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年后小行星可能撞击地球
贝努小行星可能撞击地球
然而,欣喜之余,大家并没有忘记,贝努小行星自从被发现开始,每隔6年就会与地球“擦肩而过”一次。虽然每一次擦肩而过贝努都没有对地球造成直接伤害,但是科学家认为,它的运行轨道与地球存在相交点,所以存在直接撞击地球的风险。
根据NASA的推算,贝努可能会在2182年9月24日(159年后)撞击地球,概率大概为2700分之一,即0.037%。而撞击造成的冲击力相当于22颗原子弹同时爆炸的能量,结果是将砸出一个直径约六英里的陨石坑,并对周围约600英里范围内的各个方向造成广泛破坏。
防患于未然,中美方案大PK
鉴于这样巨大的威力,即使贝努撞击地球的可能性很低,NASA还是提出了解决这颗小行星的预备方案。他们将这个计划称之为“紧急响应超高速小行星减缓任务”(HAMMER)。
具体是提前一年多发射75枚德尔塔IV型重型火箭,直接撞击贝努,强行改变贝努的运行轨迹,避免其与地球相撞。但这个方案就存在一个问题,万一在这样的撞击力度下,贝努不只是改变方向,直接被炸成碎片怎么办?
要知道,行星被炸成碎片后的风险还是很高的,因为这无数的碎片会因为爆炸的力量加速向地球冲过来,搞不好造成的伤害比一整颗行星撞击地球还严重。而且,这个方案中使用的重型火箭数量太多了,成本极高。
对此,中国科学院的专家们坐不住了。他们提出一个新的思路,即不让火箭末级和所携带的航天器分离,两者作为一个整体一起去撞击小行星。由于加上了航天器,火箭整体的质量肯定大大增加,这样撞击时的动能也就大大提升了。
据推测,这样的一枚火箭相当于三枚传统火箭的撞击力度。这样一来,这个方案仅需23枚长征5号火箭组成的舰队即可完成。
同时,为了防止贝努被击碎分解后的碎片撞击地球。中科院的专家还在火箭头部设计了一个偏转器,在撞击时起到缓冲作用,避免将贝努小行星击碎。同时也能保证将力量传递给小行星,使其按照预定计划改变轨道。
相比之下,我国科学家的方案无论在成本还是效率方面都更出色。美国方案需要25年的预警时间,而中国方案只需10年。
果然啊,在坚守家园这一块还得看中国人。
物尽其用
就像文章开头说到的,贝努小行星是起源于45亿年前太阳系形成时的原始碎片,所以它对于研究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具有重大意义,既然它对地球的威胁已经基本上算是解决了,这么好的研究材料可不能浪费了。
除了预计24日到达,亟待分析的土壤样本之外,NASA派出的探测器抵达贝努不久,就发现了一个神秘现象:贝努持续向外喷射颗粒。
经过研究小组对可能导致喷射事件的机制进行调查后,他们将可能原因圈定在了三个答案之中:流星撞击、热应力破裂和水蒸气释放。
在宇宙中,流星撞击是常有的事,这些太空岩石的碎片可能会撞击到贝努,让它表面的松散颗粒受到震动,导致喷射活动。另外,还有一个合理的解释是热应力压裂。贝努小行星的表面温度在4.3小时的旋转周期内变化得非常剧烈。这种温度变化很可能会导致岩石破裂,最终导致小颗粒从贝努表面喷射而出。
可以想象一下,就好像贝努小行星是一个颗粒堆积而成的圆形沙堆,当有个东西砸向它的时候,沙子就会被震撼得四处飞溅。而在贝努的表面温度忽冷忽热的变化下,沙堆里的石头会因为膨胀和收缩而破裂,造成更多的喷射现象。
9月19日,外媒报道,从2020年就被收集、在宇宙中飘荡了近3年的贝努小行星土壤样本,终于要在24日被带回地球了!贝努小行星被认为起源于原始的太阳系碎片,科学家认为,通过对贝努小行星的样本分析,会对研究整个太阳系的起源有很大帮助。贝努小行星可能撞击地球然而,欣喜之余,大家并没有忘记,贝努小行星自从被发现开始,每隔6年就会与地球“擦肩而过”一次。虽然每一次擦肩而过贝努都没有对地球造成直接伤害,但是科学家认为,它的运行轨道与地球存在相交点,所以存在直接撞击地球的风险。
根据NASA的推算,贝努可能会在2182年9月24日(159年后)撞击地球,概率大概为2700分之一,即0.037%。
而撞击造成的冲击力相当于22颗原子弹同时爆炸的能量,结果是将砸出一个直径约六英里的陨石坑,并对周围约600英里范围内的各个方向造成广泛破坏。
防患于未然,中美方案大PK鉴于这样巨大的威力,即使贝努撞击地球的可能性很低,NASA还是提出了解决这颗小行星的预备方案。
他们将这个计划称之为“紧急响应超高速小行星减缓任务”(HAMMER)。
具体是提前一年多发射75枚德尔塔IV型重型火箭,直接撞击贝努,强行改变贝努的运行轨迹,避免其与地球相撞。
但这个方案就存在一个问题,万一在这样的撞击力度下,贝努不只是改变方向,直接被炸成碎片怎么办?要知道,行星被炸成碎片后的风险还是很高的,因为这无数的碎片会因为爆炸的力量加速向地球冲过来,搞不好造成的伤害比一整颗行星撞击地球还严重。
而且,这个方案中使用的重型火箭数量太多了,成本极高。
对此,中国科学院的专家们坐不住了。
他们提出一个新的思路,即不让火箭末级和所携带的航天器分离,两者作为一个整体一起去撞击小行星。
由于加上了航天器,火箭整体的质量肯定大大增加,这样撞击时的动能也就大大提升了。
据推测,这样的一枚火箭相当于三枚传统火箭的撞击力度。
这样一来,这个方案仅需23枚长征5号火箭组成的舰队即可完成。
同时,为了防止贝努被击碎分解后的碎片撞击地球。
中科院的专家还在火箭头部设计了一个偏转器,在撞击时起到缓冲作用,避免将贝努小行星击碎。
同时也能保证将力量传递给小行星,使其按照预定计划改变轨道。
相比之下,我国科学家的方案无论在成本还是效率方面都更出色。
美国方案需要25年的预警时间,而中国方案只需10年。
果然啊,在坚守家园这一块还得看中国人。
物尽其用就像文章开头说到的,贝努小行星是起源于45亿年前太阳系形成时的原始碎片,所以它对于研究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具有重大意义,既然它对地球的威胁已经基本上算是解决了,这么好的研究材料可不能浪费了。
除了预计24日到达,亟待分析的土壤样本之外,NASA派出的探测器抵达贝努不久,就发现了一个神秘现象:贝努持续向外喷射颗粒。
经过研究小组对可能导致喷射事件的机制进行调查后,他们将可能原因圈定在了三个答案之中:流星撞击、热应力破裂和水蒸气释放。
在宇宙中,流星撞击是常有的事,这些太空岩石的碎片可能会撞击到贝努,让它表面的松散颗粒受到震动,导致喷射活动。
另外,还有一个合理的解释是热应力压裂。
贝努小行星的表面温度在4.3小时的旋转周期内变化得非常剧烈。
这种温度变化很可能会导致岩石破裂,最终导致小颗粒从贝努表面喷射而出。
可以想象一下,就好像贝努小行星是一个颗粒堆积而成的圆形沙堆,当有个东西砸向它的时候,沙子就会被震撼得四处飞溅。
而在贝努的表面温度忽冷忽热的变化下,沙堆里的石头会因为膨胀和收缩而破裂,造成更多的喷射现象。
而第三种可能的原因是水蒸气释放,当贝努的含水粘土被加热时,水就变成了水蒸汽,由此产生的压力在岩石的裂缝和孔洞中一点点,在压力达到顶峰时,最终会释放出来,贝努表面松散的颗粒也就随着气流喷射。
在面对贝努小行星的例子时,或许有一个道理是正确的:一切恐惧皆来源于火力不足。
当你的技术力达到足够强大的地步,威胁也会被转化为可利用的资源,为自己的发展添砖加瓦。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