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183;波罗>>~《马可·波罗》踏上“丝绸之路”(6)

期盼中准备搭乘的船只让他们大失所望。马可写道:“船只的情况特别糟糕,由于船体只是用棕绳缝在了一起而没有用铁钉固定,所以很多地方已经渗水了。”船上没有一处地方能让他们悬着的心稍稍感到宽慰,“船上仅有一根桅杆,一张帆,一个舵,而且没有甲板,所以一些准备运到印度去卖的马匹就站在用皮革遮盖的货物上面”。

马可觉得,只有那些配有双舵、双桅杆并且铺设甲板的船只航行起来才会更加安全。

乘坐这种破败不堪的船,一旦遭遇恶劣天气,只能是自找麻烦。

马可说,更糟糕的是“他们在造船时,竟然没有使用铁钉而只是用绳子把木头楔子缝合在一起。

这样的船在印度洋的大风大浪中航行是非常危险的,随时都有沉没的危险”。

此外,四处渗漏的船身竟然没有使用沥青而只是“涂了一种特殊的鱼油”进行防水处理。

看到眼前这种情形,经验丰富的波罗一行断定此行太危险了,想要乘船到印度是绝对不可能的。

于是,他们离开了霍尔木兹返回卡曼尼亚,重新考虑该如何到达中国去见忽必烈汗。

他们考虑再三后认为,不能把自己的前途和生命托付给风险未卜的航船,而只能沿着著名的“丝绸之路”,在骆驼沉闷而又稳健的脚步声以及驼铃声的陪伴中到达目的地。

他们赶着驴和骆驼向沙漠进发,马可不无担忧地写道,“在这个占地面积达60英里的沙漠中,绝大多数时候很难找到饮用水”。

波罗一行不仅为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担忧,而且也担心与他们在沙漠中相依为命的骆驼和驴的安危。

在三天里他们只找到“一些又咸又涩,根本无法下咽的水”,这种水即便勉强喝下去的话,也很危险。

因为“哪怕就只是一小口,也会立刻引起严重呕吐。

当地水中产的盐也是如此,吃下去一小粒便会导致严重腹泻”。

有一次,骆驼和驴实在渴极了就喝了一点水,结果大病一场。

即便如此,他们的驼队依然顽强地在前进。

为了驮运货物,更是为了利于生存,马可一行的驼队全是由双驼峰组成的,早在圣经时代,双驼峰就已经在“丝绸之路”上陪伴旅行者了。

这种骆驼有一高一低两个储存脂肪的驼峰,脖子较长,耳朵不大,牙齿很大而且有些还比较尖利。

双驼峰颜色较多,从浅灰色到深褐色都有,很贴近沙漠本身的颜色。

骆驼非常适合在沙漠中生活。

它们宽大的偶蹄踩在松软的沙子上时不会下陷,而且骆驼的鼻孔很大,里面长满了绒毛,呼吸时,就像是一个阀门可以防止流沙进入鼻腔。

双峰驼非常健壮,身上有一层很厚的毛皮可以保护它们的身体,所以就算让它们睡在坚硬的石子上也不成问题。

骆驼可以在没水的情况下行走很多天,如果行程途中能找到植物来补充体力的话,它们坚持的时间还会更久些。

人们很早就发现,骆驼似乎有种奇特的第六感觉可以在沙漠中帮助旅行者。

公元3世纪,有位中国作家曾这么描写骆驼:“它是一种很奇特的家养动物,背上有一个肉峰。

即便走在流沙中也是如履平地。

在危险的地方,它们更能发挥优势而且对于水源似乎有种与生俱来的敏感。

”虽然骆驼身上发出的难闻的气味一直让他们难以适应,但马可与父亲和叔叔三人还是慢慢了解了骆驼的生活习性。

骑在驼背上时,马可感觉比刚开始时平稳了很多,不会再东倒西歪了。

一般情况下,一头健壮的骆驼能驮六百磅重的货物而且每天能走三十英里,所以在沙漠中,没有任何动物能与骆驼匹敌。

在驼背上度过了艰苦的几天之后,筋疲力尽、口干舌燥的旅行家们终于到达了他们行程中的第一个绿洲。

萨普甘城是“一个美丽、富饶、物质充裕的小镇”,只有在这里,马可他们才仿佛看到了生的希望。

在干旱的沙漠中,一排排白杨树苍翠的叶子显得特别富有朝气和活力。

当地产一种甜瓜,香甜可口,“堪称世界之最”。

据马可观察,“当地人会把甜瓜晾干后切成像皮带一样的薄片”,所以人们常年都能吃到甜瓜。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