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风云:第1卷>>~《东晋风云》元帝心结

元帝心结晋元帝司马睿即位以后,有三件事情是他的心结。祭祀作为封建社会极为重要的礼制,历来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根据《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大祖之庙而五。

”西晋时期,皇家确立了七庙制度。

这种制度具体为一庙异室,即在一座建筑中供奉着昭穆几世的皇帝神主;同时,它又确立了太祖独尊的地位,规定只有太祖的牌位才可以万世不毁。

然而,在西晋时期,如何确定太祖,就有一些问题:因为西晋政权是经过司马懿父子三人共同努力才得到的,论开创之功,那自然应该确定司马懿为太祖。

但是,作为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当然希望自己的爸爸能够成为太祖。

于是司马炎在实行七庙制度之初,只是确定了七位庙主,他们分别是司马炎的六世祖司马均、五世祖司马量、高祖司马俊、曾祖司马防、祖宣皇帝司马懿、伯父景皇帝司马师、父亲文皇帝司马昭。

这六世七位先帝为三昭三穆,而“太祖虚位”,没有明确谁是太祖。

直至咸宁元年(公元275年)十二月,司马炎才“追尊宣帝庙曰高祖,景帝曰世宗,文帝曰太祖”,也就是说将自己的父亲司马昭定为太祖。

到了东晋时期,情况却又发生了变化,司马睿是琅邪王司马觐之子,是司马昭弟弟司马伷的孙子、司马懿的曾孙,他是伯祖司马昭的旁支参见“元帝登基”节。

那么,如果继续以司马昭为太祖,司马睿继承大统就显得有点尴尬。

于是,司马睿在建太庙的时候,仍然是采取“太祖虚位”的权宜之计,为重新选择太祖埋下了伏笔。

除此之外,在司马睿即位以后,如何加封自己的亲生父亲,也就是怎么样摆平琅邪王的问题,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当时,有臣下进言说司马睿的父亲琅邪王司马觐宜尊称皇考。

太常贺循表示了反对,说:“礼典之义,子不敢以己爵加其父号。

”因为按照法统,司马睿是上继武帝司马炎,也就是说从皇室的疏属承继了大统,那么就不能再顾小宗了。

司马睿只好听从贺循的意见,没有追封生父为皇,而是封自己最心爱的儿子司马裒为琅邪王,奉恭王司马觐之祀。

关于祭祀的最后一个难题就是:同辈兄弟的神主在宗庙中该不该占据不同的庙数。

在西晋武帝所立七庙中,只有三昭三穆,而司马师、司马昭兄弟,虽然都属于第三穆,但是却被计为两庙。

到了司马睿时代,就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司马睿与晋怀帝、晋愍帝为从兄弟。

如果继续不按辈分确定庙数,谁也不敢说将来不会因上辈神主迁毁以后,七庙全为同一辈分或者两个辈分的神主占据的情况。

这就严重违背了天子之庙“三昭三穆”的礼制,甚至会使天子之庙降为诸侯、士大夫之庙的规格。

因此,司马睿对此组织了讨论,讨论的结果是听从了贺循的意见,即七庙数以昭穆为准,而每昭每穆则不一定只有一个皇帝神位。

这样,就圆满地解决了问题。

除了祭祀问题,让司马睿纠结的第二个问题,就是立储。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