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斗:方生与未死>>~方生与未死》“文化主体性”梦醒何时
改革是全面的,文化教育领域是重要的方面。23年前,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这次南巡中,他又重申:“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这些意见,符合实际,是中国发展的康庄大道,给我们提供了观察、判断文化教育问题的正确视角。
现代社会是多元的,公民有各种各样的文化取向和主张,十分正常。
问题是执掌文化教育权力的官员在尊重言论自由的同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近年来“国学热”在全国各地蔓延。
这个热潮高举“爱国”大旗,仿佛谁敢对“国学”说半个不字,谁就是卖国胚子。
其理论支柱则是所谓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主体性”。
他们对行为艺术的精髓领会颇深,连续不断以各种有趣的表演冲击人们的眼球。
最新的一幕是抨击圣诞节。
操刀者躲在幕后,把十位尚在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推上前台,发表一篇题为《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我们对“耶诞节”问题的看法》的声明。
这篇逻辑混乱、不堪卒读的文章,尽管也说上几句“我们主张宗教宽容、尊重信仰自由,我们无意排斥‘耶教’”之类的门面话,却同一切狭隘民族主义者一样,以挥舞政治大棒为看家本领。
没有必要苛责这些年轻学子,他们的学业尚未完成,即使是在别人起草的取向有误的文章上签名,也不过是小平所说“最大的失误在教育”的侧影。
但是,他们认同的那些观点恰恰与中国现代化事业的要求背道而驰,因此值得认真分析。
这个声明说:“历史和现实还告诉我们,‘耶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泛滥,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文化问题和宗教问题,同时也是西洋国家‘软力量’在中国的渗透与扩张……我们认为,有必要从国家安全和文化安全的角度深刻反思中国的‘耶教’问题。
”接着提出五条建议,努力消减圣诞节的影响,核心是:“积极推动儒教的重建与复兴”;“回归传统,承续斯文……重建中国人的信仰体系和意义世界。
”首先应该问一问:怎样的文化状况叫作“安全”?按照声明的意见,把儒学奉为镇国之宝,天下自然太平。
可是,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大清帝国的制度建构和意识形态,都是以儒家思想为圭臬的,到头来却只落得山河破碎,哪里有什么安全?声明说:正常的宗教传播会危及“国家安全”,这是彻头彻尾反对信仰自由的谬论,完全是19世纪顽固分子的心态。
文化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
19世纪以降,中国社会转型所以一再延误,关键在于夜郎自大,不愿睁开眼睛看世界,不愿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从而不能为改革本国落后的社会制度奠立坚实的知识基础。
公民的文化取向和宗教信仰,纯属个人的自由权利,政府和他人都无权干预。
说选择外来文化和外来宗教,就会危及“国家安全”和什么“文化安全”,不过是文化专制主义的变态心理。
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年轻人,竟然为如此轻率的言论背书,实在令人惋惜。
这一现象后面体现的大学通识教育的失败,值得认真检讨。
最蛊惑人心的莫过于高喊:“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重建中国人的生命世界和意义世界。
”在公民的意义世界中,一个无法逾越的前提是:要不要确立公民的自由观念和独立精神?如果不要,人的解放就会落空,中国的现代化也不可能完成。
如果要,按照陈寅恪教授的研究,三纲六纪(六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架构。
这恰恰与公民个人的自由和独立格格不入。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