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师友(典藏本)>>~对陈寅恪先生的一点新认识
我忝列寅恪先生门下,自谓颇读了一些先生的书,对先生的治学方法有一点了解,对先生的为人也有所了解,自己似乎真正能了解陈寅恪先生了。但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我以前注意到,先生是考据大师,其造诣之深绝不在乾嘉诸朴学大师之下。
但是有一点却是乾嘉大师所无法望其项背的。
寅恪先生绝不像乾嘉大师那样似乎只是为考证而考证,他在考证中寓有极深刻的思想性,比如他研究历史十分重视民族关系、文化关系、对外文化交流的关系,以及家族和地域关系等等,读了他的著作,绝不会仅仅得到一点精确的历史知识,而是会得到思想性和规律性极强的知识和认识,让你有豁然开朗之感。
在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中,寅恪先生在这一点上是很突出的。
梁任公先生思想活泼,极富创新能力,但是驳杂多变,不成体系。
王静安先生早期颇具一个哲学家、思想家的素质;但是,到了晚年,则一头钻入考据探讨中,不复有任何思想色彩。
赵元任先生走的是另外一条路,不在我讨论范围之内。
总之,我认为在清华四大导师中,寅恪先生是最具备一个思想家素质的人。
至于先生是不是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则是我从来没有想到过的一个问题。
最近读了李慎之先生的一篇文章,题目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学术界》2000年第5期)极有创见,论证极能说服人。
我恍然大悟,寅恪先生是中国20世纪杰出的思想家之一,我深信不疑。
这种近在眼前的事,我在几十年中竟没有悟到,愧一己之愚鲁,感慎之之启迪。
在内疚之余,觉得自己对寅恪先生的认识,终于又近了一步,又不禁喜上眉梢了。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两个词儿是先生所撰的“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中的话,是赞美王静安先生的。
原来王静安先生自沉后,陈先生哀痛备至,又是写诗,又是写文章,来表达自己的哀思。
静安先生自沉的原因,学者间意见颇不一致。
依我个人的看法,原因并不复杂。
他的遗言:“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说得十分清楚。
“事变”,指的是国民党军的北伐。
王氏是一个大学者,一个大师,谁也不会有异辞。
但是,心甘情愿地充当末代皇帝溥仪小朝廷上的“上书房行走”,又写诗赞美妖婆慈禧,实在不能不令人惋惜。
他在政治上实在是非常落后,非常迟钝的。
陈寅恪先生把他的死因不说成是殉清,而是殉中国文化,说他是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又说“文化神州表一身”,颇有拔高之嫌。
我认为,能当得起这两句话的只有陈先生本人。
我在这里想附带讲一个小问题。
在王观堂先生挽词中有两句诗:“回思寒夜话明昌,相对南冠泣数行。
”王观堂先生流泪是很自然的。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