买卖图集中的土地,都要向当地政府办理土地税超减手续。

朱元璋还采用“以良民治良民”的方法,在南直隶、浙江、湖广、江西、福建等地建立了粮长制。一般来说,以每个粮食收获万石为一个区域,并挑选接受粮食的地主作为粮长,负责收取该区域的税粮并监督向北京的运输。随着时间的推移,谷物酋长经常依靠权力,与官员和村长勾结,向农民勒索钱财,并将他们的税收分摊给小农。

减轻徭役,减少税收

朱元璋深知饥荒给农民带来的痛苦。他继位后,经常减免受灾和受战争影响地区的农民。全国范围内多次实施大规模免税。洪武二年是明初第一次大规模免税。在随后的三年、四年和九年中,应天、河南、北平、山东、江西和浙江也免除了税收。到洪武二十四年统计时,全世界的农田已达3874746公顷。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