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不读鲁迅 老不读胡适>>~鲁迅的思想资源(2)

一九○四年鲁迅赴日本留学时,正当日本明治三十五年,适值日本最初的“尼采热”处于峰巅之际。在他留学的年代里,日本文学中尼采热逐渐减退,不久即迎来自然主义的全盛期。但是,作为一个清国的留学生,深知国事多艰,急欲求得治救之道,最易接受的还是尼采的极端个人主义。

从另一面说,也是强烈的民族主义。

东京时期和鲁迅最为亲近的周作人就说过:“豫才在那时代的思想我想差不多可以民族主义包括之。

”考虑到说这话,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周作人有不便明言的苦衷,不妨说,民族主义是一种放大了的个人主义,而个人主义则是一种缩小了的民族主义。

伊藤虎丸在《鲁迅早期的尼采观与明治文学》一文中说:鲁迅基于对“个人主义”这一西欧价值观念所具有的普遍性和优越性的深刻认识,当然对与之“如同水火”般相异的传统思想予以严厉的批判。

彻底否定传统,激烈嫌恶庸众,对本国国民的民族陋习刻薄地讥讽,是鲁迅与尼采的共同点之一。

(《鲁迅、创造社与日本文学》第70 71页)在鲁迅接受尼采思想这一基本事实上,日本学者竹内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且有自己独创的概念。

同是接受尼采思想,他认为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是“回心”,一是“转向”。

回心,原是佛教语,意思是忏悔过去的罪恶,信奉佛教,从而达到悔改自新。

转向则不同,是改变或转换自己原有的思想、立场或方向的意思。

在日本,“转向”一语本来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由于政府、警察的压制和压迫,迫使很多马克思主义者、共产党员,或者受其影响的青年文学者,抛弃或表示自己的思想的现象。

回心和转变,都意味着“改变”,在这一点上没有差别。

但是,回心是通过“抵抗”而后改变的,而转向是无媒介地(趋向有支配性、权威性的思想)改变的。

在竹内好的论述中,“抵抗”也是一个独特的概念,就是“固执(坚持自己)”的意思。

明白了竹内好的这些独特的概念,下面伊藤虎丸这两段剖析就不难明白了:他(指鲁迅)掌握最根本的欧洲精神本身,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正是其自身通过内在的国粹精神的“抵抗”才开始成为可能的吗?前文所述他对欧洲近代精神的“异质性”的惊愕,不正是这“抵抗”的一种表现么?由此可见,鲁迅的尼采观与同时期日本文学的尼采观之间,似乎没有理由不承认在本质意义的深刻的程度上,有着明显的差别。

而产生这种差别的根本的理由,我认为也在于前文引用的丸山真男所指出的日本人的“善于领会接受”和鲁迅的强韧的“内在国粹精神”之“抵抗”性两者间的差异吧。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