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师友(典藏本)>>~回忆陈寅恪先生(3)
这一年的深秋,我从南京回到上海,乘轮船到了秦皇岛,又从秦皇岛乘火车回到了阔别12年的北京(当时叫北平)。由于战争关系,津浦路早已不通,回北京只能走海路,从那里到北京的铁路由美国少爷兵把守,所以还能通车。到了北京以后,一片“落叶满长安”的悲凉气象。
我先在沙滩红楼暂住,随即拜见汤用彤先生。
按北大当时的规定,从海外得到了博士学位回国的人,只能任副教授,在清华叫做专任讲师,经过几年的时间,才能转向正教授。
我当然不能例外,而且心悦诚服,没有半点非分之想。
然而过了大约一周的光景,汤先生告诉我,我已被聘为正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的系主任。
这真是石破天惊,大大地出我意料。
我这个当一周副教授的纪录,大概也可以进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了吧,说自己不高兴,那是谎言,那是矫情。
由此也可以看出老一辈学者对后辈的提携和爱护。
不记得是在什么时候,寅恪师也来到北京,仍然住在清华园。
当时从北京城到清华是要费一些周折的,宛如一次短途旅行。
沿途几十里路全是农田。
秋天青纱帐起,还真有绿林人士拦路抢劫的,现在的年轻人很难想象了。
但是,有寅恪先生在,我绝不会惮于这样的旅行。
在三年之内,我颇到清华园去过多次。
我知道先生年老体弱,最喜欢当年住北京的天主教外国神甫亲手酿造的栅栏红葡萄酒,我曾到今天市委党校所在地当年神甫们的静修院的地下室中去买过几次栅栏红葡萄酒,又长途跋涉送到清华园,送到先生手中,心里颇觉安慰。
几瓶酒在现在不算什么,但是在当时通货膨胀已经达到了钞票上每天加一个零还跟不上物价飞速提高的速度的情况下,几瓶酒已非同小可了。
有一年的春天,中山公园的藤萝开满了紫色的花朵,累累垂垂,紫气弥漫,招来了众多的游人和蜜蜂。
我们一群弟子们,记得有周一良、王永兴、汪篯等,知道先生爱花,现在虽患目疾,迹近失明,但据先生自己说,有些东西还能影影绰绰看到一团影子。
大片藤萝花的紫光,先生或还能看到,而且在那种兵荒马乱、物价飞涨、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的情况下,我们想请先生散一散心。
征询先生的意见,他怡然应允。
我们真是大喜过望,在来今雨轩藤萝深处,找到一个茶桌,侍先生观赏紫藤。
我们谈笑风生,尽欢而散。
我想,这也许是先生在那样的年头里最愉快的时刻。
还有一件事,也给我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回忆。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政府经济实已完全崩溃。
从法币改为银元券,又从银元券改为金元券,越改越乱,到了后来,到粮店买几斤粮食,携带的这币那券的重量有时要超过粮食本身。
学术界的泰斗、德高望重、被著名的史学家郑天挺先生称之为“教授的教授”的陈寅恪先生也不能例外。
到了冬天,他连买煤取暖的钱都没有。
我把这情况告诉了已经回国的北大校长胡适之先生。
胡先生最尊重最爱护确有成就的知识分子。
当年他介绍王静安先生到清华国学研究院去任教,一时传为佳话。
寅恪先生在《王观堂先生挽词》中有几句诗:“鲁连黄鹞绩溪胡,独为神州惜大儒。
学院遂闻传绝业,园林差喜适幽居”,讲的就是这一件事。
现在却轮到适之先生再一次“独为神州惜大儒”了,而这个“大儒”不是别人,竟是寅恪先生本人。
适之先生想赠寅恪先生一笔数目颇大的美元,但是,寅恪先生却拒不接受。
最后寅恪先生决定用卖掉藏书的办法来取得适之先生的美元,于是适之先生就派他自己的汽车——顺便说一句,当时北京汽车极为罕见,北大只有校长的一辆——让我到清华陈先生家装了一车西文关于佛教和中亚古代语言的极为珍贵的书。
陈先生只收2000美元。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