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故宫3>>~《大故宫3》26.颐和园里故事多

“三山五园”的清漪园即颐和园,二百多年,历经风雨。为什么要修这个园子呢?乾隆帝的《万寿山昆明湖记》说目的有三:一是整修水利,二是操练水师,三是为庆太后六十大寿。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帝兴建清漪园,改瓮山为万寿山,改西湖为昆明湖。

又拓展湖面,使原在东堤上的龙王庙,坐落在南湖岛上。

在今佛香阁的位置上建有九层宝塔,后湖沿岸一带建有仿照江南苏州水乡的街市房屋,后山兴建喇嘛庙和藏式碉楼。

又全面地整理西北郊的水道,引湖水出闸,沿长河入城。

清帝可以乘辇出宫,到西直门外高梁桥附近的倚虹堂,弃辇登舟,溯长河至清漪园游幸。

疏浚整理长河水道,是清代北京除治理永定河之外的一大成绩。

经过乾隆时期的修整,清漪园的景色更为秀丽:“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但是,英法联军入侵,清漪园遭焚掠,出现一幕悲剧:玉泉悲咽昆明塞,唯有铜犀守荆棘。

青芝岫里狐夜啼,绣绮桥下鱼空泣。

后到光绪年间,慈禧为庆贺自己生日,重新修园,有各式建筑3000余间,改名颐和园。

慈禧修颐和园花了多少白银呢?有人说3000万两,也有人说8000万两。

无论哪个数字准确,耗费都是极惊人的。

颐和园的佛香阁有一个故事。

原佛香阁供奉着一尊千手观音铜佛,英法联军侵入后失踪。

慈禧重修时,尊造泥塑佛像。

1989年大修佛香阁时,得知北京西城一所寺庙夹壁墙里,发现一尊巨大佛像,与记载中的佛香阁观音像相似。

几经周折,这尊高五米,有十二面二十四臂,重达万斤的铜塑大佛,终于安放于佛香阁。

但观音佛像顶部还应该有一尊小佛,叫作化佛,其时已失,只剩底座。

这时有人想起在颐和园库房里还保存着一尊小铜佛,那是在昆明湖底清淤时发现的。

工作人员将这尊小佛像安放在大佛头顶的底座上,完全吻合,天衣无缝。

这段双佛百年奇缘,成为颐和园的文物佳话。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