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冥王星被踢出了太阳系的九大行星

太阳系中的行星定义历史悠久而复杂。古代文明时期,行星这一词汇的意义与现在大为不同。那时,行星指的是与固定的恒星不同,可以在天空中移动的任何天体。

这种定义下,太阳和月亮也被视为行星。

比如在古希腊,行星一词源于“行走者”或“漫游者”的意思,体现了古人对行星运动的观察。

随着文明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天文学家开始对太阳系的结构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17世纪,伽利略和开普勒等人的研究和发现,揭示了太阳系的行星围绕太阳公转的真实性质。

这一时期,行星的定义开始围绕它是否绕太阳公转来界定。

随着时间推进,行星数量从初步的六大(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逐渐增加。

尤其是19世纪的末期,天文学家发现了天王星和海王星。

20世纪初,随着天文望远镜技术的进步,天文学家开始发现更多小型天体,这引发了行星定义的争议。

当时,新发现的小天体如塞勒斯和帕拉斯,初步都被视为新的行星。

但随着对它们属性的进一步研究,人们认识到这些天体与传统的大行星有很大区别。

尽管科技进步和新的发现不断深化了我们对太阳系的了解,但行星的定义在许多年里都没有正式统一。

随着冥王星在1930年的发现,这一问题变得更加迫切。

因为与之前的八大行星相比,冥王星的特性和属性都存在很大差异。

冥王星的发现与初步分类1930年,一个年轻的天文学家克莱德·汤博在美国的洛厄尔天文台成功发现了一颗新的天体,后来被命名为冥王星。

那时,人们对太阳系的边界仍然知之甚少,冥王星的发现被广大公众和科学家们视为一项巨大的成就。

尤其是,冥王星的发现意味着人类首次窥视到了太阳系的远端边界。

汤博最初发现冥王星时,是通过比较不同时间拍摄的天空照片找到的。

在照片上,他注意到一个点在随时间移动,与其他星体不同。

在多次观测和计算后,他得出结论:这是一颗新的行星。

当时,冥王星被分类为第九大行星,这一决定在当时并没有太多争议。

人们对冥王星的大小和质量知之甚少,但基于其在天空中的亮度,初步估计它的质量可能与地球相当。

这一估计使得它在行星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显得理所当然。

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更多的观测数据,科学家们开始重新评估冥王星的真实质量和大小。

到了1970年代,基于无线电天文学的测量,冥王星的质量被修正为地球的1/500。

这一发现使得冥王星在行星家族中的地位变得更加尴尬。

其大小只有月球的五分之一,远远小于之前的估计。

更进一步,冥王星与其他行星的轨道特性也有很大的差异。

它的轨道相对于太阳的倾斜角度非常大,且轨道的形状更加椭圆,这与太阳系内的其他主要行星有很大的不同。

冥王星的这些特点使其在行星家族中显得与众不同,这为其后来的重新分类埋下了伏笔。

但在1930年代,人们对太阳系的认知仍然有限,冥王星被认为是第九大行星是理所当然的。

天文学家对行星的重新定义随着时间的推进,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太阳系的秘密逐渐被揭开。

特别是在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天文学家们通过各种高精度的仪器观测到太阳系外围存在大量的类似冥王星的小天体。

这些发现使得天文学家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挑战:如何定义行星。

在2000年代初,太阳系的边缘被更多的小天体所充斥,其中一些甚至接近冥王星的大小。

这一现象使得冥王星在太阳系中的独特地位受到挑战。

如果将这些新发现的天体也都归为行星的话,那么太阳系可能会有数十甚至上百个行星,这明显与传统的认知相矛盾。

而这样的问题并非第一次出现。

在18世纪和19世纪,天文学家们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发现了许多小行星,最初这些小行星都被称为行星。

但随着发现数量的增多,这种定义变得不再适用,因此这些小天体被重新分类为小行星带中的成员。

200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决定对行星的定义进行明确。

他们提出了三个标准:一是天体必须围绕太阳运动;二是其质量必须足够大,使其在长时间内保持接近球形;三是它必须已经清除其轨道上的其他物体,成为所在区域的主导物体。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