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大传>>~赍志奇女 8
第三,巴夏礼应否斩杀的问题。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任英国侵略军翻译主任的巴夏礼是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
他于1838年入中学,在校学习三年,于1841年来中国。
巴夏礼在国内贫困无依,于15岁时来中国找出路。
他先在澳门学习汉语,翌年便充当了濮鼎查的随员,并且参加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1844年11月他充当了新设置的厦门领事馆的翻译员,1845年转任福州领事馆的翻译员,翌年又转任上海领事馆的翻译员。
1854年升任厦门领事。
1856年任代理广州领事。
从此以后,这个中国通便参与了一系列的侵华战争。
1857年12月,额尔金率领的英侵略军伙同法国侵略军攻陷广州省城,巴夏礼任英方的市政委员会委员。
1858年,英法联军侵入白河,巴夏礼当时在广州,出主意强行向中国要求租借九龙,作为英军登陆的据点。
以后他又随英侵略军北上,任翻译主任,参加了1860年侵入京津的战争。
咸丰十年七月二十八日(1860年9月13日),英侵略军前头部队抵达马头。
他们想要到通州面见怡亲王载垣、兵部尚书穆荫,要求到北京向咸丰帝亲递国书。
载垣、穆荫把英侵略军的意图奏报咸丰帝。
咸丰帝于七月二十九日(9月14日)发出上谕:“巴夏礼、威妥马等系(该夷)谋主,闻明常亦暗随在内,即着将各(该)夷及随从人等羁留在通,勿令折回,以杜奸计,他日战后议抚,再行放回。
” 就是说,如果巴夏礼等到通州来送递照会,就把他们当即逮捕。
扣留巴夏礼是咸丰帝亲自决定的。
八月一日(9月15日),咸丰帝任命载垣、穆荫便宜行事钦差大臣。
八月四日(9月18日),英法侵略军派巴夏礼并带随从英军士兵25人和法军士兵13人到通州,照会僧王撤退张家湾驻防清军,并坚持要到北京向咸丰帝亲递国书。
同时声称,不同意在京向皇帝面递国书,就是中国不愿和好,以示威胁。
这是赤裸裸的最后通牒。
他说完之后,“掉头不顾,骤马逃去”。
在这种情况下,载垣下令僧王将其截拿,予以扣留。
扣留巴夏礼是否正确?这是个有争议的问题。
董守义认为:“扣押巴夏礼,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咸丰帝所作出的最严重的错误决策。
” 笔者认为这一看法是值得商榷的。
固然在一般意义上讲,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这是交战国双方应该恪守的国际准则。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