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不读鲁迅 老不读胡适>>~要不要把胡适赶出北大课堂
鲁迅和胡适:同时来到历史的交叉路口要不要把胡适赶出北大课堂一九一七年秋季的一天,北京大学西斋丙字十二号宿舍里,后来成了著名历史学家的顾颉刚,与后来当过北京大学代理校长的傅斯年正在商谈,是不是要将一个叫胡适的新教授从北大哲学系的课堂上赶走。两人虽住在同一宿舍,却不是一个系的,顾是哲学系,傅是中文系。这一年顾二十四岁,傅二十一岁,同是二年级学生。
他们不知道他们后来的事业,更不会知道他们商谈的事情,将决定北京大学学术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顾颉刚说,他们系这一学期来了一位新教授,叫胡适,是美国留学生。
原先的教授从三皇五帝讲起,讲了两年才讲到商朝,这位新教授却抛开唐虞夏商,直接从周宣王讲起。
同学们都说这是割断中国哲学史,这是思想造反,这样的人怎么配来北京大学讲哲学史呢。
同学们想将这位教授赶走,他自己倒是觉得胡先生讲课还有新意,但也拿不定主意,希望对方去听听课,作个评价,以决定是不是将这位新教授赶走。
同是二年级学生,仅是学科不同,且顾还要长傅三岁,为什么顾要如此郑重地向傅请教以作定夺呢?这就要说到傅的本事了。
傅斯年天分极高,十一岁时读完十三经,许多篇章都能背诵。
在北大预科三年,已显出不凡的才学。
和他同年级,后来成了著名文史学家的毛子水曾说过:在北大读预科时,傅曾对他说过:“张皋文在清代学者中,文章和学问都是第一等的,而都不是第一。
”毛对傅所说的“第一”的含义虽不甚明确,但颇惊骇他诵读的广博,见解的卓异。
其时北大预科尚是桐城派经学大师的天下,如此深厚的旧学功底,自然受到老学究们的青睐、新学生们的钦羡。
此后不久,章太炎弟子入主北大,所注重者仍是旧学,只是治学方法有所不同。
这样一来,入本科后傅斯年又交了好运,很快便受到刘师培、陈汉章、黄侃等国学大师的器重。
其中陈汉章、黄侃均出自章太炎门下。
尤其是黄侃视之为高足,期望甚殷。
傅斯年在学生中的声望较预科时更其彰显。
再则,傅斯年在学生时期,就表现出极强的组织能力,是闹学潮、赶教授的一把好手。
且不说在后几年的五四运动中,此人是集会游行的主要组织者,就在跟顾颉刚谈话前不久,便做了件漂亮的赶教授的壮举。
据北大同学罗家伦回忆是这样的:朱蓬仙是章太炎的门生,学问不能说没有,只是所教的《文心雕龙》非其所长,在教室里不免出了好些错误,可要举出这些错误,学生们的笔记终究难以为凭。
恰好有位同学借到朱教授的讲义全稿,交给傅斯年审核。
傅用了一夜的时间看完,摘出三十几条错误,由全班签名上书蔡校长。
蔡先生是内行,看了自然明白,可他不信这是学生们自己发觉的,为预防教授们互相攻讦之风,于是突然召见签名的全班学生。
同学们慌了,害怕蔡先生要考,又怕傅斯年一人承担这责任未免太重。
于是大家在见蔡先生之前,一人分担了几条,预备好了方才进去。
果然蔡先生当面口试,分担的同学回答得头头是道。
考完之后,蔡先生一声不响,同学们也一声不响,一一鞠躬鱼贯退出。
过后不久,遇到一个适当的时候,朱蓬仙果然不再教这门课了。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