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干屎橛子 (续)
论干屎橛子 (续)
——Pull the curtain, the play is over.
有同学问,达摩为什么非要“面壁”呢?
这个“壁观”笔者没有研究过,大概不外乎婆罗门或古印度沙门们的一种苦行修法。
在佛教发展史上,只要起义只要投诚,只要通告拥戴佛祖,那么你的法门(转眼)就由外道转正了。这是有依据的,《金刚经》曰“一切法皆是佛法”——与“人人即我我即人人”一样,只要偷换一下概念,小乘即变大乘了。
在禅宗发展史上,从“壁观婆罗门”到慧可断臂求法,它在开宗立派时,顺势就抖出了一个大包袱、点燃了一个大爆竹——围观者中惊掉了老先生的老花镜,“7世纪人所不记,8世纪人所不能详,而11世纪以下的人偏能写出详细的年月日,这岂非最奇怪的灵迹吗?”(《胡适学术文集(中国佛学史)》)
“石壁”的外在意义,唐代宗密说是,“达摩以壁观教人安心,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禅源诸诠集都序》)
嗯嗯,“心如墙壁”不是说“心若顽石”、“毫无生机”,让山僧说就是“这个猕猴子捏不死……安得绝后再苏耶?”在小说里就是“五行山下定心猿”那一章节。
这“捏死”和“定住”都是为了个“复活”为了个“破壁”为了个“打开”。
卓拄杖曰:“诸兄弟,分明只这个,因甚么有一类人,锁不住猕猴子?”
又卓曰:“分明只这个,因甚么有一类人,捏不杀猕猴子?”
又卓曰:“分明只这个,因甚么有一一类人,弄不活猕猴子?若还弄得活、捏得死、放得开、收得住,管取任意逍遥、随缘散诞。其或未然,九旬禁足,还须坚铸铜墙;三月安居,正好高耸铁壁。莫教揭破封皮,决定走风露影。”
——《雪关禅师语录》
那么落实于参禅悟道,你把他面对“石壁”直接视为他面对“心扉”没有错。
或曰,这是你的意思,还是达摩的意思?
曰:这不是我的意思,也不是达摩的意思,这是禅宗的意思,是禅宗的主旨。
达摩说什么达摩做什么,以及达摩教的什么法,他究竟是印度婆罗门教圈中人还是印度佛教圈中人,东土禅师对此不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就是他的三无身份,就是他在史书中模糊的影子,他们选他做神的时候,他仅仅代表了就一颗心——以此形象为之拟文,并设计言谈举止、隐代表征。
只要不怕失望,有觉得这是对他们偶像的大不敬的人,现在资讯这么发达,天竺又是个几千年不带变化的奇葩国度,你直接搜索印度苦行僧,找到达摩的身影不难……
所以不要问这是不是当年达摩的嫡传心法啦还有诸如谁家的达摩易筋经是正宗,噢亲,参禅悟道的人不会钻这个牛角尖。
换言之,当中国的丛林禅师创建禅宗品牌的时候,或者说,就是当他们审视历史聚焦中岳,决定奉达摩为偶像时,某种意义上,达摩就只是“吾人心”的代表而已,包括佛祖在修证中的意义,“即心即佛”马祖说得还不清楚?!
禅宗的(主流)修法是以参话头儿为主的,虽然有些禅师也有意识无意识地把“参悟”与“持咒”(念佛)结合起来诠释宗旨。但是他们对达摩传的什么,实质上毫无兴趣,甚至静坐、“壁观”遭到了禅宗的竭力排斥!他们只是对老头那模糊的身世、孤独的身影感兴趣——没有大片的历史空白,怎么搞创作?
从禅宗修法去看,“面壁”的目的实在是为了“破壁”为了“打开”!
故(托名的)达摩《悟性论》曰:
“迷时在此岸,悟时在彼岸。若知心空不见相,则离迷悟。既离迷悟,亦无彼岸。”
三更心净等虚空,遍满十方无不通。
山河石壁无能障,恒沙世界在其中。
世界本性真如性,亦无无性即含融。
非但诸佛能如此,有情之类并皆同。
四更无灭亦无生,量与虚空法界平。
无去无来无起灭,非有非无非暗明。
不起诸见如来见,无名可名真佛名。
唯有悟者应能识,未会众生由若盲。
——达摩《夜坐偈》
达摩表述的“五更”时的禅境是,“妙理玄奥非心测,不用寻逐令疲极。若能无念即真求,更若有求还不识。”《老子》总结得言简意赅,“清静无为”。
故此“石壁”者,请维摩诘说法,就是“芥子”;
请古佛说法,就是“庭前柏树子”,也就是又一个“包袱”又一个“爆竹”;
请云门说法,就是“干屎橛子”,也就是又一个“包袱”又一个“爆竹”;
禅宗一路走来,就是一路的抖包袱一路的放爆竹,你说它能不火么?
你说它不演化为“口头禅”还能是什么?
直到修行人在“吾人心”里,清晰地听到“普化一声雷”,啊呵呵,爱了爱了。
请马丹阳论道,“顿觉眼前天地窄,壶中日月结灵砂。”
请悟元子论道,“壶中日月独归我,袖里乾坤不让伊。”
达摩的话确实不多,有限的著作也基本是挂名之作。
一则说了,大多数人也不知说的啥;二则,禅杖上面挂着呢自己请看。
不就是一只谁愿意多看一眼的磨穿了鞋底的破皮鞋么?
“一只”就是宣示“独一无二”表达“唯心主义”。
没有鞋底和没有树根一样,佛教惯用的隐代。
道系借走后,除了张三丰由少林代入武当的“无根树”,还有吕洞宾的“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由此广为人知。
相逢不在望州亭,相见何曾在禅室。
杖头果若有余钱,莫愁天下无相识。
乌石岭上闲云浓淡,太华山顶秋风萧飒。
南岳天台觌面逢,高拱手兮低作揖。
——三宜《雪峰三相见》万卷仙经三尺琴,刘安闻说是知音。
杖头春色一壶酒,炉内丹砂万点金。
闷里醉眠三路口,闲来游钓洞庭心。
相逢相遇人谁识,只恐冲天没处寻。
——吕岩《七言》
有同学问“破壁”后呢?
祝贺你,从“脑内生活”模式,成功地切换为“脑外生活”模式了。
换言之,以后较多的时间,就生活在“精神世界”里了。
或者说,心生一切,这个“一切”,概而言之,就是“人”与“世界”——古谓“天人合一”谓“三界唯心”谓“万法唯识”谓“一口饮尽西江水”谓“一粒粟总中臧世界”谓“the ocean merges into the drop”,现代曰“天人同构”。
达摩又说:“罪从心生,还从心灭。”
所以这时,“老胡”就准备只履西归了哈。
换个说法?啧啧,咋说咧?
Pull the curtain, the play is over.
“拉幕吧,戏做完了。”
但见无生寂灭心,了无妄想敢来侵。
根尘总是空花影,佛祖何须向外寻。
观心生处了无生,闪电光中眼倍明。
为问西来成的事,今人都只解贪程。
——憨山《南岳山居》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