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师友(典藏本)>>~回忆小学诸师(1)

王老师我于1917年阴历年时分从老家山东清平(现划归临清市)到了济南,投靠叔父。大概就在这一年,念了几个月的私塾,地点在曹家巷。第二年,就上了一师附小,地点在南城门内升官街西头。

所谓“升官街”,与升官发财毫无关系。

“官”是“棺”的同音字,这一条街上棺材铺林立,大家忌讳这个“棺”字,所以改谓升官街,礼也。

附小好像是没有校长,由一师校长兼任。

当时的一师校长是王士栋,字祝晨,绰号“王大牛”。

他是山东教育界的著名人物。

民国一创建,他就是活跃的积极分子,担任过教育界的什么高官,同鞠思敏先生等同为山东教育界的元老,在学界享有盛誉。

当时,一师和一中并称,都是山东省立重要的学校,因此,一师校长也是一个重要的职位。

在一个七八岁的小学生眼中,校长宛如在九天之上,可望而不可即。

可是命运真正会捉弄人,在16年以后,在1934年,我在清华大学毕业后到山东省立济南高中来教书,王祝晨老师也在这里教历史,我们成了平起平坐的同事。

在王老师方面,在一师附小时,他根本不会知道我这样一个小学生,他对此事,绝不会有什么感触。

而在我呢,情况却迥然不同,一方面我对他执弟子礼甚恭,一方面又是同事,心里直乐。

我大概在一师附小只待了一年多,不到两年,因为在我的记忆中换过一次教室,足见我在那里升过一次级。

至于教学的情况,老师的情况,则一概记不起来了。

唯一残留在记忆中的一件小事,就是认识了一个“盔”字,也并不是在国文课堂上,而是在手工课堂上。

老师教我们用纸折叠东西,其中有一个头盔,知道我们不会写这个字,所以用粉笔写在黑板上。

这事情发生在一间大而长的教室中,室中光线不好,有点暗淡,学生人数不少,教员写完了这个字以后,回头看学生,戴着近视眼镜的脸上,有一丝笑容。

李老师我从一师附小转学出来,转到了新育小学,时间是在1920年,我9岁。

我们的班主任是李老师。

我从来就不关心他叫什么名字,小学生对老师的名字是不会认真去记的。

他大概有四十多岁,在一个9岁孩子的眼中就算是一个老人了。

他人非常诚恳忠厚,朴实无华,从来没有训斥过学生,说话总是和颜悦色,让人感到亲切。

他是我一生最难忘的老师之一。

当时的小学教员,大概都是教多门课程的,什么国文、数学(当时好像是叫算术)、历史、地理等课程都一锅煮了。

因为程度极浅,用不着有多么大的学问。

一想到李老师,就想起了两件事。

一件是,某一年初春的一天,大圆池旁的春草刚刚长齐,天上下着小雨,“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李老师带着我们全班到大圆池附近去种菜,自己挖地,自己下种,无非是扁豆、芸豆、辣椒、茄子之类。

顺便说一句,当时西红柿还没有传入济南,北京如何,我不知道。

于时碧草如茵,嫩柳鹅黄,一片绿色仿佛充塞了宇宙,伸手就能摸到。

我们蹦蹦跳跳,快乐得像一群初入春江的小鸭,是我一生三万多天中最快活的一天,至今回想起来还兴奋不已。

另一件事是,李老师辅导我们的英文。

认识英文字母,他有妙法。

他说,英文字母f就像一只大马蜂,两头长,中间腰细。

这个比喻,我至今不忘。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