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光年外的超级地球

放大版地球

那颗行星名叫格利泽581g,是一颗距离地球20.4亿光年的行星。2010年9月29日,夏威夷凯克天文台的科学家们,通过专业设备探测到了这颗行星。根据科学家的观测,这颗行星的直径是地球的1.3倍,质量是地球的3.6倍,相当于一个放大版的地球。

这么大的质量,也就意味着该行星具有更大的重力。这样一看,格利泽581g貌似还适合人类宜居的。毕竟重力大就可以锁住大气层,有了大气层,人类的呼吸就不用愁了。

只不过,重力大也有一个坏处,那就是走路比较困难,而且搬运东西也比较麻烦。可能现在在地球上的一个普通小箱子,放到格利泽581g上时,需要用一辆吊车才能将其吊起来。可以说,重力这个东西,对于任何一个星球来讲,都是一把双刃剑。

此外,在格利泽581g的旁边,还有一颗名为格利泽581的恒星。这是一颗红矮星,它的质量是太阳的三分之一。虽然质量比太阳小,但它释放的能量要比太阳多的多,尤其是发生耀斑现象的时候,红矮星能让周围一切行星都感受到“爱的温暖”。

温度较为适宜

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所以科学家才会判定行星格利泽581g上存在生命。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行星宜居的第一大条件就是温度适宜。由于红矮星能提供充足的热量,所以周围的行星完全可以利用这些热量,来实现自身的物质循环。

比如像地球上的岩浆运动、海洋蒸发、大气降水等,这些活动都得依靠热量。如果没有足够的热量,那么周围的行星就会像冻得像个冰窖似的,毫无生气可言。

当然了,虽然热量对行星很重要,但太热了也不行。比如像白矮星和中子星这种,表面温度可达几十万摄氏度,释放出来的热量能够将周围的行星都给烤焦。如果周围行星上存在生命的话,分分钟会被热化掉。

而本文中的主角格利泽581g却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格利泽581g距离那颗红矮星足足有1000万公里。红矮星辐射出来的热量,抵达格利泽581g的时候,已经消散的差不多了。这时候的格利泽581g,仅仅只是吸收红矮星上散发的一丁点热量,所以根本不会被烤焦。

根据科学家的估算,格利泽581g上的表面温度为-31度到-12度之间。这个温度和地球上的西伯利亚比较相似,所以说格利泽581g上存在生命是有可能的。

养料和水分充足

除了温度以外,影响行星居住条件的因素还有一个,那就是星球表面的化学元素。众所周知,任何碳基生物要想生存下去,都需要摄取一定能营养元素。

这些营养元素包括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等,而这些东西拆开来后,就变成了氨、氢、碳等元素。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元素的存在,所以生命才得以延续下去。而行星格利泽581g上的表面,刚好就有这些元素。

科学家用光谱仪探测到,格利泽581g的表面存在氨气、甲烷等物质,而氨气和甲烷又是由氨、氢、碳这些元素所组成的。所以这也就意味着,这个行星上可能存在维持生命活动的养料。既然有养料的话,那生命体应该也有可能存在了。

最关键的是,部分科学家还猜测在格利泽581g上存在水分。这对于任何一颗行星来讲,都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毕竟生命都是由水构成的。

想当年,人类从一个单细胞,慢慢发育成个体,靠的就是海洋这个培养皿。如果没有水的话,现在的人类估计只是一坨氨基酸,更别谈思想和文明了。

在这里也不得不感叹一下宇宙的奇迹,究竟是各种伟力?才让地球上的这些化学元素全部聚集在一起。并通过水这种培养皿,慢慢演化出人类文明。但凡其中一种元素缺乏的话,人类就不会被演化出来了。

所以说,除了刚才提到的几种元素以外,水就是生命起源的重中之重。而格利泽581g上拥有水,就意味着这颗行星具有孕育生命的基础条件。既然如此,该星上存在外星人也就情有可原了。

100%存在外星生命?

如果说刚才提到的那些条件,只能证明该行星可能存在生命的话。那接下来的一个例子,就能100%断定该行星上一定存在生命了。在2010年12月6日,夏威夷凯克天文台的科学家突然收到了一个特殊信号,这个信号恰好来自于格利泽581g这颗行星。

根据科学家的分析,这个信号跟行星辐射的脉冲信号大相径庭。它属于一种毫无规律的信号,无论怎样解析都显得杂乱无章。似乎只有通过某些密钥,才能得知该段信号蕴藏的意思。

从中也可以推测出,这段信号大概是格利泽581g上的外星文明发射出来的。他们有可能也探测到了我们,所以才向我们发射这段信号。至于信号所表达的意思究竟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

如此看来,格利泽581g上存在外星人,就有迹可循了。也许那边的天文台也像我们一样,在一个劲儿的分析地球这颗行星,以及推测地球上是否存在生命。说不定科技发展到了某个阶段,我们和格利泽581g上的外星文明就能够互相接触了。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07年4月,科学家就在红矮星格利泽581的附近,发现了两个“超级地球”。之所以叫它们“超级地球”,主要就是因为这两个行星跟行星格利泽581g极度相似,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能和地球媲美。

最关键的是,这两颗“超级地球”从恒星附近获得的热量,跟地球上几乎一模一样。这也就意味着,可能在红矮星格利泽581附近,不仅仅只存在一颗宜居行星,而是存在好几颗。

这些宜居行星互相串在一起,组成了一个系列文明。如果这些行星上的科技足够发达的话,可能那些行星上的外星人还能在对方的星球上互相串门,想想就令人激动。

自转周期太长

当然了,虽然格利泽581g上的优点那么多,看起来也特别适合人类居住。但在自转周期这一块,格利泽581g确实和地球没法比。

根据科学家的观测,格利泽581g的自转周期是37个地球日,相当于它需要花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能完成一次昼夜交替。如此看来,该行星上的人可能需要连续工作一个多月才能得到休息。这对于打工族来说,无疑是一种折磨。

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格利泽581g不仅自转周期是37天,它的公转周期也是37天。这就有点离谱了,等于说,该行星的人工作一天,就把一年的工作量给完成了。等到第二天醒来,直接开启明年计划?

目前,人类为了寻找可能的“天外移居地”,像是类地行星这种星球,也一一被探测了出来。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一颗类似于地球的行星。其发现者史蒂芬·沃特侧曾乐观推测:这颗星球上存在生命的机会是100%。

情况真的是这样吗?放大版地球那颗行星名叫格利泽581g,是一颗距离地球20.4亿光年的行星。

2010年9月29日,夏威夷凯克天文台的科学家们,通过专业设备探测到了这颗行星。

根据科学家的观测,这颗行星的直径是地球的1.3倍,质量是地球的3.6倍,相当于一个放大版的地球。

这么大的质量,也就意味着该行星具有更大的重力。

这样一看,格利泽581g貌似还适合人类宜居的。

毕竟重力大就可以锁住大气层,有了大气层,人类的呼吸就不用愁了。

只不过,重力大也有一个坏处,那就是走路比较困难,而且搬运东西也比较麻烦。

可能现在在地球上的一个普通小箱子,放到格利泽581g上时,需要用一辆吊车才能将其吊起来。

可以说,重力这个东西,对于任何一个星球来讲,都是一把双刃剑。

此外,在格利泽581g的旁边,还有一颗名为格利泽581的恒星。

这是一颗红矮星,它的质量是太阳的三分之一。

虽然质量比太阳小,但它释放的能量要比太阳多的多,尤其是发生耀斑现象的时候,红矮星能让周围一切行星都感受到“爱的温暖”。

温度较为适宜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所以科学家才会判定行星格利泽581g上存在生命。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行星宜居的第一大条件就是温度适宜。

由于红矮星能提供充足的热量,所以周围的行星完全可以利用这些热量,来实现自身的物质循环。

比如像地球上的岩浆运动、海洋蒸发、大气降水等,这些活动都得依靠热量。

如果没有足够的热量,那么周围的行星就会像冻得像个冰窖似的,毫无生气可言。

当然了,虽然热量对行星很重要,但太热了也不行。

比如像白矮星和中子星这种,表面温度可达几十万摄氏度,释放出来的热量能够将周围的行星都给烤焦。

如果周围行星上存在生命的话,分分钟会被热化掉。

而本文中的主角格利泽581g却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格利泽581g距离那颗红矮星足足有1000万公里。

红矮星辐射出来的热量,抵达格利泽581g的时候,已经消散的差不多了。

这时候的格利泽581g,仅仅只是吸收红矮星上散发的一丁点热量,所以根本不会被烤焦。

根据科学家的估算,格利泽581g上的表面温度为-31度到-12度之间。

这个温度和地球上的西伯利亚比较相似,所以说格利泽581g上存在生命是有可能的。

养料和水分充足除了温度以外,影响行星居住条件的因素还有一个,那就是星球表面的化学元素。

众所周知,任何碳基生物要想生存下去,都需要摄取一定能营养元素。

这些营养元素包括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等,而这些东西拆开来后,就变成了氨、氢、碳等元素。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元素的存在,所以生命才得以延续下去。

而行星格利泽581g上的表面,刚好就有这些元素。

科学家用光谱仪探测到,格利泽581g的表面存在氨气、甲烷等物质,而氨气和甲烷又是由氨、氢、碳这些元素所组成的。

所以这也就意味着,这个行星上可能存在维持生命活动的养料。

既然有养料的话,那生命体应该也有可能存在了。

最关键的是,部分科学家还猜测在格利泽581g上存在水分。

这对于任何一颗行星来讲,都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毕竟生命都是由水构成的。

想当年,人类从一个单细胞,慢慢发育成个体,靠的就是海洋这个培养皿。

如果没有水的话,现在的人类估计只是一坨氨基酸,更别谈思想和文明了。

在这里也不得不感叹一下宇宙的奇迹,究竟是各种伟力?才让地球上的这些化学元素全部聚集在一起。

并通过水这种培养皿,慢慢演化出人类文明。

但凡其中一种元素缺乏的话,人类就不会被演化出来了。

所以说,除了刚才提到的几种元素以外,水就是生命起源的重中之重。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