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水圣李仪祉>>~3、问题少年
问题少年李仪祉的小名叫王臣,又叫臣儿,也叫刨针。“为什么叫刨针呢?原来我母亲有一次不留神,将一个绣花针,撺在我的衣裳去了,怎么下一个全针,完全刺进在背上肉里去了。我又不会说话,整天只是哭,连哭了两三天。
祖母说:这孩子平时是不爱哭的,怎么会这样?又看不出有什么病症,才把我衣服脱光,身上齐齐摸一摸,才摸出背上细细一条硬东西,就用刀划开肉皮,刨出一个针。
为这事,祖母认为母亲粗心,打了她一个耳光。
从此人家便把我叫做刨针。
后来他又生了一场病,几天不吃不喝,非常严重,看样子几乎要死了。
父亲请来郎中,吃了许多药也不管用。
村里的人都说这孩子不济事,预备埋了吧!祖母痛哭流涕,抱着他日夜不睡。
母亲更是悲痛欲绝,无可奈何。
一家人眼睁睁地看着他奄奄一息,束手无策。
那时候,由于医疗条件非常差,农村的孩子生了病如不能及时好起来,很可能便会夭折,死亡率很高。
祖母逃避回乱的时候生了个女孩,只活了几岁;李仪祉有两个弟弟,都是活到一岁多便死了。
因此小孩未成年而夭折,是司空见惯的事儿。
眼看着孩子气若游丝,命在旦夕,一家人也不抱什么希望了。
这个时候,他们族间的一个曾祖母来了,她见这孩子几天不吃不喝,说让我试试吧。
曾祖母用一指掰开仪祉的小口,拿一粒石榴子,用指捏破在口中——几乎处于昏迷状态的小仪祉居然将那石榴汁儿咽了。
再一试,咽得很好!连试了好几粒,孩子慢慢的便有点儿生气了。
就这样,李仪祉被从鬼门关拉了回来,病很快便痊愈了。
大家都说这孩子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以后肯定是个成事的人呢。
那位堂曾祖母救活了仪祉的命,一家人自是非常感激,经常请她来家吃饭。
仪祉的祖母称她叫二婶,后来小仪祉慢慢学说话了,也跟着叫二婶。
堂曾祖母见这孩子聪明伶俐,活泼可爱,抱上他唱道:“我个哥哥乖的很,见我就先叫二婶。
今天天气热得很,二婶给你吃凉粉。
多年以后,仪祉每每想起这段曲儿,都会觉得很温暖。
那时候,仪祉的哥哥约祉身体也不好,经常生病。
他肚子鼓起,脸上蜡黄,人很消瘦。
有人说孩子大概是肚子有虫呢。
仪祉的父亲请来医生开了些打虫药,病果然就好了。
约祉比仪祉大几岁,很快便到了开始读书的年龄。
他从小便很懂事,喜欢学习,刻苦认真,受到先生的褒奖。
仪祉整天贪玩,除了不学习,还经常缠着哥哥陪他玩,要不就恶作剧,或将他的帽子自己带上,将书藏了起来,哥哥因此迟到,被先生批评。
为此,祖母曾狠狠地批评过他,仪祉仗着祖母宠他,依然我行我素,完全不当回事儿。
童年的李仪祉似乎对什么都很好奇,要探个究竟。
村里的井很深,大概有几十丈。
绞水的时候一人摇辘轳,一人拽着绳索。
那绳索很粗,光溜溜的像蛇一样,盘了一大团。
小仪祉不明白为何要把井打那么深?父亲告诉他,因为咱们这里是台塬,地下水位很低,打的浅了没水啊!仪祉就问为何不把洛河的水引上来呢?父亲说那很麻烦的,不是小娃娃想的那么简单。
仪祉站在河沿上说,有朝一日,我会让河里的水上塬的。
大家都笑,说他是个憨娃娃。
童年的仪祉非常好动,整天都闲不住。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