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火箭”到“火箭”—中国飞天之路

但是,我们想,这些火箭真的就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火箭吗?它跟我们现代意义上火箭有什么渊源或者不同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看火箭的基本原理。火箭的底层逻辑就是,按照流体力学原理,当定量的流体以高速从压力较高的地方向低压区喷射,会产生相当的反作用力,如果这种反作用力作用在一个能发生运动的物体上,那么这个物体就会沿着反作用的方向发生运动。简单来说就是我们要推动一个物体,让他运动,需要给它一个力,在火箭上面,我们给它的力就是火药产生的反作用力。这就是中国传统火箭的工作原理。这同近代火箭发动机原理是一致的。

有了底层的逻辑,我们来再来看古代的火箭到底分为哪些类。著名的科技史学家潘吉星先生在他的《中国火箭技术史稿:古代火箭技术的起源和发展》里面提到了三种类型的火箭:第一种火箭叫做古典纵火箭,它是由沥青、油脂、松香等易燃的纵火剂涂于箭头,然后用弓弩拉射的机械力把它给投射出去,对敌人造成纵火和燃烧的打击效果;第二种火箭叫火药纵火箭,它看上去与古典纵火箭比较相似,也是用弓弩的机械力把火箭投射出去,但它箭头的火药是我们传统所说的黑火药,也就是由硝石、硫酸、硫磺和木炭组成,火箭投射到敌方后,火药爆炸,也对敌方产生一个纵火和燃烧的效果。这两种所谓的火箭,在力的使用形式和作战作用上,其实跟所谓的现代的火箭有一些不同。

古典纵火箭

火药纵火箭

传统火箭

我们再看来看第三种——传统火箭,这种火箭与前面两种又有点不一样了,它有一个火药桶,绑于箭矢上,火药桶里面充斥着含硝量比较高的火药,两边涂上薄泥,最后留有药引和一个小孔,当火药被点燃的时候,里面产生的爆压力会冲破小孔,产生一个推力,箭矢就会被推出去。这就与上面讲的现代的火箭有一点点相似了。

火龙出水真的能飞吗?

中国的古人在这种传统的火箭的基础上,进行了特别多的设计和改良。下面可以看两种。

第一种叫“神火飞鸦”,记录在《火龙经》上,它是这样记述的,先用细竹片编成一只乌鸦的模样,再用火药填充乌鸦的腹部;在乌鸦的腹部两侧各安装有一个装满火药的竹筒用于起飞,待它飞入城中,发生爆炸,火光蔽天,即可趁乱攻城。据说它“在路烧人,在水烧船,战无不胜矣”,听起来非常有威力。

第二种叫“火龙出水”,也是出自《火龙经》,你在博物馆可能会看到它的复原。《火龙经》上说它“药线俱总一处。水战可离水三四尺燃火,即飞水面二三里去远”,就是说离水面一米多处燃火,然后可以飞出水面大概一公里多。然后还说“如火龙出于水面,筒药将完,腹内火箭飞出,人船俱焚。”听上去可以造成对敌人的巨大打击,似乎威力也非常大。甚至,著名的世界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将它誉为最早的二级火箭,说它是原始的阿波罗火箭,这个评价非常之高。

但是,火龙出水真的能飞的吗?真的可以对敌人造成打击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它的结构。

它是由一个龙身、一个木雕龙头、还有4根火箭绑在一起,同时它的龙嘴可以射出火箭,这就是它所谓“二级火箭”的意思。它靠4个火箭的助推,点燃之后喷出,等到它的药引燃到里面的时候,二级火箭就会再喷出来,对敌人产生打击,大概是这样的过程。

那么,我们再来分析它到底能不能用。《武备志》上面关于它的记载比《火龙经》更详细一些,我们就根据这些记载,把这些信息做一个汇总,再把这些信息化作参数。

首先,它的雕饰——龙头,是木质的;龙身“身长五尺”,也就是1米6左右;身体部分是一个大竹筒,是毛竹,最多直径20公分左右,空心;两侧各挂两个火箭筒,一共是300克,黑火药一共大约600克;龙尾是一个单片垂尾雕饰。

分析完这样的构成之后,我们再来看影响飞行的要素有哪些。我们知道,如果要让这样东西飞起来的话,首先要给他一个初速度,在飞行过程中,它会产生一个角速度,它的火药会让它产生加速度,等到火药燃尽之后,这两个速度就没有了,只剩下空气阻力和它的自重,它就会掉下来了,这是一个理想状态的飞行轨迹。

但是,它真的能这样飞吗?中国科大科技史系的石云里教授带着学生做了一个关于火龙出水的稳定性的测试模拟。它的模拟过程还是比较复杂的,他主要考察了火龙出水的三个参数,包括偏航轴、俯仰轴、滚转轴。实验的过程我不赘述,实验的结果表明,它的稳定性很差。同时,还有很多军事爱好者也对火龙出水进行了实物的复原,根据实物的实验,得到的结果依然表明,它的稳定性差。

今日头条读者大家好,今天我想跟大家来聊一聊,火箭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我将题目定为从“火箭”到“火箭”——中国飞天之路,你可能会感到奇怪,为什么这里出现了两个“火箭”?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不同的意思吗?我们姑且先把这个问题留在这里,先来重温一下我国科技领域最近发生的两件比较重要的事情。第一件事情,5月8日,我国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搭载的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在轨飞行276天后成功返回预定着陆场。

第二件事情,5月10日,搭载天舟六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七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成功,随后它与在轨运行的空间站组合体进行了交会对接,为空间站运输生活和实验物资,同时它还搭载了一颗大连理工大学的试验卫星。

如果你对航天有一些了解,可以发现这几年来我国在航天科技领域的突破非常大,很多公开的新闻都与航天相关,在这些新闻里,总少不了一个重要的身影——运载火箭。

简单的说,运载火箭就是交通工具,它与汽车、轮船、飞机等都一样,是连接两地、在两地之间运送人和货物的工具,唯一的不同在于,运载火箭是空天之间的运输工具。

纵观整个人类交通工具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移动和运输的能力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而到了20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叶,这种跨越式的发展已经超越了地理上海洋和高山的阻碍,甚至到达了星际空间,这一步跨越不能不归功于火箭的诞生。

这就引出了今天的问题,火箭是什么时候发明的?中国古代有没有火箭?如果中国古代有传统的火箭的话,它是现代火箭的鼻祖吗?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展开今天的讨论。

中国古代真的有火箭吗?首先,中国古代真的有火箭吗?其实,中国古代是有关于火箭的记载的,不管是在《二十四史》,还是在《续资治通鉴》,还有包括《武备志》在内的很多兵书,都有关于火箭的记载。

以明代综合性兵书《武备志》为例,它介绍了29种各种各样的火箭。

这些古书里,各种各样的形式和构型的火箭都有。

比如,三根火箭并联的神机箭,三个火药桶串联的空砂筒,还有三捷神机箭、火弩、流星剑、仿生学的火禽、神火箭屏等,可以看出来,在我们一直认为的冷兵器时代,中国的古人已经在火箭的设计上面玩得很嗨了。

但是,我们想,这些火箭真的就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火箭吗?它跟我们现代意义上火箭有什么渊源或者不同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看火箭的基本原理。

火箭的底层逻辑就是,按照流体力学原理,当定量的流体以高速从压力较高的地方向低压区喷射,会产生相当的反作用力,如果这种反作用力作用在一个能发生运动的物体上,那么这个物体就会沿着反作用的方向发生运动。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要推动一个物体,让他运动,需要给它一个力,在火箭上面,我们给它的力就是火药产生的反作用力。

这就是中国传统火箭的工作原理。

这同近代火箭发动机原理是一致的。

有了底层的逻辑,我们来再来看古代的火箭到底分为哪些类。

著名的科技史学家潘吉星先生在他的《中国火箭技术史稿:古代火箭技术的起源和发展》里面提到了三种类型的火箭:第一种火箭叫做古典纵火箭,它是由沥青、油脂、松香等易燃的纵火剂涂于箭头,然后用弓弩拉射的机械力把它给投射出去,对敌人造成纵火和燃烧的打击效果;第二种火箭叫火药纵火箭,它看上去与古典纵火箭比较相似,也是用弓弩的机械力把火箭投射出去,但它箭头的火药是我们传统所说的黑火药,也就是由硝石、硫酸、硫磺和木炭组成,火箭投射到敌方后,火药爆炸,也对敌方产生一个纵火和燃烧的效果。

这两种所谓的火箭,在力的使用形式和作战作用上,其实跟所谓的现代的火箭有一些不同。

古典纵火箭火药纵火箭传统火箭我们再看来看第三种——传统火箭,这种火箭与前面两种又有点不一样了,它有一个火药桶,绑于箭矢上,火药桶里面充斥着含硝量比较高的火药,两边涂上薄泥,最后留有药引和一个小孔,当火药被点燃的时候,里面产生的爆压力会冲破小孔,产生一个推力,箭矢就会被推出去。

这就与上面讲的现代的火箭有一点点相似了。

火龙出水真的能飞吗?中国的古人在这种传统的火箭的基础上,进行了特别多的设计和改良。

第一种叫“神火飞鸦”,记录在《火龙经》上,它是这样记述的,先用细竹片编成一只乌鸦的模样,再用火药填充乌鸦的腹部;在乌鸦的腹部两侧各安装有一个装满火药的竹筒用于起飞,待它飞入城中,发生爆炸,火光蔽天,即可趁乱攻城。

据说它“在路烧人,在水烧船,战无不胜矣”,听起来非常有威力。

第二种叫“火龙出水”,也是出自《火龙经》,你在博物馆可能会看到它的复原。

《火龙经》上说它“药线俱总一处。

水战可离水三四尺燃火,即飞水面二三里去远”,就是说离水面一米多处燃火,然后可以飞出水面大概一公里多。

然后还说“如火龙出于水面,筒药将完,腹内火箭飞出,人船俱焚。

”听上去可以造成对敌人的巨大打击,似乎威力也非常大。

甚至,著名的世界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将它誉为最早的二级火箭,说它是原始的阿波罗火箭,这个评价非常之高。

但是,火龙出水真的能飞的吗?真的可以对敌人造成打击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它的结构。

它是由一个龙身、一个木雕龙头、还有4根火箭绑在一起,同时它的龙嘴可以射出火箭,这就是它所谓“二级火箭”的意思。

它靠4个火箭的助推,点燃之后喷出,等到它的药引燃到里面的时候,二级火箭就会再喷出来,对敌人产生打击,大概是这样的过程。

那么,我们再来分析它到底能不能用。

《武备志》上面关于它的记载比《火龙经》更详细一些,我们就根据这些记载,把这些信息做一个汇总,再把这些信息化作参数。

首先,它的雕饰——龙头,是木质的;龙身“身长五尺”,也就是1米6左右;身体部分是一个大竹筒,是毛竹,最多直径20公分左右,空心;两侧各挂两个火箭筒,一共是300克,黑火药一共大约600克;龙尾是一个单片垂尾雕饰。

分析完这样的构成之后,我们再来看影响飞行的要素有哪些。

我们知道,如果要让这样东西飞起来的话,首先要给他一个初速度,在飞行过程中,它会产生一个角速度,它的火药会让它产生加速度,等到火药燃尽之后,这两个速度就没有了,只剩下空气阻力和它的自重,它就会掉下来了,这是一个理想状态的飞行轨迹。

但是,它真的能这样飞吗?中国科大科技史系的石云里教授带着学生做了一个关于火龙出水的稳定性的测试模拟。

它的模拟过程还是比较复杂的,他主要考察了火龙出水的三个参数,包括偏航轴、俯仰轴、滚转轴。

实验的过程我不赘述,实验的结果表明,它的稳定性很差。

同时,还有很多军事爱好者也对火龙出水进行了实物的复原,根据实物的实验,得到的结果依然表明,它的稳定性差。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