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一台光刻机,究竟有多难
图片来源:veer图库
我们常说的芯片也就是集成电路,是指通过一系列特定平面制造工艺将各种元器件“集成”在一块半导体单晶片上,并封装在一个保护外壳内,这种复杂的电子系统能执行特定功能。而纵观整个芯片制造流程,其中最复杂也是最前沿的莫过于光刻机。
为什么是7nm
“10nm”“7nm”“5nm”这些词大家想必都不陌生。2018年,中微半导体成功研制7nm的刻蚀机,这是国产造芯的一大进步。(但是成功研制刻蚀机并不代表我们就有能够制造7nm制程的芯片的实力,原因后面会讲到。)这些数字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我们需要所谓7nm的光刻机呢?芯片界有一个著名的定律——摩尔定律,即集成电路上可以容纳的晶体管数目大约每24个月增加一倍,当然对应的理论性能也能增加一倍。但如何在同样尺寸的芯片上增加晶体管数量呢?当然就是把晶体管做小,提高晶体管密度。 “7nm”中的数字最初指的就是晶体管中的沟道长度,它也是区分半导体加工技术换代的重要标志(当然现在的命名更多的是代表技术迭代,其实是要长于7nm的)。想把晶体管越做越小,自然需要更精密的刻刀——光刻机,所谓7nm光刻机就是光刻机能刻蚀的最大分辨率。光刻的原理非常简单,和胶片相机的原理很相似。光线通过刻有电路图案的板子(我们可以叫他掩模版),硅片上的光刻胶曝光,曝光后的光刻胶会发生性质变化,从而将掩模版上的图案复制到硅片上。原理简单,难的是如何实现更精确的光刻。
光刻不难,难的是更精确地光刻
光刻机种类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接近接触式光刻,这也是结构最简单的光刻机。将掩模版与被刻基片尽可能接近,然后紫外光会对光刻胶进行曝光。它最大的问题在于:如果要制造芯片,就必须制作同等精细度的掩模版(变成了套娃)。此外掩模版可能与光刻胶直接接触,可能对芯片造成污染。因此这种光刻机只能达到微米级。第二种是直写光刻,直写光刻就像是打印,直接用强激光束将所需电路一点点刻出来,听到这里你可能已经发现了它的缺点,太慢了。纳米级的激光束在芯片上刻出电路的效率太低,不适于工业化制造。第三种是目前芯片最主要的光刻方式,也是本文主要介绍的光刻方式——光学投影式光刻,它也是目前能实现的精度与效率最好的光刻手段。和直写光刻的打印过程不同,光学投影式光刻就像是复印,掩模版上的图案经过光学系统投影后被缩小,再曝光到硅片上,就能实现最小纳米级的雕刻工艺。但是光学投影式光刻机问题是结构复杂,价格昂贵。
光刻机种类(图片来源:科普中国)
如何实现更精确的光刻呢?这就需要在光学设计上实现更大的分辨率。提高分辨率不仅要在理想情况,追求衍射极限;还要面对实际,尽量减小像差。
光学设计难题一:追求衍射极限
如果我们在物体上取两个相近的点,经过系统成像后平面上有两个光斑,如果两个点距离逐渐靠近,两个光斑将逐渐变成一个光斑,这时我们就无法区分一个点成的像还是两个点成的像了,这就是分辨率不足的体现。
要区分成像的究竟是一个点还是两个点是需要一个准确的边界值,这就引入了瑞利判据。瑞利判据就是当两个物体间距小于
时,成像系统所成的像将无法分辨这两个点,而是把它们当作一个点,这个边界也称为衍射极限。如果光刻中超过衍射极限,则刻蚀出的芯片就不那么精准了,自然无法实现设计的功能。因此,科学家就努力在衍射极限的边缘反复试探。
瑞利判据(图像来源:光电学堂)
根据瑞利判据的公式:
(式中,CD为最小分辨的宽度,λ是光源的波长,NA是投影透镜的数值孔径,它主要与环境折射率有关)。要想提高分辨率,要么减小光源波长,要么提高数值孔径,而无论哪一种方法都难如登天。
方法一:减小光源波长。
光源的波长越小分辨率越高,但是制造光源的难度也越高。一开始人们只能用汞灯发出的365nm波长光源进行光刻,能达到的极限尺寸只有250nm左右。随着技术的发展,光刻使用了波长193nm的深紫外光(DUV),只有用ArF准分子才能够被激发的深紫外光。但是,氩(Ar)是典型的惰性气体,与几乎所有物质都不发生反应,只有氧化性最强的氟(F)元素才能勉强与它变为这种不稳定的分子,难度可想而知。
目前最顶尖的光刻机的光源波长达到13.5nm,被称为极紫外光(EUV)。想激发出极致波长的光源,自然需要极致的办法。
光刻机采用的方法是激光等离子体型光源,即利用高功率的激光击打金属锡,产生高温高密度的等离子体,辐射出极紫外光。其实这种方法很久之前就被证实,但是起初用的是锡板,而且只用激光激发一次,产生的光源强度很低,无法作为光刻的光源。经过十几年的研究,科学家诞生了一个天才的设想,锡板不行那用熔化的锡,一次不行,就打两次。锡金属被熔化形成直径只有20微米的液滴,并且在真空环境中自由下落。在下落过程中,首先是193nm的深紫外光,将锡液滴打成云状,紧接着功率高达20kW的二氧化碳激光器再次击打它,并激发出EUV。
仅仅是产生光源的难度就令人难以想象。首先两次光源需要准确击打到正在自由下落的金属液滴中,难度就好像用乒乓球击打空中的苍蝇,还是两次。而且激发产生的光转瞬即逝,因此需要每秒钟激发约50000次。此外,高达20kW的二氧化碳激光器的制造难度也是相当大,所需电源功率达到了200kW。那么如此高功耗的光所激发的极紫外光的功率多大呢?大约210W,效率只有5.5%,这还是经过数次技术的迭代实现的最高水平,要知道最初的发光效率仅有0.8%。
在通讯和网络相关领域中,芯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大众对于芯片制造行业越来越关注。图片来源:veer图库我们常说的芯片也就是集成电路,是指通过一系列特定平面制造工艺将各种元器件“集成”在一块半导体单晶片上,并封装在一个保护外壳内,这种复杂的电子系统能执行特定功能。
而纵观整个芯片制造流程,其中最复杂也是最前沿的莫过于光刻机。
为什么是7nm“10nm”“7nm”“5nm”这些词大家想必都不陌生。
2018年,中微半导体成功研制7nm的刻蚀机,这是国产造芯的一大进步。
(但是成功研制刻蚀机并不代表我们就有能够制造7nm制程的芯片的实力,原因后面会讲到。
)这些数字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我们需要所谓7nm的光刻机呢?芯片界有一个著名的定律——摩尔定律,即集成电路上可以容纳的晶体管数目大约每24个月增加一倍,当然对应的理论性能也能增加一倍。
但如何在同样尺寸的芯片上增加晶体管数量呢?当然就是把晶体管做小,提高晶体管密度。
“7nm”中的数字最初指的就是晶体管中的沟道长度,它也是区分半导体加工技术换代的重要标志(当然现在的命名更多的是代表技术迭代,其实是要长于7nm的)。
想把晶体管越做越小,自然需要更精密的刻刀——光刻机,所谓7nm光刻机就是光刻机能刻蚀的最大分辨率。
光刻的原理非常简单,和胶片相机的原理很相似。
光线通过刻有电路图案的板子(我们可以叫他掩模版),硅片上的光刻胶曝光,曝光后的光刻胶会发生性质变化,从而将掩模版上的图案复制到硅片上。
原理简单,难的是如何实现更精确的光刻。
光刻不难,难的是更精确地光刻光刻机种类主要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接近接触式光刻,这也是结构最简单的光刻机。
将掩模版与被刻基片尽可能接近,然后紫外光会对光刻胶进行曝光。
它最大的问题在于:如果要制造芯片,就必须制作同等精细度的掩模版(变成了套娃)。
此外掩模版可能与光刻胶直接接触,可能对芯片造成污染。
因此这种光刻机只能达到微米级。
第二种是直写光刻,直写光刻就像是打印,直接用强激光束将所需电路一点点刻出来,听到这里你可能已经发现了它的缺点,太慢了。
纳米级的激光束在芯片上刻出电路的效率太低,不适于工业化制造。
第三种是目前芯片最主要的光刻方式,也是本文主要介绍的光刻方式——光学投影式光刻,它也是目前能实现的精度与效率最好的光刻手段。
和直写光刻的打印过程不同,光学投影式光刻就像是复印,掩模版上的图案经过光学系统投影后被缩小,再曝光到硅片上,就能实现最小纳米级的雕刻工艺。
但是光学投影式光刻机问题是结构复杂,价格昂贵。
光刻机种类(图片来源:科普中国)如何实现更精确的光刻呢?这就需要在光学设计上实现更大的分辨率。
提高分辨率不仅要在理想情况,追求衍射极限;还要面对实际,尽量减小像差。
光学设计难题一:追求衍射极限如果我们在物体上取两个相近的点,经过系统成像后平面上有两个光斑,如果两个点距离逐渐靠近,两个光斑将逐渐变成一个光斑,这时我们就无法区分一个点成的像还是两个点成的像了,这就是分辨率不足的体现。
要区分成像的究竟是一个点还是两个点是需要一个准确的边界值,这就引入了瑞利判据。
瑞利判据就是当两个物体间距小于时,成像系统所成的像将无法分辨这两个点,而是把它们当作一个点,这个边界也称为衍射极限。
如果光刻中超过衍射极限,则刻蚀出的芯片就不那么精准了,自然无法实现设计的功能。
因此,科学家就努力在衍射极限的边缘反复试探。
瑞利判据(图像来源:光电学堂)根据瑞利判据的公式:(式中,CD为最小分辨的宽度,λ是光源的波长,NA是投影透镜的数值孔径,它主要与环境折射率有关)。
要想提高分辨率,要么减小光源波长,要么提高数值孔径,而无论哪一种方法都难如登天。
方法一:减小光源波长。
光源的波长越小分辨率越高,但是制造光源的难度也越高。
一开始人们只能用汞灯发出的365nm波长光源进行光刻,能达到的极限尺寸只有250nm左右。
随着技术的发展,光刻使用了波长193nm的深紫外光(DUV),只有用ArF准分子才能够被激发的深紫外光。
但是,氩(Ar)是典型的惰性气体,与几乎所有物质都不发生反应,只有氧化性最强的氟(F)元素才能勉强与它变为这种不稳定的分子,难度可想而知。
目前最顶尖的光刻机的光源波长达到13.5nm,被称为极紫外光(EUV)。
想激发出极致波长的光源,自然需要极致的办法。
光刻机采用的方法是激光等离子体型光源,即利用高功率的激光击打金属锡,产生高温高密度的等离子体,辐射出极紫外光。
其实这种方法很久之前就被证实,但是起初用的是锡板,而且只用激光激发一次,产生的光源强度很低,无法作为光刻的光源。
经过十几年的研究,科学家诞生了一个天才的设想,锡板不行那用熔化的锡,一次不行,就打两次。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