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科举起源,职责何在?
本文共计1176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分钟。
翰林院是干什么的,急需解答,请不吝赐教。
导读:在古代,不少人想要出人头地,那就是去科举了,要不然就去做官,家中有官职的,还好安排一些,寒门学子就只能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前进了。那么,翰林院是干什么的?科举制度始于哪个朝代呢?想知道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
翰林院是干什么的
翰林院是中国唐代开始设立的各种艺能之士供职的机构。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建翰林学士院,专供草拟诏制者居住,供职者称翰林学士(简称学士)。安史之乱以后,翰林学士的地位愈加重要,在参谋密计方面分割了宰相之权。唐宪宗以后,翰林学士往往会晋升为宰相。宋沿唐制设学士院,也称翰林学士院,有时亦称翰林院。翰林学士实际上充当的是皇帝的顾问,很多宰相都从翰林学士中选拔。元丰改制后,翰林学士成为正式官员,正三品,并且不任其他官职,专司草拟内制之职。
明翰林院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入翰林院者均为科举进士名列前茅者,官品虽低,却被视为清贵之选。明朝翰林若得入职文渊阁参与机密,则更是贵极人臣。
清因明制,设翰林院。掌院学士无文学撰述之责,是侍读学士以下诸官的名义长官,与唐宋之翰林学士有所不同。但仕为翰林官者不仅升迁较他官为易,而且南书房行走及上书房行走例由翰林官为之。
“学究”一词出自哪里
“学究”一词出于唐代的科举制度。唐代科举有进士、明经等科,其中明经这一科又分为五经、三经、二经和学究一经几种。
据《谷山笔尘》记载,宋神宗时改革科举制度,应进士考试经义论策,取中的分为五等:第一等和第二等“赐进士及第”,次之应“赐进士出身”,再次“赐同进士出身”,最后一等“赐同学究出身”。后来“学究”作为书生的美称在民间得到广泛使用。
随着词意的变迁,“学究”一词也渐渐产生了贬义,人们开始把读古书、食古不化的人称为“老学究”。
科举制度始于哪个朝代
以科举取人才始于隋朝。隋文帝杨坚统一天下后,为了获得更多的人才,规定每州每年贡士三人,保荐贡士的标准是文章华美者。公元599年,隋文帝又以“志行修谨(有德)、清平干济(有才)”两科选拔人才。
科举制度到了隋炀帝杨广执政时,又进一步发展。公元607年定十科举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文才秀美”一科,即进士科,提倡文人以诗赋获取功名。
开科取士的制度在唐朝得以继承和完善。唐太宗李世民规定学士和乡贡要接受吏部考试,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等,其中最为考生们热衷的是明经与进士两科。
隋唐兴科举取人才,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用人制度的一大进步。此制度后来为西方社会所学习和改进,为推动西方大学制度改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翰林院是干什么的,科举制度始于哪个朝代”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终止咯,翰林院是干什么的的一切都聊到这,给你带来了一些启示吗?别怕麻烦,以后还有问题,别忘了来瞅瞅哟!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