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精选答案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为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和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作为一个不可避免的重要问题被各国政府提上日程。保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遏制生态恶化趋势已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对我们国家来说,保护环境是一项基本国策。解决国内突出的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政府面临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一、中国现行环境保护政策的政策背景
环境问题不是一个单一的社会问题,它与人类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在很大程度上,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特别是以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西方国家已经进入工业化社会,他们从工业化初期就开始偿还对环境的债务。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经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我们绝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应提前把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这既是历史的教训,也是我们面临的必然选择,更是在环境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的被动选择。因为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危害人民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1.环境污染问题很严重。
污染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必然产物。尽管经过多年的治理,中国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已基本得到控制,但环境污染问题仍然相当严重。据统计,2004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254.9万吨,比2000年增加15%。在中国七大水系中,根据413个水质监测断面的记录,只有41.6%的断面达到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比2000年下降了16.1%。长江、珠江水质良好,海河、黄河、淮河、辽河、松花江水质较差,主要淡水湖和城市湖泊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004年,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比例为41.4%,比2000年的63.5%下降了22.1%。*酸雨污染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城市噪音是一种常见的公害,7.3%的城市处于严重或中度污染水平。重大污染事故时有发生,我国已进入环境污染事故高发期。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2.生态恶化趋势加剧。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产生活中与之相关的自然因素的总和,人类活动不可避免地会或多或少地影响这些因素。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破坏的范围、程度和危害不断扩大。土地退化严重。中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8%。水土流失面积年均增加1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达到262万平方公里,并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全国森林面积17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8.21%,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积居世界第134位。占国土面积32.19%的西北五省(区)森林覆盖率仅为5.86%,毁林现象仍屡禁不止。草原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达1.35亿公顷,约占草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并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水生态系统失衡。2004年,中国79个城市缺水,人口2340万,1300万头大牲畜出现临时饮水困难。*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野生动物富集区面积不断减少,乱捕滥猎屡禁不止。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国家生态环境安全。
3.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给中国的环境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
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入世。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发达国家将要求我们执行同样高的环境标准。【1】因此,WTO的一些绿色条款可能会对中国的商品出口产生影响,并限制那些不符合中国环境标准的商品的出口贸易。这就要求国内企业提高环保意识,加大环保投入,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不断改善环境行为,以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然而,高环境标准会增加产品成本,降低产品竞争力,阻碍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因此,如何协调高质量的环境保护标准与产品成本之间的关系,成为中国加入w to后环境保护政策面临的新挑战。
4.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二、中国现行环境保护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分析
建国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我们没有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但环境问题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忽视环境保护,人类社会将为自身发展付出代价。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国务院于1973年成立了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三废”治理和环境教育,这是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始。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具体包括三大政策和八大制度,【2】即“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和“加强环境管理”以及“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环境保护政策是通过各种手段将环境污染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并达到有效的污染水平。【3】因此,提前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损害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最有效方法。中国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是防止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的产生和扩散。主要措施有:将环境保护纳入国家和地方中长期和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开发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
2.谁污染谁控制政策。
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环境是一种稀缺资源,也是一种公共资源。为了避免“公地悲剧”,环境破坏者必须承担治理成本。这也是国际通行的污染者付费原则的体现,即污染者承担其污染的责任和成本。主要措施有:(一)对向大气、水体排放污染物超过排放标准的企业事业单位征收超标排污费,专项用于污染防治;污染严重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限期治理;工业污染防治与企业技术改造相结合。
3.加强环境管理政策。
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外部性无法通过私人市场的协调来解决。【4】解决外部问题取决于政府的作用。污染是典型的外部行为,因此,政府必须介入环境保护,发挥监管者和监督者的作用,并与企业合作开展环境治理。加强环境管理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加强政府和企业的环境治理责任来控制和减少因管理不善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和损害。其主要措施是: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法律和标准体系,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机构以及国家和地方监测网络;落实各级地方政府环境目标责任制;重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评估。
第三,从政策科学的角度分析中国的环境保护政策
中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不是一项具体政策,而是一个完善的政策体系。下面,笔者将从政策科学的角度对我国现阶段的环境保护政策进行具体分析。
1、在政策目标导向上,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政策目标是政策希望实现的结果或任务。政策的目标取向决定了政策方案制定过程中的价值选择。环境保护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不仅考虑环境保护目标的需要,还关注环境对经济系统可能造成的负担。总的来说,中国环境政策的总体战略是“环境与经济协调”,而不是“环境优先”。这一特征与中国环境政策的政策背景是一致的。我国正处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生活水平较低的国情下,追求“环境优先”的政策取向是不现实的。
2.在政策主体上,政府是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主体。政策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参与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的个人或组织。由于各国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传统的差异,各国的政策制定主体也各不相同。在中国政府主导的现实下,政府是社会公共事务的主体。我国政府肩负着环境治理的重任。虽然一些社会团体和企业也参与环境保护,但由于环境保护政策基本上赋予了政府权力,因此它们的作用有限。缺乏多方参与的治理体系是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实施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由于政府的理性是有限的,政府在制定和执行环境保护政策时具有局限性,将面临决策失误和执行不力的困境。正是这些限制为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环境保护提供了空间。
3.在政策行动上,既要注重从根源上预防,也要注重从后果上治理。中国“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政策表明,环境保护政策不仅要处理已经发生的后果,而且要采取措施防止新的环境问题。防止新污染源的出现可以把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治理环境污染是一种补救措施。因此,在具体的环境保护工作中,应坚持防治结合,充分发挥环境保护政策的作用,追求理想的政策效果。
4.在政策的实施机制上,监管手段和诱导手段相结合。监管手段是政府直接利用政策干预环境保护,诱导手段是政府利用市场机制诱导企业出于自身利益保护环境。目前我国仍以调控手段为主,价格、税收等一些经济手段运用较少。然而,监管手段会因为政府部门和官员的自利行为而被“软化”,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从长远来看,运用经济手段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是必然趋势。
四。中国环境保护政策实施中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中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落实,并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中国的环境污染已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也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这与各种政策的作用是分不开的,这些政策已经成为国家环保部门进行监督和管理的有效工具。以2004年为例,据国家环保总局统计,全年实施环境行政处罚80079件,认定缴纳排污费单位73.3万家,征收排污费总额94.2亿元。全年环保项目323264个,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99.3%,实际执行“三同时”制度78907个,合格76038个,达标率95%。* 2005年以来,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河南省冶金研究院焦作东方金铝公司电解铝技改工程等一批项目因不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法要求被叫停并责令限期整改。最近,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谢振华因松花江污染事故辞职,这掀起了新的“环保风暴”。
从上面可以看出,中国环保政策的执行力度是比较大的。其中,这与党和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以及各行各业环保意识的提高密不可分。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现行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如何认识这些问题并对政策做出相应调整是发挥环保政策作用的关键。
首先,有些政策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任何公共政策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如果政策环境发生变化,政策也会发生变化。中国正在经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这种转变是中国公共政策的客观政策环境。所有公共政策都应适应这一转变,环境保护也应如此。我国实施环境保护以来,制定了大量相关法律法规,为我国环境保护提供了客观的法律依据,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经济运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有的环境保护政策已不能适应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例如,“三同时”制度原本是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的重要措施。但是,这些调控措施明显是计划经济。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硬预算约束机制使企业缺乏投资污染治理设施的动力。再加上政府企业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企业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专注于短期利益最大化,而环境投资最小化,从而逐渐失去“三同时”制度应有的效力。
其次,一些政策未能充分体现价值规律的要求,在执行过程中偏离了最初的目的。例如,排污收费标准应根据污染治理成本和社会损失成本确定,至少不低于污染治理成本。然而,目前的排污费标准较低,仅为处理设施运行成本的50%左右,有些项目甚至不到治污成本的10%,这使得许多企业宁愿缴纳排污费也不愿治理。
最后,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角色不合理,削弱了其他治理主体的责任。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保护工作中,政府仍然扮演着主要管理者的角色。据统计,70%以上的环保投资由政府或公众投资,而一些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近60%的污染物减排和控制投资由私营部门直接支付。单一投资者造成了中国环境治理资金和环境保护政策资源的严重短缺,影响了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
可持续发展战略已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和认可。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不危及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从社会视角看,可持续发展倡导公平分配,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资源公平分配,以及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的资源公平分配;从经济角度来看,可持续发展主张在保护地球上自然系统的基础上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从自然观来看,可持续发展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们是相互影响的综合体。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挑战。它寻求建立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这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进程要从传统模式转向新模式,这种模式涉及方方面面、各行各业,关系错综复杂。
可持续发展是中国摆脱贫困、人口、资源和环境困境的必由之路。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后,国务院组织编写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和行动计划,并已开始具体行动,表明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决心。
参考答案
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明代社会救济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官办救济机构更加完善;民间社会救助活动突破了过去个体和分散的局限,形成了区域性组织,出现了中国古代民间慈善事业发展的高峰。特别是善本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慈善思想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明代的社会救济措施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下面有趣的历史边肖将为您带来详细的介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朱元璋还非常重视社会救济。洪武时期,救荒受到朝廷的高度重视。除了拨发赈灾款项外,朝廷还注重增强民众的抗灾自救能力。面对自然灾害,朱元璋积极作为,不仅树立了朝廷负责任的形象,而且增强了政府的凝聚力,赢得了民心。救济贫民是赢得人心、形成天下之治的重要前提,这为“洪武之治”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经济社会基础。
洪武七年农历八月,朱元璋向南京官员下诏,要求他们找一块闲置的土地,为没有住房的南京人建造260间瓦房。一个月后,他给上海(当时叫华亭县)的官员下了一道圣旨,要求翻修宋代遗留下来的住宅养老院,并在修复后让没有住房的上海人居住。
这两份遗嘱发出后,南京和上海的地方官员迅速予以执行。朱元璋非常高兴,认为试验成功了。当年年底,他又给中央官员下了一个遗嘱:“使天下各郡县访贫,无怨者每月得衣食,无依者得房屋。”如果没有粮食,国家给粮食;如果没有衣服穿,国家给衣服;如果没有房子住,国家给房子。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明朝是一个社会福利相对较高的时代。首先应该感谢朱元璋这个农民,他特别关注民间疾苦。他吃够了零食,他还出台了各种政策让人民不再受苦。他的三项福利政策是“养老院”、“漏袁泽”和“惠民药房”。所谓的“养老院”是城市孤儿和孤独者的福利院,漏袁泽,这是国家公墓。
朱元璋甚至规定,如果在城市中发现无家可归的流浪者,或者发现不能自理且不受他人照顾的残疾人,那么当地官员将被追究责任,从解雇到调查,再到监禁。甚至朱元璋曾经尝试过“经济适用房”政策,下令在南京进行试点,在郊区建造公共住房,并安排无家可归者居住。虽然这一政策在封建时代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而未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但它可以被视为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免费福利公共住房。
除了这些福利机构之外,明朝的福利待遇也非常好。以“阳济医院”为例。任何被收留的人每个月都会得到三桶米和一个库布。所以许多生活贫困的骗子假装穷人上当了,并留在那里。在洪水和干旱的情况下,明朝免费赠送水稻种子和牛,并向无家可归的人赠送15英亩土地。
在明英宗和朱祁镇统治期间,明朝引入了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养老金制度-养老礼物,即70岁以上的人被授予头衔并按月发放生活补贴。毫不夸张地说,明朝在当时是一个全民福利的国家。
与上面提到的民生福利相比,另一个值得谈论的是明朝的教育福利。实事求是地说,虽然明代八股文有很多弊端,但明代以科举考试为基础的教育制度是中国古代历史乃至世界古代史上最好的教育福利。
这种教育福利的最大特点是普通人的教育成本低。明代以来,官学教育日益发达。县中有县学校,州中有州学校,政府中有政府学校。官学的教职员工全部纳入国家“公务员”,招收的学生称为“学生”。不仅学费全免,还根据成绩评定,享受国家财政补贴。
这一制度虽沿袭前朝,但明清时期官学的数量和覆盖面都远远大于前朝。即使在西南、西北等少数民族地区,也建立了完整的官学教育体系,学校“学生”数量不断创造新的历史记录:以县学为例,明初只有20名学生,但全国学生数量持续增加。到了明朝末年,
明朝学生享受了什么样的教育福利?在明初宋濂的著名诗歌《送马晟东阳序》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官学学习的学生由国家提供一日三餐的线索。各地都有官学,学生可以就近入学,不必像前朝(元朝)那样背井离乡求学。每个学校都有德才兼备的老师帮助学生解答各种问题,还有丰富的书籍供学生随时借阅。文末,宋濂还谆谆教诲:这么好的学习条件下不好好学习,就太对不起别人了。
除了丰厚的福利外,明清时期的教育在公平和前途两个方面都远远领先于前人。在公平方面,除了遵循宋代科举考试公平、平民化的传统外,官学的招生更注重公平录取。在明朝,官学每年都有入学考试,它们之间存在等级关系。
学生想要通过从县学到官学的考试,甚至进入当时中国最高学府国子监,只能努力学习以应对考试。在明朝以前,国子监是一个管理机构,但自明朝以来,它已成为一个完整的教育机构,取代了以前的国子监。这种变化的结果是,明朝以前的国子监学生主要来自贵族和官员的子女,而在明朝以后的国子监中,绝大多数学生来自平民阶层,并在第一级被录取。
考上国子监的意义对学生来说非常有吸引力。不仅学习自由,而且即使不参加科举考试,只要你表现出色,考试成绩优异,你就有机会第一个到达那里,直接成为朝鲜的官员。如果参加科举考试,可以去北京就近考试,考上的几率要大得多。与其他学者相比,可以说是少了十年的奋斗。
正是这些领先世界的福利政策,也造就了明朝三个世纪的凝聚力。即使在许多皇帝昏庸、政治腐败的时代,明朝人民仍然表现出对国家的深厚感情。例如,在土木堡之战后的北京保卫战中,不仅明军的三支军队用生命进行了战斗,甚至在战前,北京人民也自发捐款捐物支持朝廷。战斗打响后,北京周围的一些人跳上城头,自发参加战斗,并以石头为武器投掷瓦剌骑兵。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