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熙三山志》卷第七 公廨类一
本文共计9807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40分钟。
府治
转运行司
提点刑狱司
提举行司
西外宗正司
帅属廨舍
通判厅
职官厅
曹官厅
教授厅
驻泊都监、监押厅
将官厅
监务廨舍
监甲仗库廨舍
巡检厅
巡辖马铺厅
试院
都仓
盐仓
安抚司盐仓
军资库
公使库
安抚司公使库
安抚司抵当库
经总制库
作院
使院
衙院
都税务
临河务
楼店务
修造场
抽木场
窑务
船场
灰场
炭场
府治
州自严高大相兹土,告卜于晋,乃定宅方位,迄今不移矣。遐服列邦,初作郡宇宫室,规制可知也。暨为刺史、加都督、进节钺、改廉帅,皆号会府。自陈至唐三百余年间,创立营筑,往往易庳陋为高广,更坏复葺,亡所纪载。
惟衙门,唐上元;军门,元和所建;天王堂,咸通所造;尚有遗迹。然是时,衙门止为都督,军门止为州门也。乾宁,锡军号“威武”,遂作重镇。梁贞明,复升府大都督,势望雄伟。盖与岐、益、扬、越齐列。伪闽僭号,改作逾制。通文、永隆之间,宫有宝皇、大明、长春、紫薇、东华、跃龙;殿有文明、文德、九龙、大酺、明威;门有紫宸、启圣、应天、东清、安泰、全德。钱氏内附,废撤无留者,独面衙门一殿故址犹在,至今呼为明威。国初,守臣避不敢居,以为设厅。凡敕设、宴集,乃就焉。而即其西建大厅以为视事之所。《旧记》:“节度、观察使衙在府中近西。”此今呼为常厅。天圣五年,始于其东创都厅。今修令堂、自公堂。九年,以大厅毁敝摧剥,斥而新之。景祐四年,又于其西创便坐。今三清堂。有以接僚属、治政事、临见吏民矣。庆历八年,乃大新衙门。嘉祐中,又更军门为双门。于是,重谯杰丽,邃宇闳固,翚飞云矗,望者肃服。名公钜人剖符开藩,官崇地重,佥曰惟称。其余燕室、闲馆、虚堂、华阁、巍楼、广榭、离亭、别圃,自公之暇,据胜临眺,乐丰余而壮吟观,盖又开宝以来,间有作者;夷荒理废,感兴寓怀,更名易额,不一而足。仕四方者,阅历孔多,独目此为善部。姓名、岁月,于是悉书焉。
威武军门 本唐元和十年观察使元锡所建州门也。乾宁三年,州升为威武军,遂为威武军门,周改为彰武,皇朝太平兴国三年,复旧名。吕权书。嘉祐八年,元给事绛更为双门,上建楼九间。楼上梁题作是年“岁次癸卯五月壬寅朔二十有七日戊辰重建。”熙宁二年始创滴漏。建州门之岁置,推昼夜刻。(底本作“建州门之岁推置昼夜刻”,崇抄作“建州门之岁摧置昼夜刻”,据库本改。)元给事绛改筑威武军台门。至熙宁二年,程大卿师孟始作滴漏,推测昼夜。盖祥符中刘承珪之制也。今漏室中有程大卿诗牌二。一云《科漏新成,因成二篇,呈监官叶左院》:“台门新漏一声闻,从此朝昏百刻分。他日郡人思太守,也须谈及叶参军。”“风雨虽昏漏不移,百年应未失毫厘。须知万户千门里,正得人间凶吉时。”一云《晓登威武鼓角楼》:“百尺谯门戍万兵,黄昏初动画龙声。铜钲犹是闽王点,银秤才悬汉守更。四面僧誇金作界,半年人看玉为城。官程稍近千余里,不到侬家向此行。”于第四句下,自注云:“旧无滴漏,予至始创。”建炎二年,江待制常申明约束:“一、守漏人四,分为两番直日,放漏水,候鱼珠落铜盘,乃移秤刻,即告户外报时者;一、诸衙报牌人九,日通以鼓角匠轮差,于户外祗应告报;一,直漏人五,夜分直五更,并以挝鼓人轮差。其奁具等物五十日一濯。”有鼓角、国朝《军防格》:“节镇鼓角各十有二。”旧有十二角。建炎二年,江待制常约束云:“昏时,吹角八人,各二十六声为三叠;挝鼓八人,角声止,乃各挝鼓千,为三通。凡三角、三鼓而毕。四更三点及申刻,各吹角三叠为小引。”更点。说云:“更以鼓,点以钲。”今钲间款识云:“梁开平五年岁次辛未七月壬午朔十三日甲辰造,重百二十斤。”所谓闽王点即此。下为亭以翼之,左“宣诏”,右“班春”。内府廊三十五楹。时,元给事绛移南都,代者未至间建。
大都督府门 唐武德八年,州始升为都督府。上元二年,创门。梁贞明六年,升为大都督。钱氏归朝,凡伪世门额悉废毁,惟威武军与大都督门仍旧。庆历八年,成郎中戬修。有潮阳从事丘濬为《记》云:“蔡公时方欲新之,俄,诏为本路转运使。成公至。以是年六月始事,九月告成。”旧额,蔡正言襄书;绍兴七年,南市火,拆以禳之。张待制致远重书。列戟十有四,戟衣长一丈二尺,以朱、白、苍、黄、玄为次。谓之仪门,亦曰衙门。
设厅 衙门内旧有之。庆历六年,蔡正言襄重建。伪闽时明威殿旧基,国初改为设厅。至是颓敝,蔡公始重创。今梁间有公自书:“庆历六年岁次丙戌春正月壬午朔二十有七日戊申新作使厅”二十五字。后太守许大夫懋为锓板牌,立日新堂右。嘉祐八年,元给事绛修。宣和五年,俞提刑向权州事,复修。有通判黄琚为记。设厨,在今自公堂之地,见“熙宁图”。后移于设厅西南隅,大厅之东厢。
大厅 设厅之西,“治平图”题为大厅,自设厅西过都厅是。旧有之。天圣九年十一月,郑职方载重建。十年十月,建大厅东门。于中庭之东、西,创“御书”二阁。
都厅 大厅之东,“治平图”题为都厅,今所谓签厅也。天圣五年,章兵部频创。隆兴元年,汪侍郎应辰移都厅。见“止戈堂”项内。至乾道二年,王参政之望始立今额。前修令堂,后自公堂。王参政有《自公堂》诗:“丛石当轩峙,横池傍砌深。还将修竹绕,半入古榕阴。昼赏风澜皱,宵怜月影侵。聊行江海志,寄此小山林。”(底本作“聊行江海志”,库本、崇抄作“聊纾江海志”。)
小厅 大厅之西。景祐四年,范都官亢创。“治平图”题为小厅。熙宁中,更名清和堂。见“熙宁图”,时以设厅为大厅,以大厅为小厅。于是以小厅为清和堂。靖康后,始塑三清像于此,为三清堂,旁有观音堂。
日新堂 设厅之北。庆历六年,蔡正言襄创。“治平图”有之。熙宁二年,程大卿师孟重题《球场碑》额云:“辇而置之日新堂西庑。”今碑在堂下之西廊。建炎三年,改钤辖为安抚使,以为安抚厅。
春野亭 日新堂东南。庆历六年,蔡正言襄创。元丰四年,刘待制瑾修。“治平图”有之。蔡公留题古风两篇,首云:“太守职名治,诏书劭吾农。载酒事缅邈,作室当廨中。况凭轩牖高,中视田野功。淡沱沐新泽,依微生柔风。江潮涨晚绿,山麓延朝红。耕锄时节动,歌语声意通。惭非共理才,幸遇频年丰。未厌畎亩乐,驾言谁相从。”观此可见命名之意也。后有:苏舜钦、刘瑾、王子京、林颜、李上交、王伯虎、(底本作“字上交生伯虎”,库本作“字上交王伯虎”,据崇抄改。)范伯玉、吴栻、余授、陈粹诗各一篇。若曰:“翰林遗创久欹隤。”又曰:“镂额奇踪蔡翰林”。知亭公所创,额公所书也。又曰:“天章余力起倾隤。”知刘公所修也。前有池亭,淳熙三年陈丞相俊卿创。
九仙楼 楼下东衣锦阁,西五云阁。旧小厅之西南有清风楼、爽心阁,即此也。见“治平图”,蔡公襄有《登清风楼》诗:“郭外清溪溪外山,溪云飞上破山颜。晴明天气琉璃色,何处峰头带雨还。”楼,旧有之;阁,嘉祐八年,元给事绛创。州有元给事诗碑,乃元公自题,云:“嘉祐八年癸卯,建威武军门,又建远南门、宜兴门、使院、作院、公使七库;作会稽亭、流觞亭、佚老庵、爽心阁;修转运司。明年,建忠义堂、信美堂、筼筜轩;又修城隍庙、本城八营;作戍兵三营门、怡山门、升山门、康泰门。杪冬讫役。厚之记。”(“厚之”,为元绛字。)又有《移镇南都留别福唐》诗二首。观此,知爽心阁元公所作;(底本作“却爽心阁立公所作”,库本作“知爽心阁为公所作”,据崇抄改。)楼,即旧有之。熙宁间,更名九仙楼、赏心阁。见“熙宁图”,程大卿师孟有《九仙楼观塔灯》诗。宣和元年,孙龙图竢于阁西增名五云。唐李若初尝登城西望,有五色云当王霸宅,遂作冲虚宫。至此,既楼南对九仙,遂以西对五云为阁名。今五云阁下,有安抚司印书库。五年,俞提刑向权州事。以余太宰典乡郡,于阁东更赏心名衣锦。安抚司签厅,置衣锦阁南,寻移春野亭。乾道元年,王参政之望复旧。淳熙五年,移自公堂。六年,复旧。
燕堂 大厅之北。嘉祐四年,燕司封度建安民堂。见“治平图·序”,燕公所建也。安民堂在大厅北。又创甲仗库于安民堂东,亦见“熙宁图”。熙宁间,又创谈笑轩于安民堂北。见“熙宁图”。后皆更名燕堂。堂之西庑有舫斋,元祐四年,林中散积作舣阁其上。阁上有林公诗牌云:“州宅之东北有燕堂,堂之西庑,旧有舫斋,今又新舣阁,遂作小诗以纪之:‘济川须用楫,罔水戒行舟。四海风波路,安眠是胜游。’时四月十五日也。”大观三年,罗殿撰畸跋其后云:“因登舣阁,视梁间尺板,见字划奇劲,语简思远,超然有收身宁迹,谢脱世患之意。遂呼工理其栋宇,(底本作“遂呼二”,库本作“遂呼匠”,据崇抄改。)而刻其诗于石。”今斋、阁皆废。六年,柯龙图述修。宣和七年,权州事俞提刑向重修。绍兴十三年,叶观文梦得以校书黄伯思摹索靖《急就章》千四百五十字,镂板于堂之壁。
使宅 “治平图”、“熙宁图”皆题为使宅。燕堂之西南,今眉寿堂、雅歌堂、和乐堂之地也。绍兴十年,张丞相浚为其母秦国太夫人名其南为眉寿堂。堂中有辛待制次膺留题云:“多病相如故倦游,四年纡缓到三州。君恩乞与归岩壑,何啻将军得罢休。”时丐祠得请也。乾道间,王参政之望名眉寿之北为雅歌堂。额,签判吴璂书。(底本作“答判吴◆〈土墓〉稽”,库本作“签判吴◆〈土墓〉稽”,据崇抄改。)淳熙五年,又重创雅歌之北为和乐堂。旧眉寿之西庑,嘉祐八年,元给事绛建信美堂,堂西南为筼筜轩,通忠义堂东庑。并见“熙宁图”。后废。绍兴十五年,莫尚书将于其北为堂,曰庆雨。以祷雨获应名。二十六年,李待制如冈于其南为堂,曰爱山。
万象亭 燕堂之北。绍兴十四年,叶观文梦得创。十六年,薛殿撰弼修,立名。富枢密直柔作《诗·序》云:“燕堂后,本登览胜处,窘于短垣丛薄中,未见识拔。观文叶公政成之暇,命凿垣筑台,建亭其上,遂为一府面势殊特之观。落成有日,谨赋拙诗,少见欣快之意:‘堂后山川面面通,向来奇观窘蒿蓬。元戎小试经纶手,万象都归指顾中。雨罢卷帘凭爽气,酒酣极目送飞鸿。明年凤阁鸾台上,好寄新诗下北风。’”叶公欲以万象名之,未果而去。寻为风雨所坏。薛复葺之,遂名以万象。令机宜乔民瞻隶额。(底本作“杭宜”,据崇抄改。)李侍郎弥逊留题:“断取方壶壮郡壕,钩连野色上亭皋。星移日转天容丽,江静山明地轴高。下榻延宾供啸咏,凝香罢寝助风骚。使君八九吞云梦,小展风烟遗我曹。”(以上注文,底本、崇抄皆有之,库本则整段无之。)
止戈堂 今安抚厅后架阁库之北。旧甲仗库置大厅东厢。见“治平图”,上有凝翠楼。庆历初,王祠部逵有诗。(底本作“王祠部达”,库本同。按:王逵于庆历二年以祠部员外郎,自知池州移知福州,见本志“郡守”篇,正之。)今楼存。嘉祐四年,燕司封度增置甲仗库于安民堂东。见“熙宁图”,今燕堂东。自庆历后,设厅之北惟日新堂而止。元丰四年十一月,刘待制瑾始创架阁库于堂北,旧架阁库在使院之东。见“熙宁图”。前作大门,谨启冾閤之时。绍兴间,以门东西两间为安抚司钱库。复辟库后为堂,曰武备,东、西、北列甲仗库。又为大门其南,而旁为便门二,扃鐍严固,于是,旧甲仗二库皆废。大厅东厢库,今楼下便路,燕堂东库今为廊屋矣。建炎四年,建寇猖獗。程待制迈乞师于朝,乃出禁旅,命孟参政庾、韩少师世忠讨之。绍兴二年,贼平。遂更名堂曰止戈。有秦桧、李纲、孙近、汪藻、许份、张致远、李弥逊、辛炳、张觷、洪炎、邓肃、李芘、朱松等诗,咏程公之功。今为《止戈堂集》。初,州签厅建长官厅侧。隆兴元年,汪侍郎应辰命移使院。赵侍郎子潚继之,以不便,遂移今所,盖用架阁库及通止戈堂门也。今签厅即止戈堂门南。东为直司,即架阁库东庑;西为职官直舍,即架阁库西庑。(底本作“西库”,库本同,据崇抄改。)
甘棠院 今忠义堂之西。按“熙宁图”,在忠义堂西,会稽亭南。后废。其额只寄于流觞亭西屋檐间。开宝九年,钱昱创。昱之《记》曰:“予自下车数月。适因巡城,观隙地高下景趣,俯迩郡斋。乃命芟去荒芜,开辟基址。至是,车书既同,戈甲皆罢。乃卜筑:处花心者曰梦蝶亭,瞰水际者曰枕流亭,迎爽气者曰临风亭,眺夕阳者曰绮霞亭。嘉祐八年,元给事绛建会稽亭。时签判乔孝本作诗云:“元侯选胜重经营,地取园心正且平。揆日募工逾再浃,创亭合乐落初成。面开西向缘忠孝,榜揭新封纪宠荣。隐隐湖田藏故国,(底本作“湖田”,库本作“湖丘”,崇抄作“湖山”,各异。)漫漫烟水隔都城。低迷叠嶂回峰抱,缭绕芳丛列艳迎。台上临风共潇洒,花间梦蝶助凄清。枕流小槛欹前沼,散绮幽轩接后甍。旧景周环如有待,夕阳偏照似多情。萦纡碧沚通潮浦,左右修篁拂画楹。自昔甘棠虽足爱,会稽从此擅佳名。”则斯时四亭皆在也。“治平图”有梦蝶亭在会稽亭西,临风亭在梦蝶亭西,枕流亭在梦蝶亭北;又有绮霞亭在威武堂西南,临风亭南,绮霞亭北,又有望京楼。至“熙宁图”,则临风、绮霞亭、望京楼皆废矣。而又别创小斋,甲于四亭,不独用于待宾,亦可处兹为政,乃目之曰甘棠院。”程大卿师孟有《甘棠院招通判小饮》诗。通判和云:“甘棠深院百花香。”后,院始废。今甘棠院额挂檐间者,徐兢篆,程迈立,盖存古也。其南为门,榜曰甘棠。“治平图”尚有甘棠门,今春台馆门是也。天圣中,陈郎中绛重修。男说之为《记》。皇祐四年,刘待制夔于其东建逍遥堂。大观三年,罗殿撰畸修。绍兴二年,程待制迈重修。额,徐兢篆。嘉祐八年,元给事绛于逍遥堂西作流觞亭,元公《流觞亭》诗:“春风流水出岩扉,载酒轻舟飏彩旗。把得玉杯还自笑,老翁真个似童儿。”旧有流觞木槽。后,汪枢密澈移双松亭,作石槽。亭西北作佚老庵,初名佚老,后改为隐几。见“治平图”。元公《隐几庵》诗:“分得藩符近海滨,溪山清处养天真。幅巾隐几春庵静,直是羲皇已上人。”后又改为净名庵,见“熙宁图”,今废。庵西南作会稽亭。以元公开国会稽,名公出守,庞公籍、王公珪、范公镇、王公安石、司马公光等五十三人赋诗五十七章,以宠其行。刻其显者置壁间,公亦自有诗。治平元年,建忠义堂于逍遥堂南。堂东、西壁绘像凡四十七:圣人一人,周公;社稷忠臣十六人,张良以下;节义忠臣十九人,申包胥以下;谏诤忠臣十一人,樊哙以下。庭间有池,作亭其上,曰熙熙。“治平图”见。政和元年,黄尚书裳更名得象,自为《记》。后废,池存。熙宁八年,元郎中积中更甘棠门名为春台馆。其后,钱公四亭摧坏。绍兴十年,张丞相浚理梦蝶故址为偃盖亭。二十三年,张侍郎宗元改创为秀野亭。取东坡《独乐园》诗:“花木秀而野”之句,有教授徐士龙《记》。又创清风亭于秀野亭之南。
双松亭 秀野亭之东北。有蔡公襄隶书额,后刻石立日新堂左。公为守时所创也。宣和七年,余提刑向修。绍兴二年,程待制迈重修。“治平图”、“熙宁图”,亭西有火箭库,后废。
威武堂 忠义堂之西。有蔡公襄所书额,公为守时所创也。绍兴二年,程待制迈修。前有教场,西有敦教侯庙。“熙宁图”作永安王庙。今永安王庙在逍遥堂东。
坐啸台 逍遥堂之北。旧养和亭也。见“治平图”。熙宁二年,程大卿师孟筑为台,初名玩月。见“熙宁图”。宣和五年,俞提刑向以得象亭材创,更名月榭。绍兴二年,程待制迈重修,改今名,有刘峤所书额。
威武台 城隍庙东。今兴福庵之东。熙宁二年,程大卿师孟筑城日,封其址为之,今基犹存。时又负城为三亭:春风亭在东山楼之北,吏隐亭在城隍庙西北,雅歌亭在城隍西南,各有诗。今皆废。
蕃宣楼 城西北隅。旧碧峰亭也。见“治平图”。熙宁二年,筑子城,改创,城上凡九楼,西湖楼,蕃宣西;五云楼,城西南,下金墉桥;三山楼,城东南,下长利桥;清微楼,清泰门上;东山楼,康泰门上;堆玉楼,城东北隅,今观风亭;缓带楼,城北,今超览亭;望云楼,城西,今怡山阁。并见“熙宁图”。今惟清微、东山与此存。楼东有亭曰野云,淳熙五年创。
怡山阁 坐啸堂之东。旧望云楼、阅射亭、荔枝楼之地也。“治平图”只有阅射亭在其东。“熙宁图”增荔枝楼于亭西。而中为望云楼。元祐五年,柯龙图述创。绍兴二年,程待制迈修。
怀隐庵 和乐堂之后,州宅墙之南。绍兴十四年,叶观文梦得创。沈括有《怀隐集》,载居山之式,后归休于梦溪。叶公慕之,以名庵。自题云:“春风的的为谁来,绕舍闲花亦漫栽。庵内不知庵外事,夜来微雨小桃开。”庵东小亭曰归意,亭之东有元明王庙,相传闽王时灶神。西小亭曰柏悦。
清閟亭 自九仙楼下涉石桥而南,为南园。绍兴十六年,薛殿撰弼创亭,曰清閟;今废。又创亭于其东,曰与春。后改名清虚。
观风亭 城东北隅,旧堆玉楼地,绍兴十年创。额,张丞相兄滉书。十六年,薛殿撰弼修。
超览亭 天王堂西,旧缓带楼地,淳熙五年创。亭西有亭曰流憩,同时之作。
澄澜阁 旧西湖楼基。待制赵公汝愚创建。公题于柱曰:“按“熙宁图”,西湖楼在州治直西,鹿项门之南,久废不存矣。澄澜阁在子城之西,跨古渠南向,(底本作“跨古渠南向”,库本同,崇抄作“跨右渠南向”。)秋风亭下有败屋数椽犹在,或是其处也。湖事既兴,俯视众役,乃即楼之故基,为屋十楹,将因楼之名,则太质,而阁顾不可缓营也。(底本作“顾不可复营也”,崇抄同,据库本改。)遂以澄澜易之,亦存古之义云。”
天王堂 城北,旧有门。唐贞元中,军悖,南甸师乘而入,阎济美塞之。(唐贞元四年四月,福建军乱,逐其观察使吴诜(见《新唐书》)。而阎济美于贞元二十年始自婺州刺史来任福建观察使,塞北门事疑为此。)后,咸通七年,李瓒乃版筑其上作天王堂。有馆驿巡官乡贡进士卢标作《修筑城北门及创天王楼记》,今存。僧史略云:“天宝元年,西蕃寇安西,明皇诏不空三藏诵经。不空因言北方毗沙天王神通,可以御之。会安西亦奏:‘将战,有神丈余,金甲而来’。因敕诸道、州、府城东北及营寨并设其像。”
威武营 威武堂教场之南旧驻泊广勇营之地也。见“治平图”、“熙宁图”。淳熙五年为营,以居衙兵。
转运行司
国初,诸路置转运使。太平兴国三年,钱氏纳土,闽为两浙西南路,置使、副,寻省,独使一员。五年,始命太子左赞善大夫贾昭明为本路转运判官。无副者置。天圣六年罢之,七年复置,庆历五年复罢,嘉祐二年复置。雍熙,改福建路,将输举刺。自端拱、明道之际,诏所属郡不辍巡按,端拱诏:“或端坐本司,或故留诸郡,深彰旷职,殊不尽心。自今,并须不住巡按所部。明道敕:“今后,并一年之内,遍巡辖下州军。将带本司公人、兵士不得过二十人,司属不得过二人。”故逐州皆有行司。《旧记》:“转运行衙在府西南隅。”置司建州,盖旧矣。考“治平图”,府西南公宇东为运判司,西为转运司,而于其南同一门,曰西总。盖旧行部所舍也。虎节门内之西,有西总门,南向城,俗呼西衙。蔡公襄自知福州除本路转运使,有《移居转运署》诗。熙宁,既筑子城,并二司为一,并运判司、转运司为一。更其门东向。时提刑司、同提刑司,实在其北。见“熙宁图”。时大街西有提刑司、同提刑司、转运司。盖始以同提刑及转运厅门东出。寻罢同提刑司。政和间,始并转运司为提刑司属官厅、吏舍、省马院、架阁库等。而迁转运行司于府东迎仙馆。“治平图”:南禅寺东。曾师建《记》:“政和五年三月,撤旧迎仙馆,增而广之。”靖康元年,罢廉访使者,又以其廨为之,今试院西是也。廉访衙本驻泊厅地,其东有隆道侯庙。庆历八年,乡贡进士翁定基为《记》、驻泊都监杨永庆刻石,今存。建炎二年,以建寇故,移司福州。绍兴二年,还建州。三年,复移福州。寻仍旧。其厅事之东,有绣采堂、恕堂、公明堂,乾道间,武宪权寓此所,修而名之。又其东涉池桥,有清和堂,而迎仙馆遂为转运东行司,两漕所舍各趋其近。东行司亦浸摧圮矣。
提点刑狱司
淳化二年,诏诸路转运司以常参官一人纠察刑狱事。于是,以司门员外郎董循等分充诸路转运司提点刑狱。四年,罢之,独委转运使,始盖隶漕台也。景德四年,乃命与转运使分路提点,选朝臣及诸司使、副至閤门祗候明干者充。太子中允、直集贤院丁逊为本路提刑,供奉官王守元为同提刑。两员自是始。天圣六年,并罢。交割与转运使讫,赴阙。公人归原差来处。明道初复置。《旧记》:“公宇在府西南,有上下衙。”盖今所也。范迁《图经》:“上下衙俱虎节门内。”“治平图”“运判司东北”。嘉祐五年,罢同提刑。熙宁元年,复置。二年,既筑子城,乃以同提刑司与提刑司各为大门东出。见“熙宁图”。寻罢同提刑。政和间,遂以其廨与转运司皆为提刑司属官厅、吏舍、省马院、架阁库等。宣和三年,增置武臣。靖康元年,罢。绍兴三年四月,移司建州,十一月,仍旧。乾道六年,复增武臣,初寓转运行司。淳熙三年,乃于提刑司中门之内,分公宇为东、西两厅。武宪叶南仲修建,自为《记》。旧治有前后厅事两所。皆明道二年刘比部立之所建。后厅之西有池,创阁其上,池阁之北有一堂焉。熙宁五年,提刑宋道为《记》云:“廨有东堂甚壮,旧不名。四隅凿小牖,前后二户至卑,乃撤去,辟为四轩。高其后闳,前不设户,名曰幸堂。”后,更名虚静。俞龙图时,询幸堂所在,已更此名矣。而宅堂在其西。宋提刑《记》:“廨有东堂”,则旧宅堂在其西可知。宣和时已废,俞龙图《记》不载。后厅之北,故有堂也。宣和时,已为宅堂,又于其后为亭,曰双桉。(底本先书“双格”,复旁校改“双桉”,库本作“双格”,崇抄作“双榕”。桉,案也,底本所校当有据。)康定元年,李都官敷于堂之北复建两堂。前堂,俞龙图向名曰澄清。(底本、库本、崇抄皆作“解龙图向”,据上、下文径正之。)后堂俞龙图向名曰宪堂,后更名中庆。于中庆之东有小轩,(底本作“中庭之东”,据库本、崇抄改。)曰静寄。嘉祐七年,王郎中陶创两亭于堂左右。左亭,俞龙图向名曰熙春,后颓废,(底本作“后颜废”,据库本、崇抄改。)吕敷文企中重建于看楼西南。右亭,俞龙图向名曰藏春。梁上题“嘉祐七年壬寅正月,提点刑狱职方员外郎王陶建”。后更名留春。八年,复创亭后厅之东北。旧名绣衣,更名薰风。吕敷文企中修。熙宁五年,宋郎中道既修建幸堂,遂辟其旁为轩。北轩,俞龙图后名曰清逸,其东有小轩,俞龙图后名曰幸轩。东轩之左,附以便室。俞改名曰山斋。宣和二年,俞龙图向乃皆葺而新之。各为之命名。又建两楼于两亭东西。旧熙春之东,名曰斑衣楼;藏春之西名荔支楼。东楼后更名宿云,绍兴中灾,改创看楼。总而榜曰“乐圃”。俞作《乐圃记》曰:“熙宁五年,宋公作宪于此,尝为《幸堂记》。予言和已空,(底本、库本、崇抄皆作“予言和已空”,盖旧抄已有脱误。按:其大意当谓,熙宁时,宋道任提刑,尝撰《幸堂记》。至俞向于宣和末任,宋所记已空,幸堂亦已易名。疑“和”字前脱“宣”字。)询幸堂所在,易名虚静是也。自虚静之北,园馆连属。明年,更新、缮完之。名其北曰宪堂,南曰澄清。廊庑映带,为乐圃之冠。庭之南有二木樨,故亭其下,曰双桂。回廊之外,左右二亭,东曰熙春,西曰藏春。熙春之东,楼额宏丽,时可奉亲为游览之地,目之曰:斑衣。藏春之西有楼,遍植荔支,命之曰荔支。面楼一轩,北顾诸亭,左右二沼,手植瑞莲,名曰清逸。幸堂既易,不欲废其名,名虚静之东曰幸轩。幸轩之左,乃治事之便室,小山耸翠,题之曰山斋。”宣和四年,俞龙图向《记》:“异时,乐圃作门威武军西南。每岁二月,府开西园,与民游玩至三月。提刑司亦开乐圃,各一月。”顷三十年,乐圃始罢开矣。及分为两厅也,毁塞池阁,(底本作“地阁”,据库本、崇抄改。)移前厅建后厅之西。后厅遂为东厅,前厅遂为西厅,武宪所治也。其西有椤木。亭未名。西厅之后,遂为燕寝之宅。清逸轩额,移榜东厅之东偏,不欲废其名也。小轩便室,乃撤去之,为仁亭于两厅之间,余则犹故也。若夫,签厅置中门之外,属官公廨即外门之内,检法其左,提干其右。皆旧所建云。
提举行司
崇宁三年,诏诸路置提举学事。四年,始建司州南街东,旧都作院地也。见曾师建《记》。五年正月罢。七月复置。宣和三年罢。建炎三年,建卒叛,移提举茶事司于此。绍兴五年,移泉翊,(各本皆作“移泉翊”,疑为“移泉州”之误。)遂废。七年,火。
西外宗正司
绍兴三年,诏西外宗正置司福州。知宗正司事廨舍,始寓太平寺,属官二员即其东庆成寺居之。主管敦宗院,今寺西南;宗学教授,今寺东北。
帅属廨舍
州作帅府,自建炎三年始,置机宜、抚干为属,以监务厅为机宜廨舍,今旌隐坊北是也。见“治平图”,地名镇前。绍兴五年,增置通判,以为通判厅。十一年初,置参议,犹寓他所。至十九年,通判移威武军之东,后乃以为参议廨舍。机宜,旧占僧寺。抚干员多,所居不一,后省各一员。今累政、机宜南禅;抚干神光。
通判厅
州旧通判一员,厅于威武军门内之西。熙宁九年,通判方蓁建宅堂。元祐四年,通判雷豫建厅门。建炎四年,通判叶拟建长乐堂于其东。绍兴五年,增一员,始居旌隐坊北。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