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水圣李仪祉>>~3、积善成德

积善成德一个关键的人对家族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这个人也许没有文化,没有地位,但只要有远见和胆识,以及宽厚,以及仁爱,便可以改变整个家族的命运。李仪祉的祖母无疑便是这样重要的人。

仪祉听祖母说,他们原先同对门本家没有分家的时候,祖父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二。

祖父名智盛,伯祖父名智成,叔祖父名智信。

伯、叔祖父,他都没有见过。

兄弟三人本来处得很好,家业在村中也算最盛,大家都很羡慕。

然而自从伯祖母去世,伯祖父续娶了渭南郭氏,家中从此便进入了多事之秋。

仪祉的祖母系出尧堡王氏,她虽未进过学堂,却才艺兼备,通情达理,宽厚仁慈,做事公允,处事果断。

在仪祉的心目中,祖母集中国妇女的优秀品德于一身,是中国妇女传统美德的杰出典范,也是他所见到的中国女性中最好的了。

祖父性情敦厚,为人善良,富有孝心,得仪祉祖母内助,家业乃得兴旺,实为三生有幸!那时候,仪祉的伯祖父有一个前房儿子,即大伯父。

伯祖父续娶的渭南郭氏生一子,即四叔父。

大伯父生了两个儿子,一家人都到他家来了。

自从郭氏来到李家,仪祉的伯祖父性情大变,待两个兄弟,再不念以前的手足之情,而是一味的刁钻刻薄。

仪祉祖父每天只知道在地里做苦,祖母胸襟坦荡,与人和善,更是能够容忍。

那时候,仪祉的大伯父、伯父及父亲都跟着一个先生读书。

大伯父生性木讷,比较笨,人又懒惰,不求上进。

伯父及父亲勤奋好学,刻苦用功,与大伯父形成鲜明的对比。

先生常说大伯父没出息,不如两个兄弟好。

伯祖父知道之后,一怒之下立即便停了儿子的学,不让他读书了。

伯祖父不让自己的孩子上学罢了,他还大吵大闹,赶走了先生,令仪祉的伯父和父亲也无法上学了。

祖母什么样的冤屈都可以忍受,唯独孩子读书一事,决不屈服。

无论如何,她也要让自己的两个儿子上学的。

然而先生被伯祖父赶走了,祖母没有办法,只好送仪祉的伯父和父亲到尧堡王吉庵先生那里去上学。

王先生博学多才,为人和蔼,见仪祉祖母非常热诚,两个孩子又勤奋好学,特别高兴。

伯祖父知道后,勃然大怒,认为祖母违抗了他的意旨,声言谁也上不成学。

王先生知道后,念在仪祉祖母及两个勤学好问的孩子份上,情愿不收伯祖父家孩子的学费。

即便这样,他还是骂骂咧咧,摔盘子摔碗,令一家人不得安宁。

后来,三个孩子的学费祖父不但都出了,并且每日推车子卖瓮,供给他们伙食。

仪祉祖母原以为这样可以相安几日了,谁料伯祖父在后妻的挑拨下,无风兴浪,不断寻找事端。

家里的鸡被后妻偷偷吃了,伯祖父前来找仪祉祖母兴师问罪,祖母就赔他一只鸡;后妻和面不小心把瓦盆掉在地上摔了,说是祖母在院子咳嗽了一声,让她受惊了——前来闹事,祖母于是就赔他一个盆子;后妻感冒卧床,说是祖母诅咒的结果,于是恶言秽语,整整骂了好几天!祖母常说:吃亏是福,爱占便宜的人,往往吃的都是大亏——人在做,天在看呢!所以她不愿与那样的人一般见识,任凭伯祖父无理取闹,泰然处之。

仪祉知道,这样的气量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何况她还是个女流之辈啊!后来他还发现,吃亏的人活得轻松,活得洒脱,心态平和。

他们实际上用乐观和诚信赢得了众人的敬佩和信任,极端自私的人则只会使人避而远之,不屑一顾。

后来,李仪祉悟出了一个道理:经常吃亏的人既非软弱可欺,也非胆小怕事,因为他们具有宽厚的人品,礼让的美德。

吃亏,虽然意味着舍弃与牺牲,但也不失为一种胸怀、一种品质、一种风度。

——祖母便是这样豁达大度,胸怀宽广的女人。

然而,大荒年来了!那是一个要命的荒年。

关中地带三年没下一场透雨,田地干旱皲裂,庄稼成片枯死,颗粒无收。

各村饿死的人有一大半,许多地方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悲剧!到了光绪三年,地里索性连草也不长了,树都没皮了,全被人扒光了……走在大路上,到处是饿死的尸体,屡见不鲜,一村一村完全死绝的,也不知有多少……由于祖父祖母勤俭持家,胼手胝足,栉风沐雨,辛勤耕耘,李家一大户在正常的年月还是可以丰衣足食的。

荒年来临之际,仪祉家里还有存粮七八十石!这些粮食可以救活多少人的性命啊!然而大伯祖父不但不允许周济别人,连自己兄弟也不管了。

他们一家自己吃饱,每天分给祖母一茶碗麸面,做些面汤,一家六口人分着吃。

由于连日饥饿,仪祉的祖父身体极度虚弱,以致躺在床上不能起来。

仪祉的父亲饿得走路跌倒,爬不起来。

伯父眼看一家人将要饿死,央求伯祖父均给他们一点粮食,谁知大伯祖父非但不给,掂起铁箸劈头盖脸便是一顿打,伯父一时头破血流,差点回不到家……祖母知道大伯祖父是不可能给他们粮食的,即是一家人都饿死了,他也不会管。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