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回忆录>>~定居北京 (4)

民国十八年(己巳·1929年),我六十七岁。民国十九年(庚午·1930年),我六十八岁。民国二十年(辛未·1931年),我六十九岁。

在我六十八岁时,二弟纯松在家乡死了,他比我小四岁,享年六十四岁。

老年弟兄,又去了一个。

同胞弟兄六个,现存三弟纯藻、四弟纯培两人,连我仅剩半数了,伤哉!辛未正月二十六日,樊樊山逝世于北平,我又少了一位谈诗的知己,悲悼之怀,也是难以形容。

三月十一日,宝珠又生了个女孩,取名良止,乳名小小乖。

她的姊姊良欢,原来乳名小乖,添了良止,就叫大小乖了。

那年九月十八日,是阴历八月初七日,日本军阀,偷袭沈阳,大规模地发动侵略,我气愤万分。

心想:东北军的领袖张学良,现驻北平,一定会率领他的部队,打回关外,收复失土的。

谁知他并不抵抗,报纸登载的东北消息,一天坏似一天,亡国之祸,迫在眉睫。

人家都说,华北处在国防最前线,平津一带,岌岌可危,很多人劝我避地南行。

但是大好河山,万方一概,究竟哪里是乐土呢?我这个七十老翁,草间偷活,还有什么办法可想!只好得过且过,苟延残喘了。

重阳那天,黎松安来,邀我去登高。

我们在此时候,本没有这种闲情逸兴,却因古人登高,原是为了避灾,我们盼望国难早日解除,倒也可以牵缀上登高的意义。

那时,宣武门拆除瓮城,我们登上了宣武门城楼,东望炊烟四起,好像遍地是烽火,两人都有说不出的感慨。

游览了一会,算是应了重阳登高的节景。

我作了两首诗,有句说:莫愁天倒无撑着,犹峙西山在眼前。

因为有许多人,妄想倚赖国联调查团的力量,抑制日本军阀的侵略,我知道这是与虎谋皮,怎能靠得住呢,所以作了这两首诗,去讽刺他们的。

那年,我长子良元,得了孙子,是他次子次生所生的孩子。

取名耕夫,那是我的曾孙,我的家庭,已是四代同堂的了。

我自担任艺术学院教授,除了艺院学生之外,以个人名义拜我为师的也很不少。

门外瑞光和尚,他画的山水,学大涤子很得神髓,在我的弟子中,确是一个杰出的人才,人都说他是我的高足,我也认他是我最得意的门人。

同时,尚有两人拜我为师:一是赵羡渔,名铭箴,山西太谷人,是个诗家,书底子深得很;一是方问溪,名俊章,安徽合肥人,他的祖父方星樵,名秉忠,和我是朋友,是个很著名的昆曲家。

问溪家学渊源,也是个戏曲家兼音乐家,年纪不过二十来岁。

他的姑丈是京剧名伶杨隆寿之子长喜,梅兰芳的母亲,是杨长喜的胞妹,问溪和兰芳是同辈的姻亲,可算得是梨园世家。

你(编者按:此段以后多为白石老人亲笔所记,“你”系指笔录者而言。

)家的张园,在左安门内新西里三号,原是明朝袁督师崇焕的故居,有听雨楼古迹。

尊公篁溪学长在世时,屡次约我去玩,我很喜欢那个地方,虽在城市,大有山林的意趣。

西望天坛的森森古柏,一片苍翠欲滴,好像近在咫尺。

天气晴和的时候,还能看到翠微山峰,高耸云际。

远山近林,简直是天开画屏,百观不厌。

有时雨过天晴,落照残虹,映得天半朱霞,绚烂成绮。

附近小溪环绕,点缀着几个池塘,绿水涟漪,游鱼可数。

溪上阡陌纵横,稻粱蔬果之外,豆棚瓜架,触目皆是。

叱犊呼耕,戽水耕田,俨然江南水乡风景,北地实所少见,何况在这万人如海的大城市里呢?我到了夏天,常去避暑。

记得辛未那年,你同尊公特把后跨西屋三间,让给我住,又划了几丈空地,让我莳花种菜,我写了一张“借山居”横额,挂在屋内。

我在那里绘画消夏,得气之清,大可以洗涤身心,神思自然就健旺了。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