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产能全国第四,五块智能网联牌照,汽车“湘军”崛起
位于长沙市雨花区的比亚迪长沙工厂内,机械臂上下挥舞,一台台新能源汽车鱼贯而出。每年有30万辆比亚迪新能源车从这里送往全国各地。目前比亚迪长沙分公司是继深圳全球总部之外,乘用车、客车等产品线最齐全的全球新能源汽车战略基地,也是整车、三电核心技术和智能终端等产业链最齐全的华中总部基地。
与此同时,距离比亚迪长沙工厂大约30公里的长沙经开区内,斥资40多亿元的广汽埃安“最强工厂”已经在今年6月如期开工。预计2024年可以实现产值150亿元。伴随埃安工厂的开工,埃安还在长沙新发展了20多家配套供应商。
上汽大众ID.系列首款高端纯电轿车,预计今年也将在上汽大众长沙工厂批量生产。
不止是长沙,还有近邻株洲和湘潭。在北汽株洲分公司的生产基地里,各条生产线正在满负荷运行。从这里出去的北汽高端智能化汽车已经走出国门,加速投入全球化竞争。而在吉利远程新能源商用车湘潭基地,远程超级VAN第1000台车刚在不久前顺利交付,并且下线了首台远程幸福号车型。25天签约,4个半月完成窗口指导,一年建成投产……吉利商用车集团董事长周建群评价:“这是吉利在全国合作项目中最高效、最顺利的一个。”
新能源时代的湖南汽车产业,正在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异军突起。
长沙新能源整车企业崛起
新能源汽车产能居全国第四,产量居全国第八……在中国汽车产业版图中,很多人其实低估了“湘军”的实力。
湖南汽车制造历史并不短。上世纪60年代,湖南汽车产业开始起步。但是当时全省汽车厂家多、布局散、规模小、竞争能力弱。上世纪90年代,湖南汽车工业以长沙为龙头迅速发展壮大。在政策支持下,湖南汽车制造公司、长丰汽车制造公司、长沙三湘客车公司等一批本土汽车制造企业开始崛起。
之后,北汽福田、比亚迪、广汽三菱、广汽菲克、上汽大众、众泰汽车等主机厂相继落户长沙。由此带动了舍弗勒、大陆集团、博世、住友橡胶、索恩格、磐吉奥等国际知名零部件企业聚集在长沙,形成了集研发、整车、零部件、销售、服务于一体的汽车全产业链条。
2017年,长沙汽车首次迈向千亿元方阵,助力湖南汽车产业迈上新台阶。但在传统燃油车时代,在北京、上海、广州、长春、武汉这些汽车重镇面前,长沙的成绩显得并没有那么耀眼。
新能源的崛起给了长沙走上前台的契机。湖南汽车产业敏锐的抓住了新能源崛起的东风。
一方面,从燃油车时代开始,湖南就积攒下了完善的汽车产业基础。早已落户湖南多年的比亚迪、广汽、上汽大众、吉利等都是在电动化转型中走在前列的车企。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湖南土壤肥沃。相比起西安、合肥等新能源汽车产业“黑马”,湖南新能源汽车项目铺得更多,不仅争取更多中高端适销车型落户湖南生产,连研发中心也争取落户到了湖南。
另一方面,以长沙为龙头,湖南全省从政府领导班子到汽车行业协会,对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反映迅速,闻讯而动,抢占先机。以长沙为例,在新能源崛起初期,就迅速将汽车产业链拆分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虽然只是几字之差,但能够看得出来发展重心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变化,这是一场在政府支持下的湖南汽车产业的自发性变革。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公开资料显示,2022年,长沙整车生产企业汽车产量为72.18万辆,同比增长95%,其中新能源车产量为44.7万台。国内每销售15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产自长沙。长沙每生产10台车,就有6台是新能源车。
2023年1至11月,湖南省共生产汽车111.7万辆,同比增长29.9%。其中,新能源汽车73.7万辆,同比增长70.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1.1个百分点,占全国同期总产量的8.75%。
供应链“生态圈”蓬勃发展
整车企业的强势入驻,带来的是整个新能源汽车“生态圈”的蓬勃发展。
长沙汽车零部件龙头企业,博世长沙不仅在湖南建设了第一家世界级“灯塔工厂”,也依托长沙本土研发团队服务于全球新制冷剂阀产品的研发。该产品是新能源汽车智能热管理系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去年8月,电机头部厂商索恩格把其全球乘用车起动机平台研发从欧洲转向中国,落地在长沙经开区内。这意味着,国内每3辆新能源汽车中就有1辆装配“长沙产”电机。
雨花经开区围绕比亚迪不断扩大产业布局,形成以比亚迪为龙头的新能源汽车整车与零部件产业体系。长沙比亚迪的IGBT项目也将建设年产25万片8英寸新能源汽车电子芯片生产线,投产后可满足年装车5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产能需求。
还有博世新能源电机自动生产线、日产量达5万片的比亚迪刀片电池生产线、杉杉能源、长远锂科、中伟新能源、邦普循环、中科星城、华兴新能源等先进储能材料企业都在为长沙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储能准备。
在长沙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内,近300家汽车产业链配套企业正凝聚新的合力,“1+N”汽车零部件产业布局正逐步形成。
围绕长沙周边:娄底围绕钢产业生态,正在大力发展“钢铁新材—硅钢—电机”“汽车板-高强度结构件—零部件整成”“电子信息—电池部件”等产业;株洲集聚了380多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其中涵盖了便携充电桩、动力电池原材料、永磁同步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宁乡则在发挥先进储能材料产业优势,不断完善动力电池产业链,形成先进的汽车动力电池配套产业体系;望城则依托德赛集团、金驰能源、永杉锂业、美特新材等企业,在打通电池电芯原材料制造到新能源汽车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也就是说,一辆新能源车的所有核心部件,都可以实现湖南本土生产。形成如此完善的新能源产业链背后,是一套龙头企业带动牵引,地方政府全力支持,实现整零对接,整零协同的机制在发挥作用。
智能网联,下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而在新能源车产业集群的另一个核心领域,智能网联方面,湖南甚至在2017年之前就已经未雨绸缪,抢先布局。
自动驾驶无人车测试是智能网联汽车生态的基础。长沙早已建设起来了一个高标准的智能驾驶测试区。
1200余亩测试场,国内最长的3.6公里双向高速、模拟城市道路、越野路、盘山路、泥泞路等多个测试场景,并模拟了雨雾尘光、车载物跌落、泥浆飞溅等各类危险场景……在别的城市还在谋求引入整车项目,开拓零部件上下游的时候,位于长沙湘江新区的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长沙)测试区已经累计为百度、京东、上汽、广汽、希迪智驾等70余家车企开展了8000余场测试,测试里程40万公里。并且已经建立起了一套智车信心度(C-IAC)的测评体系。
作为长沙智能网联产业的策源地,依托测试区的先发优势,长沙吸引了BAT、京东、中车、大陆、博世、希迪智驾、地平线等企业落户,培育了希迪智驾、中车智行、湖大艾盛、硕博电子等一批“独角兽”企业。长沙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已聚集近400家相关企业,覆盖智能网联的上下游领域,产业生态已经成型。这种产业链上下游的均衡发展也奠定了长沙在国内的领先地位。
此前,长沙是全国唯一一座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获得四块国家级牌照的城市。在7月3日,五部委联合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名单》中,长沙再次率先获得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第五块国家级牌照。
目前在为相关企业提供的服务上也有了新的进展,比邻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长沙)测试区,已经建成了一座约4.6万平方米的研发办公大楼,将提供从众创空间、孵化空间到加速器的“一条龙”服务。
根据省工信厅印发的《湖南省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和长沙推进的《湘江新区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示范区行动方案(2022—2025)》,预计到2030年,长沙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领域将培育孵化10家以上科创板上市公司,智能网联汽车及关联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一个全新千亿级产业集群正在崛起。
结语:
一个企业可以带动一个区域产业的蓬勃发展,一个政策可以起到纲举目张,指明方向的重要作用。纵观“汽车湘军”在新能源时代的崛起,恰恰是政策理论与积极实践相结合的最佳例证。“湘军”善战,湖南汽车产业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是把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的缩影。在新时代的中国汽车工业版图中,湖南长沙的发展模式和经验必然会极其重要的位置。(文/老炮)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