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履历书>>~在东贩工作时期,改革产品宣传杂志
在东贩改革《新刊新闻》和文豪在一起的日子1962年夏日的一天,歌舞伎座附近的银座东急酒店的一个房间里,大作家谷崎润一郎先生、著名女演员淡路惠子女士和我正谈笑风生。当时,29岁的我供职于图书出版发行业巨头东京出版贩卖公司(简称东贩)的媒体公关部,从事企业宣传杂志《新刊新闻》的编辑工作,主要职责是借助公司的影响力,通过出版社邀请作家和文化界人士接受采访或是为杂志撰写文章。谷崎先生很少在公众媒体上露面,面对经中央公论社介绍登门拜访的我,先生提出,想与马稻子、冈田茉莉子、淡路惠子三人中的任何一人进行对话。
这三人在当时可都是炙手可热的女演员。
于是,我立刻去拜访了淡路惠子女士,正好她档期合适,就在第一时间商定了此事。
当天的对话主要围绕谷崎先生晚年的代表作,以描写老年人的性心理为主要内容的小说《疯癫老人日记》展开。
面对心仪的女演员,谷崎先生谈兴甚浓,整个谈话过程十分顺利。
此时,《新刊新闻》杂志的总发行量已达到13万册,而此前一年,杂志的实际发行量只有区区5 000册。
过去,虽然杂志也会刊登一些作家的来稿,但这本杂志主要还是作为“面向大量购书的爱书人的宣传品”,故其侧重点在于介绍新出版的各类图书,类似于一本新书目录。
所以,曾有一段时间,我每天所做的工作就是逐一浏览近期出版的几十种图书,并撰写、编辑简单的书评。
为了提高杂志的影响力,我曾提出增加杂志的发行期数,但公关部部长却以“宣传费用不足”为由回绝了我。
当时,《新刊新闻》在书店免费发放,其成本费用由东贩公司和各大书店平摊。
我有点不甘心,又想尝试通过增加杂志的可读性,采取收费发行的方式。
一个人再怎么爱读书,也不可能终日面对“青灯古卷”,他们也需要一本可以轻松阅读的杂志来缓解大脑的疲劳。
我打定主意,向公司提出了自己的杂志改革方案:在内容上削减新书目录所占的比例,增加可读性较强的文章;在外观形式上将杂志由16开改为32开,以每册20日元的价格进行销售。
但是,无论是部长还是公司高层都认为,已有的经验表明我这么做难以提高发行量,于是否决了我的方案。
然而,我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将这个方案告诉了隔壁办公室的企划部部长,没想到事情由此有了转机,企划部部长把我的想法转告给了当时被称为“铁腕社长”的池边传社长。
池边社长对我的方案很感兴趣,给了我在董事会上介绍方案的难得机会。
于是,在社长的支持下,这个差点儿胎死腹中的改革方案就此得以重见天日。
这件事情告诉我,不要轻言放弃,但凡有一线希望就要去大胆尝试,也许在未知的某一刻,你的支持者和同路人就在那里守候着你。
回顾我的整个工作历程,有很多时候的确可以用“吉星高照”来形容,但是我认为,命运之神并不特别垂青于某个人,只有在你想要实现某个目标而且不放弃丝毫的可能时,好运才会眷顾你。
只要有价值就应大胆挑战由于杂志的改革方案是我一个人提出的,于是,我就此承担起了这本杂志从策划、编辑、采访,到写稿、印制的全部工作,尽全力学习着之前从没接触过的业务。
以选题为例,与之前相比,改革后的杂志完全是另起炉灶。
我策划的选题包括:新一代代表作家大江健三郎和女演员冈田茉莉子对话录;畅销书作家吉行淳之介和他儿时朋友的共同回忆;颇受欢迎的科幻小说作家星新一的小小说;屡次登上《周刊文春》头条的热点人物梶山季之的杂文……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这些选题全部获得了读者的好评,《新刊新闻》的发行量增长到此前的20倍还多,继资生堂公司的《花椿》杂志后,在企宣类杂志评选中获得“优秀奖”。
事实证明,杂志之前的“以图书销售为主的公司,其企宣杂志应尽可能多地加入新书介绍的内容”、“爱书人总是希望获得尽可能多的新书资讯”等编辑方针,受限于过去出版物数量较少的市场经验,已经彻底过时了。
如果作进一步思考还能够发现,所谓“爱书人总是希望获得尽可能多的新书资讯”,只是单纯从杂志出版者角度出发的一相情愿的想法罢了。
我花了很大力气在这本杂志上,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读者喜爱它。
所以,我有时不得不放弃部分作家的来稿。
即便以出版界元老自居的领导们继续反对我的种种举措,我仍然执著于自己的改革方案,并义无反顾地将之付诸实施。
只要自己认为有价值就不要半途而废,即使有人认为这是“死钻牛角尖”,我也不以为意。
在此后的日子里,从创立“7-11”连锁便利店,到打破物流业的陈规陋习,再到建立柒银行……我始终是在人们“不可能”的声音中,成功应对着一个又一个的挑战。
在编辑《新刊新闻》的过程中,我还先后结识了井上靖、山冈庄安部公房、大宅壮一等众多在日本文坛举足轻重的人物,后来这为我的人生带来了一大转机,此间种种容我在后文细述。
除此之外,在东贩公司工作期间,还有另外一件事也成为我后来成功的基石,那就是进入出版科学研究所。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