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FROM 文艺范儿TO新生代导演>>~《贾樟柯》尊重自己的生命经验

尊重自己的生命经验一般说来,第五代导演跟第六代导演最大的差别之一在于,很多第五代电影作品都是改编自小说,但第六代都是导演自己编的故事。贾樟柯自己认为,“这是个很大的转变。第五代导演必须依靠历史与文学来展延他们的素材,以从事电影创作。

年青一代的创作者则是更加尊重自己的生命经验,他们希望用电影来直接表达自己的生命经验。

当然,第五代导演也表达了他们的生命经验,但并不是那么直接,他们自己跟电影文本之间有一个距离,这个距离就是改编的介入。

我之所以改变这种想法是因为我看了侯孝贤导演的《风柜来的人》,我突然觉得应该尊重自己的生命体验。

但我也不排除改编小说或文学作品。

我之后的一两部电影还会自己编剧,但未来我特别想改编一个小说。

那是个法国小说,安德烈·马尔罗的《人的状况》(La condition humaine),是写1920年代上海的故事,如果成的话,可能会在东南亚拍。

”贾樟柯与其第六代导演如章明、何建军、路学长等一样,主张表现普通人,表现日常生活,再现变革中的九十年代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

特别是贾樟柯的《站台》,具有史诗格局,反映了中国九十年代整整十年的社会文化变迁。

《站台》是《小武》之后,贾樟柯所拍摄的《故乡三部曲》之一。

《小武》成功之后,贾樟柯找投资就比较容易了,突然有很多欧洲制片人对他们非常感兴趣。

后来贾樟柯选择了日本的市山尚三,因为他制作过侯孝贤的《南国再见,南国》、《海上花》。

侯孝贤是贾樟柯多年来一直非常热爱的导演,跟他以前的制片一起工作,美学上肯定会有很好的沟通。

他的确是个很好的制片,贾樟柯就和他一起做了《站台》。

贾樟柯后来谈到这部影片时说:《站台》这个剧本大概是在1995年或者1996年开始的,那时刚刚开始拍短片。

实际上《站台》应该是我的处女作。

我想着拍电影,我将来的第一个电影就是《站台》。

我从1990年以后我从家乡汾阳到了太原,也就20岁,学画,离开原来那个封闭的环境,到了一个新的生活环境里头以后,慢慢地开始,汾阳那些人和事比原来要清晰很多。

后来93年又到了电影学院,1995年写剧本的时候第一个想拍的就是80年代汾阳的生活。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