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的星舰发射真的失败了吗
图源:SpaceX4月20日,北京时间晚上9点30分,星舰终于正式开始了它的首次轨道级发射。两天前,这个人类历史上个头最大的火箭曾计划进行一次发射,然而,由于压力阀疑似冻结问题,发射计划被迫推迟48小时。昨晚的那次,火箭点火成功,脱离发射台,最初的一两分钟,情况看上去不错。
然而,2分40秒之后,火箭开始剧烈抖动,出现故障,3分钟后,火箭解体爆炸,最大上升高度为39公里。
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普遍认为这是一次失败的发射。
但对于这次星舰爆炸,不同人的看法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哈佛-史密森尼天体物理学家乔纳森·麦克道尔认为,星舰在爆炸前飞到最大高度39公里,距离国际公认的太空边界100公里还差得很远。
而另一部分声音则认为,本次发射已经完成了“不损坏发射台正常起飞”的任务,达到了预期目标。
在本次发射后的CNN报道中则提到:“在火箭开发过程中,SpaceX坚持认为,此类事故是收集数据最快、最有效的方式。
这种方法使该公司有别于其密切合作伙伴 NASA,后者更喜欢缓慢、有条理的测试,而不是剧烈的爆炸。
”作为一个专业的观察者,我们必须要有不同的、更加理性的视角。
这样一个重型运载火箭的首次发射,出现意外实属正常,更值得我们借机重新审视自己,思考如何立足自身条件,更好地促进航天事业的发展。
星舰爆炸对马斯克意味着什么?事实上,SpaceX团队对这次发射普遍预期不高。
马斯克本人也认为,本次发射只要不炸在发射台上,星舰飞不飞得起来,飞得多高,都是成功。
这是因为SpaceX采用了互联网行业快速推出新产品,快速迭代升级的方式。
“星舰遵循小步快跑、迅速迭代的研发理念,不怕暴露问题,从一次次失败中快速找到技术漏洞,优化到下一代的版本中。
”通过一次次真刀真枪的发射任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可靠性。
而不是把时间花在长期、反复的论证和测试上。
有消息指出,星舰的研制,采用了批量化生产的模式。
第一批次星舰一共生产了5个,这次虽然发射失败了,但马斯克宣布几个月后还将再次发射。
这种行为也体现了马斯克在商业航天方面的一个很突出的特质:冒险精神。
创业是高风险的,100家企业创业,能有几家存活下来就算不错了,创新同样也是高风险的。
但SpaceX的每次发射都面向全世界公开直播,对发射失败并不懊恼,甚至处之泰然。
这是因为马斯克有强烈的信心,认为最终一定能成功,这种底气来自于他对技术的把控。
这让我想起在SpaceX发展的早期,刚开始研发猎鹰系列火箭的时候,马斯克只有1亿美元。
每发一枚火箭需要2500万美元,前三次都爆炸了,直到第四次发射成功,才让他侥幸逃过破产的命运。
在猎鹰系列火箭回收和重复利用的试验中,一些业内人士很不看好。
在陆上回收、海上回收试验中,多次发生爆炸。
似乎对SpaceX来讲,失败不是问题。
太空探索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任何一个参与者愿意参与其中并积极尝试,取得成功,在某种意义上也都是人类的成功。
我们要正面看待SpaceX和星舰。
在过去,火箭最重要的性能是运载能力,成本是次要的。
现在火箭最重要的能力是性价比,星舰等新一代运载火箭的成功,将大大降低人类进入太空的成本,助力人类在群星间穿越。
因此,对中国而言,也许,减少审批手续,降低政策门槛,推出激励措施,鼓励商业航天企业大胆尝试,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应对星舰和SpaceX带来的挑战。
商业航天,同样需要星辰大海梦在2015年,以吉林1号卫星的发射为标志,中国进入了商业航天元年,这一年,商业航天在中国正式破冰起航。
那段时间,互联网领域的BAT们也开始纷纷寻找机会进军航天领域(可参见我当时的文章《2015,中国商业航天元年》)。
自那之后,8年来,中国的商业航天取得了长足发展,采用商业模式研制的火箭接连发射成功。
但是,如果给予一定的鼓励和支持,发展速度还可以更快一些。
2016年时,我还写过一篇文章《未来二十年,载人登火星》,然而,现在七年过去了,似乎离登陆火星的时间还需要20年甚至更长。
各国政府层面还没有载人登陆火星的计划。
幸运的是,马斯克推出的移民火星计划,似乎更让公众感兴趣。
对一个企业的发展而言,企业家的风格,决定了这个企业的风格和前途。
就像比尔.盖茨之于微软公司,乔布斯之于苹果公司,贝索斯之于亚马逊公司。
同样,马斯克的风格决定了SpaceX的风格和价值取向。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