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丞相与宰相:定义与区别
本文共计1116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分钟。
何谓陛下和宰相 丞相与宰相的区别,期待解答,谢谢!
导读:我们在称呼这方面很是重视,不管是小辈对长辈,还是臣子对天子,称谓一定要对,不然就是失礼,对皇帝称呼错了还有可能获罪。那么,何谓陛下和宰相?丞相与宰相的区别是什么呢?想知道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
何谓“陛下”
皇帝或国王常被尊称为陛下,陛,是指宫殿下的台阶。陛下,表示人臣奏事,必须请陛下的近臣转呈,不敢直接惊动皇帝,以示对皇帝的尊敬。同样,对于居住在宫殿内的其他皇族,如太子、公主等,都称为殿下,以示尊崇(对皇后也可称陛下)。
陛下的称呼起于秦始皇。到了唐代,因为高级官员的官署往往称“阁”,如东阁、龙图阁等,所以又对高级官员尊称为“阁下”。
今天,这些称呼,我们只在外事活动中采用。一般对外宾中的国王、王后称陛下,对王室成员称殿下,对总统、总理等贵宾称阁下。
何谓“宰相”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相之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宰是主宰之意,相是辅助之意。宰相的主要职责是辅佐皇帝,总揽政务。宰相的正式官名随着朝代的更替而不断变化,先后出现过丞相、相国、大司徒、中书令、尚书令、参知政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等。
根据史料,早在商周时代就已经有太宰、尹、大师的官职,这些官职都起着辅佐天子管理国家的作用,但并不具备后来宰相的权势。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相的名称开始出现。在秦国最早设置丞相之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宰相作为官制被确定下来。
丞相与宰相的区别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官职名。丞相制度起源于战国。秦统一后正式将其列为中央官职,为最高行政长官,地位仅次于皇帝。丞相制度在中国存在一千多年,至明初废除。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通常和丞相是一个概念。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此为正式官名,其他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均有不同,而且名目繁多。
大学士为什么称“中堂”
唐、宋置政事堂于中书省内,为宰相处理政务之处,中堂因宰相在中书省内办公而得名,后称宰相亦为中堂。元代沿称。
明代大学士实际掌握宰相的权力,其办公处在内阁,中书居东西两房,大学士居中,故称中堂。清代大学士原系空名,为满足大学士对权力的要求,往往要管一个部,京官一般有一满一汉分坐于东西,当中是空的,如有管部大学士在场,便坐在中间,故亦称中堂。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何谓陛下和宰相,丞相与宰相的区别”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说到这儿,何谓陛下和宰相 丞相与宰相的区别的事情解答得差不多了,有点感觉了吗?没关系,还有问题别忘了来找我们哈!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