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候:起源与实际应用
本文共计1481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6分钟。
七十二候应 七十二候的由来及应用,能否为我提供一个解答?
导读: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24节气,要知道二十四节气分为七十二候,五天为一侯,每一侯皆有不同,那么七十二候应具体是怎么回事呢?七十二候的由来及应用去哪看呢?想知道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
七十二候应
将一年的时间分为每五天一组,那么这一组就称为一个候,全年共有七十二个候应,其中每月有六个候应。
—候为五日,用鸟兽草木的变动来验证月令的变易(大致以黄河流域的气候为准)。宋王应麟《玉海》:“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故一岁有二十四节气,一年每月二气,在月首者为节气,在月中者为中气。一岁有七十二候,每月有六候。”
另据《月令》、《时训》、《时宪书》等记载,每月物候和自然的现象,(即七十二候)如下:
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藏伏土中之虫)始振,鱼陟负冰,獭祭鱼,雁候北,草木萌动。
仲春之月:桃始华,鸽鸱(即黄莺)鸣,鹰化为鸠,玄鸟(燕)至,雷乃发声,始电。
季春之月:桐始华,田鸡化为鹌鹑,虹始见,萍始生,鸣鸠拂其羽,戴胜(鸟类)降于桑。
孟夏之月:蝼蝈(即蛙)鸣,蚯蚓出,王瓜出,苦菜秀,靡草死,麦秋至。
仲夏之月:螳螂生,鹏(即伯劳)始鸣,反舌(百鸱)无声,鹿角解,蜩(即蝉)始鸣,半夏生。
季夏之月:温风至,蟋蟀居壁,鹰始挚(即至),腐草为萤。土润源暑,大雨时行。
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
仲秋之月:鸿雁来,玄鸟(即燕)归,群鸟养羞,雷始收声,垫虫坏户,水始涸。
季秋之月:鸿雁来宾,雀人大水为蛤,菊有黄华(即花),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
孟冬之月:水始冰,地始冻,雉人大水为蜃(蛤类),虹藏不见,天气上升,地气下降,闭塞成冬。
仲冬之月:鹏旦(求旦之鸟)不鸣,虎始交,荔挺出,蚯蚓结,糜角解,水泉动。
季冬之月:雁北乡(同向),鹊始巢,雉锥(音够,雉鸣也)鸡乳(产子也),征鸟(鹰属)厉疾,水泽腹坚。
七十二候的由来及应用
七十二候的候应有两类:一类是生物侯,其中有动物的,如鸿雁来、寒蝉鸣、蚯蚓出等。也有植物的,如桃始华、萍始生、禾乃登等。另一类是非生物候属于自然现象,如水始冰、雷乃发声、土润溽暑等,内容非常广泛。
但是其中也有观察错误,不合于科学事实的情况,如鹰化为鸠、雀入水为蛤等。由于候的时间单位较小,而气候的年际及地区差别很大,故难以广泛运用。七十二候是中国古代物候历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开始记录。这些候应不仅反映了自然界的物候变化,也与农事活动密切相关。因此,七十二候对于古代农业生产和预测天气变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天一候,一年365天(平年)为73候,为与24节气对应,规定三候为一节(气)、一年为72候。
不难发现,七十二候大多确切地反映了温度、湿度的变化。
更牛的是,涉及面广,且是日常生活中最易感知的。比如,燕子(玄鸟)春去秋来、大雁(鸿雁)冬来夏往都能准确反映时令,被称为候鸟;知了(寒蝉)、青蛙(蝼蝈)顺季节而隐现是很明显的,被称为候虫;此外,一些植物——比如桃、桐、菊——都是大家熟悉的,甚至就长在屋前屋后或田间地头。
这彰显七十二候反映农业气象条件的特点——具体、简单。
此外,七十二候用于指导农业生产生活也来得直接、准确。
瞧吧,物候起源很早,一直沿用至今,原因多半就在这里。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七十二候应,七十二候的由来及应用”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七十二候应 七十二候的由来及应用的问题解决了你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