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经>>~内圣

卷一 内圣:成功从提升自身素质开始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需要具备“内圣”的心法素养。曾国藩总结了古人在修身方面的经验,认为慎重独处、庄敬恭严、追求仁义、真心诚意四个方面的功效甚大,尤其是慎重独处,可谓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慎独自处,求仁存诚

【原文】

细思古人工夫,其效之尤著者,约有四端:曰慎独则心泰,曰主敬则身强,曰求仁则人悦,曰思诚则神钦。

慎独者,遏欲不忽隐微,循理不间须臾,内省不疚,故心泰。

主敬者,外而整齐严肃,内而专静纯一,斋庄不懈,故身强。

求仁者,体则存心养性,用则民胞物与,大公无我,故人悦。

思诚者,心则忠贞不贰,言则笃不欺,至诚相感,故神钦。

四者之功夫果至,则四者之效验自臻。

余老矣,亦尚思少致吾功,以求万一之效耳。

【译文】

细思一下古人在修身方面所做的努力,效果比较明显的大概有以下四个方面:慎重独处,心就会安详泰然;庄严恭敬,身体则会强健;追求仁义,则会获得他人的信服;真心诚意地待人,神灵都会钦佩他。

慎重独处,就是要遏制自己的欲望,即使是最隐蔽微小的部分也不能疏忽,做事也要遵循自然之理,一刻都不能间断,这样时刻自我反省且问心无愧,心胸自然就会安泰。

庄严恭敬,指的是仪表整齐严肃,心灵宁静专一,稳重端庄而不懈怠,身体就会强健。

追求仁义,则指心存仁义,爱护百姓,爱护天地万物。

这样大公无私地对待万事万物,自然会有人爱戴。

真心诚意,就是忠贞不贰,言语笃实不欺瞒任何人,用至诚之德来感应天地万物,因此受到神灵的钦敬。

在修身上如果能以这四个方面作为标准,成效自然会有的,若勤奋坚持,效果还会更明显。

我虽然已经老了,但还想在修身上有所进益,希望能有所成效。

【解读】

曾国藩,人称“晚清中兴第一名士”。

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经历了严格的科举考试跻身仕途。

儒家那一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信条,是他平生待人接物、处世治事的基本准则。

然而,在曾国藩看来,自宋明之后,一般正统士大夫皆把修身同治国、平天下割裂开来,强调各自的重要性和作用,结果不是缺乏精神支柱和远大目标,以致不能完成“治国、平天下”的大业,就是满腹文章,却不能任天下事。

归结其原因,他认为主要就是人们把“修身”二字看得过于简单、孤立了,从而缺乏实际的内在修为,致使“修身”同“治国、平天下”难以有机地结合。

因此,曾国藩主张,修身必须结合实际去进行。

不管是读书做学问,还是待人接物,不管是带兵打仗,还是做官从政,都有修身的大学问蕴含其中。

要想在某一方面获得成功,首先应当立足于内在的修养。

关于内在的修为,曾国藩的目标是要做到像古圣先贤们那样,所以他以“内圣”来形容修为的境界。

那么,如何达到“内圣”呢?曾国藩分别从慎独、主敬、求仁、思诚四个方面加以了说明。

慎独则心泰
慎独,是宋明理学最重要的修养方法,曾国藩提到修身养性的第一个要求就是“慎独”。

《礼记·中庸》中记载:“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经学大师郑玄所做的注解中,对“慎独”的解释为:“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

”即一个人的时候也要时刻警戒自己的言行举止,要常于反省,不可放纵。

纵观中华历史五千年,以“慎独自处”为修身之道者不乏其人,最有名的当属东汉时期的杨震。

《后汉书·杨震传》中记载:杨震四次调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赴郡上任的时候,路过昌邑时,过去曾受过他推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正在担任昌邑的县令。

晚上,王密去拜见杨震,身带十斤金子,打算送给杨震。

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这是怎么回事?”王密说:“这么晚了,没有人能知道这件事。

”杨震说:“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怎能说没人知道这件事?”王密羞愧不已,遂带着金子回去了。

这就是“杨震暮夜却金”的故事,后人将其视为“慎独”的典型例子流传了下来。

曾国藩一生都坚持自我反省、严于律己,这从他的日记中便能知晓。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日:“午正,金竹虔来长谈。

平日游言、巧言一一未改,自新之意安在?”七日:“本日说话太多,吃烟太多,故致困乏,都检点过不出来,自治之疏甚矣!”十一月九日:“今早,名心大动,忽思构一巨篇以震炫举世之耳目,盗贼心术,可丑!”十日:“昨夜,梦人得利,甚觉艳羡,醒后痛自惩责,谓好利之心形诸梦寐,何以卑鄙若此!”二十七日:“又说话太多,且议人短。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