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为你,花开荼蘼:陆小曼传>>~媒妁婚约(2)
有人说,人生有涯,而完美无涯,以有涯逐无涯,就算耗尽一生的努力,终也是水月镜花。然有几人可参透这浮华背后的邈远绵长?人生如戏,繁华若梦。忽忽百年,转头即过,其实大可不必立足于极端的险峰,让浮华背后的苍凉淹没了身后的路途……对着世人微笑不语的弥勒佛了知你的一切,却告诉你改变命运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要靠自己亲自去悟。
谁也不能替代谁,走自己的路,“经历”是最好的老师。
纵然我们不能事事都经历,也希望可以从别人的经历中借鉴出些许道理。
自古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陆家有着这样一位名动京城的女儿,自然是门庭若市,往来提亲者络绎不绝。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春秋时期的婚姻礼仪的一道程序,用当时的话来说,就是“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非媒不得。
”(《诗?齐风?南山》)此途径也成中国婚姻习俗的传统模式。
养女如此,自然成了陆定夫妇的骄傲,他们夫妇俩却不急于为女儿抛下绣球,必定要千挑万选,不想让她过早地花落凡尘。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哪个为人父母者不是为子女的幸福和前途操碎了心思。
其实,陆小曼的父母还是颇具慧眼的,他们可不肯把自己的掌上明珠交给那些不学无术、挥霍无度,捧戏子花天酒地,承祖上福荫庇护的“富二代”“官二代”。
经历过世事磨炼的陆定很明确地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男人该有的品质,他们要的是,能担当,有学识,有能力,有潜力,凭借自己的本事可以有辉煌前途的人,具备这样的条件才能成为真正的护花使者。
于是,在经历千挑万选后,经过唐在礼夫妇引荐的才子走进了他们的视线。
我们随着这媒妁之言一起来欣赏下叫王赓的这个二十七岁的青年才俊吧。
王赓生于1895年,比陆小曼大八岁。
巧的是,王赓也是江苏人,出生于无锡一个家道衰落的官宦家庭。
想起电视剧《红楼梦》的主题曲: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且先抛下这缘分深浅不说。
旧时凡嫁娶讲究门当户对,王赓的祖上也是做过大官的。
只是到了他这一辈才家道中落了。
王赓从小就懂事又早熟,一心要复兴门楣,因此他读书勤奋,气宇轩昂,谈吐不凡,丝毫没有纨绔子弟的习气。
1911年,王赓清华毕业,成绩优异,被保送赴美留学,先后曾在密西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就读,王赓是个有理想的有为青年,接受到西方的先进思想和兴盛文明后,力图回国一展抱负、有所作为。
于是,在1915年获普林斯顿大学文学学士后,他转入美国西点军校攻读军事。
出身于普林斯顿和西点两所重点学府的优秀学生,在20世纪初的中国大概仅王赓一人。
艾森豪威尔曾与王赓同级,此人即是日后大名鼎鼎的“二战”欧洲盟军统帅和美国第三十四任总统。
王赓在西点一贯成绩优秀,并热心帮助其他人,颇得同学赞誉,1918年西点毕业时为全级一百三十七名学生中第十二名。
留学八年之久,让这位年轻人既有深厚的人文修养,又有着军人的俊朗和雷厉风行的处事作风。
这位“潜力股”的年轻人可以说是前途无量,回国后,先供职于陆军部;1918年秋,任航空局委员;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中国代表团团长陆征祥急需通晓西方事物的军事专家协助,王赓受邀担任了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武官兼外文翻译,从此声名鹊起。
1921年晋升为陆军上校。
少年得志的王赓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兼之文武全才、仪表堂堂,在当时北京的社交圈子中很是惹眼,被誉为“民国第一帅哥”。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