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中国·隋唐五代十国辽宋西夏金元>>~ 杨炎
第16章 杨 炎毁誉参半的改革家杨 炎Yang Yan(727~781)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旧唐书·列传第六十八》杨炎,唐代宰相,“两税法”的创制者。字公南,凤翔天兴(今陕西凤翔)人,早年以文章知名。
唐代宗大历年间,杨炎官居礼部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负责撰写诏敕,他的文笔受到朝廷上下的一致赞扬。
大历九年(774),杨炎升为吏部侍郎。
又与当时宰相元载有戚谊,受到元载的赏识和提拔。
大历十二年,元载获罪被杀,他也遭到牵连,被贬为道州司马。
大历十四年,唐德宗李适即位,杨炎得到了崔佑甫的推荐,被从道州召回,任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德宗建中元年(780),他建议废除租庸调制,创立并推行了“两税法”。
“两税法”是中国古代赋役制度一大改革,为后世所沿用。
建中二年(781),卢杞入朝为相,杨炎与卢杞不合。
同年十月,他因遭卢杞诬陷被贬为崖州司马,途中被皇帝赐死。
早负盛名杨炎的父祖辈皆以孝行闻名,曾经受到官府的旌表(用立牌坊或挂匾额的方式加以表彰)。
杨炎自己在年轻的时候也享有盛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肃宗上元元年(760),杨炎被河西节度使吕崇贲看中,从此踏上仕途。
随后,朝廷召他任起居舍人,但是他辞官不做,在家奉养隐居父亲。
父亲死之后,他庐于墓前(在坟前盖草屋,住在里面守灵),每日痛哭,泣不成声。
杨炎的文章华丽壮美,深受时人赞赏。
为父服丧之后,他先任礼部侍郎、知制诰,后改任中书舍人,他替代宗草拟的诏旨被称为自开元以来最富文采的诏旨。
杨炎撰写的私家碑铭也脍炙人口,他的《李楷洛碑》辞句工整优美,文人雅士无不吟诵。
据说德宗李适尚为太子居东宫时,便知道他的文名,将他所写的《李楷洛碑》挂在墙壁上,每日朗诵欣赏。
杨炎同样擅长绘画,他的松石山水非常有名,观者都称为神来之笔。
他一贯以发现和举荐人才为己任,因此,有很多有才华的人士都来投奔他。
宰相元载自从当政之后,非常希望能选一位有才且有声望的人来加以培养,以便将来接替自己的位置。
杨炎正是这样一个人,而元载与杨炎本来亦有戚谊,所以选中了杨炎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大历九年(774)十二月,元载提升杨炎任吏部侍郎、史馆修撰。
杨炎时年47岁,正当盛年。
大展宏图正当杨炎的仕途一帆风顺之时,不料政治风云突变,大历十二年(777)三月,元载遭代宗诛杀,杨炎随即被当作元载党羽而贬为道州(治所在今湖南道县)司马。
然而两年后,大历十四年(779)五月,德宗即位,执政宰相崔佑甫向德宗荐举杨炎,说他有才华,再加上德宗也早就知道杨炎的名望。
于是八月间下诏提升他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几个月之后,崔佑甫因病不能参议政事,杨炎于是大权在握,一人“独当国政”。
杨炎出任宰相后,藩镇割据势力飞扬跋扈,亟待裁抑,中央集权衰弱,亟待加强。
而他不负众望,做出了几项拯救时弊的政绩。
其一,重新恢复了中央财政的管理制度。
按照唐朝的旧制,中央财政的钱物皆贮纳于国库——左、右藏库,主管部门太府寺每一季上报一次会计账目,由刑部中的比部进行勾覆审计,分工明确,管理有序,因此一般不会出什么纰漏。
“安史之乱”中,主管财政的官员第五琦因当时京师驻扎着很多带兵的将领,索取无度,他又无力制止,于是上奏将钱物全部贮藏于大盈内库,令宦官掌管,皇帝可以自由取用,十分方便,但是“安史之乱”过后,皇帝仍不将这些钱物归还国库,而是据为己有,相关部门也无法了解它的具体数目以及是否变化,这种情况几乎长达二十年。
因为缺乏制度,宦官中管库的三百多人都从中鲸吞蚕食,且他们之间因为利益结成同盟,盘根错节,牢不可动。
杨炎任宰相之后,将矫正这项积弊作为当务之急。
他对德宗说:财赋是立国之本,是百姓的性命,天下的治乱都与此相关。
以前国库中的钱物由宦官掌管,其中的丰俭盈虚状况,即便是大臣也不得而知,那么就无法根据国家的财政情况来调整收入支出,对于治理国家十分不利。
臣请求将这些财赋从宫中取出来划归相关部门。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