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铎研究书系:郑振铎传(修订本)>>~ 春申江畔

第三章 春申江畔一一 放弃“铁饭碗”虽然在四年前,他上北京读书前就曾来过上海,还住了一段时间;可是这次一下火车,却又一次感受到与京城很不相同的“十里洋场”的气氛。“租界”里,洋车横冲直撞,好像比四年前更多了一些。那些外国巡捕,彪形大汉,挎着枪,有的还骑着马,似乎更耀武扬威了。

大马路(今南京东路)、霞飞路(今淮海中路)这些地方,依然是那么繁华,商店橱窗里陈列着比以前更多的花花绿绿的洋货,一些大腹便便的老爷或西装革履的少爷携着浓妆艳抹的女人进进出出,更多的中国人则只是在路上栖栖惶惶走着,连看都不看一眼。

而就在这些热闹的马路的旁边,依然是那些狭窄、肮脏的小路和弄堂,而且比以前更脏乱。

如果再到“华界”,或到工厂区去看看,那就更明白绝大多数的上海人过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那就和北京市民没有什么差别了。

这里的棚户区,是绝不亚于北京的大杂院的。

我们的年轻的主人公,除了怀里揣着一张铁路学校的毕业文凭外,依然是一无所有。

他仍旧带着那点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行李,还有一大堆书,来到这块充满嘈杂、脏乱、倾轧、争斗的春申江畔的土地上,要开始他新的人生了。

回顾在北京近四年的学生生活,他感到有一点是幸运的,那就是他赶上了以北京为中心的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五四运动。

在后两年里,他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于这一运动的中心漩涡之中,从而完全改变了自己的人生道路的方向。

然而,此刻他还不知道,就在他刚刚到达的这座中国工业中心的东方大都市里,正在暗暗地聚集着力量。

再过四个多月,中国共产党就要在这里诞生。

他的神交多时而未谋面的朋友雁冰,便已经参加了上海的共产党小组,他们已经创办了一个《共产党》杂志。

这里,又将成为全国新的政治、文化、思想斗争的中心,他又将幸运地赶上一系列的同样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斗争。

但在此刻,他不可能预见到这些。

他只是一面怀念着前几年的沸腾的生活,一面心情怅惘地到上海铁路局去报到。

他被分到铁路南站见习,让他先从车厢挂钩的活儿干起。

以后呢,据师傅悄悄地对他说,那站长的位置也将是他的。

因为他毕竟是当时国内唯一的铁路管理学校的首届毕业生,是凤毛麟角般的专业技术人才啊!然而,他听了只是淡淡一笑。

他知道铁路工作也很重要,但觉得这已不合乎自己的志趣。

上班后没几天,他便去宝山路的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找雁冰了。

互慕已久、通信已四个月的两位年轻人,第一次紧紧地握了手,彼此都非常高兴。

雁冰要比他大二岁,但个子比他矮,斯斯文文的样子。

当问到他的工作,得知他不很称心时,雁冰立即直爽地说:“振铎兄,我看你到这里来吧!我编《小说月报》,也需要兄的帮助。

我去与梦旦先生说说,怎么样?不过,你可不要舍不得铁路局那被人眼红的‘铁饭碗’哟!”“哪里,”他笑了起来,“我是觉得自己更适合于从事文化工作。

”“那就说定了!我去与梦旦先生谈!”雁冰很有把握地说。

他微笑着点了点头,心想,如果能与这样热情而志同道合的雁冰在一起,大干一番事业,那多有劲!他们又热烈地商量了文学会的工作以及打算出版的丛书等事。

他也去访问了位于四马路上的《时事新报》社的主编张东荪。

东荪曾做过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府的秘书,是以梁启超为首的研究系的重要成员。

一年多前,《新社会》问世前的那份《出版宣言》(发刊词)便是寄给东荪发表在《时事新报》上的。

而后他又经常与东荪通信,东荪还把这些信也都发表在该报副刊《学灯》上。

东荪很器重这位比自己小十二岁的意气风发的青年,有意请他进报社工作。

但因为已经答应由雁冰联系进商务编译所工作,所以他便谢绝了。

然而东荪却仍坚持要他即使不入报社也来参加编《学灯》。

《学灯》是《时事新报》上最受知识界欢迎的副刊。

它与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以及北京《晨报》的《副镌》,是新文化运动前期最有名的副刊。

《学灯》曾发表了郭沫若的很多新诗,在新文坛上形成强烈的冲击波。

石岑主编后,外界反映办得平平。

东荪明白石岑的水平、能力比不上振铎,所以不肯放过他。

他没法推辞,便答应帮忙,不过他也乘机提出要报纸为文学研究会出一个专刊。

东荪满口答应了下来,因为在这以前振铎和百里已经写信提过此事。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