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人小说家:话说李宝嘉>>~二、士子:世家子弟

士子:世家子弟家族与科业李伯元(1867—1906),名宝嘉,原名宝凯,字伯元,别号南亭亭长、游戏主人、讴歌变俗人、溉花客、芋香、北园等,江苏常州人。李伯元于1867年5月21日(吴趼人《李伯元传》云“君生于同治丁卯四月十八日”),降生于山东。这是侨寓山东的江南官宦世家,根据李氏家谱记载,常州李氏家族原出于唐太宗第十一世孙唐宣宗李忱之子,昭王李汭之后。

昭王第三子李京的后世子孙繁衍于安徽歙县、休宁、祁门及江西昌水一带,周围百余里,聚族而居,世称“三田李氏”。

至明末清初,世居休宁的一支,有一个叫李遇龙的秀才,因游学来到常州武进,卜居在城北的青山桥,再传后分辟新居于附近罗浮坝(一说罗武坝,俗称罗卜坝)——此地原为明御史吴芷园别墅之一部分,园盛时遍植梅花,铺陈数亩,花开绚丽,烂漫似锦,为园中胜景之一。

李遇龙即为常州李氏始迁祖。

常州李氏宗族至六世祖李文喆、李秉灝开始兴旺,两兄弟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同中举人,一时被乡人传为佳话。

李文喆,字吉甫,清嘉庆十二年(1807)中举,曾任滁州训导、盐城教谕等职,敕授修职郎,诰封朝议大夫,晋封资政大夫。

李文喆颇具文才,精于书画,一生著作宏富,有《见闻记异》《山水人物考》等数十卷,其在任以兴学育才为志业,故有盛誉。

李秉灏后于嘉庆十四年(1809)中进士,官至内阁中书。

李文喆即为李伯元曾祖,据说享寿93岁。

李文喆生三子,长子名亮采,附监生,早亡,赐封朝议大夫。

次子名锡琨,字嗣卿,为道光元年(1821)举人,道光九年(1829)己丑科会试挑取誊录,其后曾任广东乐昌知县、山东夏津知县、山东菏泽知县,历署山东平州知州、济宁直隶州知州等职、补平度州知州,诰封奉直大夫,晋封资政大夫。

三子名锡琦,又名芸,字德卿,为邑庠生,修选训导,29岁时因病去世,留下五岁儿子李翼辰。

李锡琦即李伯元祖父,李翼辰即李伯元生父。

李翼辰,字申之,父亡后由伯父李锡琨抚育。

李锡琨长年在山东为官,清咸丰十年(1860)为避太平天国之乱,将全家迁离江苏常州,侨寓山东——其族人记载:“李伯元的高祖文喆逝世后,家乡房产被兵灾所毁,伯元祖上已三世同居,没有分家,其时伯祖嗣卿和堂伯念仔父子两人同在山东服官,于是家属均避居山东,同住一起。

”(李锡奇、魏绍昌《李伯元生平事迹大略·附记》)李翼辰既长,得山东候补知县、山东补用按察司,娶甘泉籍候补通判吴荧之女吴氏为妻,生一子,即李伯元,女为李淑芳。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李翼辰由山东赶赴原籍常州应试,归途中饱受颠簸与风霜之苦,抵山东即患伤寒病,沉疴不治,撒手仙逝,年仅27岁,遗下孤子李伯元,是时六岁,还有遗腹女,降生后取名淑芳。

李翼辰、李伯元父子两人,均为少小丧父、幼年失怙,依靠伯父抚养成人。

李翼辰二伯李锡琨,生有一子,名翼清,字念仔,为李伯元堂伯;伯元父亲去世后,其一家生活即由堂伯李翼清负担。

李翼清历任山东兖州府同知、肥城知县、东昌府知府等职,生有七子七女,长子李宝翰,字佩宜,直隶补用直州知州,工诗古文,亦擅花卉,著有《天弢阁诗钞》《天弢阁文钞》等;次子李宝章,字谷宜,一字斐园、谷贻,晚号待壹老人,同治十二年(1873)顺天举人,刑部员外郎,广西司行走,赏戴花翎三品衔,浙江尽先补用道,工山水花卉,晚年侨居苏州,以诗画自遣,寿至八十岁;三子李景晟,五品衔河南候补知县;四子李宝箴,号善宜,光绪十五年(1889)己丑恩科举人,内阁中书,后任滁州知州;五子李宝洤,又名宝潜,字经宜,又字经畦、经彝、汉堂,晩号荆遗,优廪贡生,山东补用知州,湖南候补道,历官至湖南提学使,博学工诗文,著述颇富,有《汉堂诗钞》《濯缨室诗钞》《问月词》《汉堂文钞》等;六子李宝骥,字骏宜,中书科中书衔;七子李宝猷,国子监典籍衔。

李翼清子女既多,兼以抚养李伯元一家三口,更因其正室管夫人早亡,遂家务悉数交由伯元母亲吴氏操持。

吴氏通明事理,贤惠端淑,颇具大家闺秀风范,又为人谦和,行事周到,甚而亲身下厨,料理全家饮食,将家务照料得井井有条、处处妥帖,赢得一家敬重。

李氏家族是典型的官宦人家,恪守着传统的家族礼教,长幼尊卑既严格有序,亲情和睦则如沐春风,老吾老,幼吾幼,世家子弟的人生目标只有一个——读书求学、科举仕进,既飞黄腾达,又光祖耀宗。

李翼清对堂侄李伯元与儿子一视同仁,“视子侄为一体,而对伯元尤悯其孤、爱其慧,所以平时督教极严”(戴伯元《李伯元家世考》)。

李伯元从兄弟中,工诗文、善书画者不乏其人,李宝翰、李宝章及李宝洤等人皆有较深造诣,伯元与他们自幼即在一起同学共进。

李氏家族既是传统的官宦士族,又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李伯元就是在这样的家庭—家族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李伯元十九岁成婚,妻子钟氏(1867—1903),乃山东雒口批验所盐大使钟履祥之女。

伯元成家,青年守寡、含辛茹苦的母亲吴氏,自然是一番感伤、几多欣慰,可以宽心的是能够告慰长眠地下的亡夫灵魂。

而对于堂伯李翼清来说,一如其父李锡琨当年抚育堂侄李翼辰(伯元父亲),他也竭尽家族长者的伦理职分,既可告慰堂兄李翼辰亡灵,也无愧于李氏列祖列宗的庇荫。

婚后,钟氏伴随伯元近二十年,其间李家从山东迁回家乡江苏武进(1892),数年之后,她又随伯元母子一起迁居上海(1896)。

1903年,钟氏在上海病殁,年仅三十七岁,无子嗣。

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李翼清从山东辞官返乡,李伯元一家四口(母吴氏、妻钟氏、妹淑芳及伯元本人)也随之迁回家乡常州。

自咸丰十年(1860)至光绪十八年(1892),李氏一门在山东侨寓三十二年。

而从幼年至二十六岁时迁返老家,李伯元的青少年时期都是在山东度过的,他一直生活在堂伯李翼清的官邸中。

李翼清本人为人正派,为官清廉;但封建官场的规则与运作,充斥着黑幕与残暴、贪婪与腐败、无耻与巧诈——对此,李伯元目睹耳闻,了如指掌,愤懑在心。

对封建官场真实内幕的切近认识与深切嫌恶,是李伯元日后避走科举仕进之路的内在情感基础与思想依据,也是他后来创作官场—社会批判小说、并成晚清小说重镇的生活积累与精神前提。

常州城内南市河,在青果巷南因城北罗浮坝李氏旧宅毁于太平天国兵燹,李翼清遂在常州城南置房,安顿回迁故地的一大家子。

新居临近常州城南门户——驿桥,桥边的天禧楼乃一处名胜。

新家坐南朝北,南枕南市河,北依青果巷。

南市河明朝之前为常州运河,后运河改道南移,老河遂成市河,河水从西水关流来,向东往通吴门逶迤而去,舟楫相随,沿岸成果品集散地。

青果巷,原名千果巷,即因果品汇集而得名,清人褚邦庆《常州赋》有言:“入千果之巷,桃梅杏李色色具陈”;后讹传唤为青果巷,倒也散发出几分诗意韵味。

古桥,名楼,流水,长巷,帆影落照,垂柳依依,车辆辘辘,市声悠扬……古典江南的市井风貌、日常生息,自有一种优雅韵致,如云烟氤氲。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