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室温超导的疑云后来都怎么样了
然而,不管是实验还是理论计算,不同的论文结果却大相径庭。有的论文给出了支持超导的几项证据[1][2],有的却说只是普通磁性材料[3]甚至是杂质的假信号[4]。LK-99的前景也随着论文的更新不停反转,笼罩在LK-99上的迷雾似乎越发浓重。
在人们探索超导的一百余年中,LK-99不是第一个被宣称实现室温超导的材料,也不是第一个在后续的验证中陷入争议的材料。事实上,很多种所谓的“室温超导体”最后都无法定论,被物理学家们仿照不明飞行物UFO戏称为“不明超导体”(Unidentified Superconducting Object,USO)。那么,世界上一共有过多少种疑似室温超导体?它们的后续又究竟如何呢?
现在,究竟有多少种室温超导?
近三周来,韩国团队的arxiv文章,让室温超导这一概念又一次被推上浪尖。近些年来,相关的大新闻一个接着一个,挑动着人们的好奇和期待,但是尚且没有一个让人满意的结果。
实际上,人类对室温超导的追求并不是近几年才开始,在过去十几年里,不断有团队声称找到了室温或接近室温的超导体。
时间回溯到2020年10月,小编第一次感受到室温超导如此广泛的关注。当时美国迪亚斯(R.Dias)团队有一项室温超导“成果”发表在Nature上[5],声称绿色激光诱导合成的碳硫氢(C-S-H)化合物在267GPa压强下超导转变温度高达288K。从此大家讨论的问题涉及到超导时,都要感叹一句:虽然压强高的离谱,但是室温超导终于要来了嘛!
但是可惜!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未等该实验被重复出来,关于迪亚斯的瓜倒是吃了不少。该工作实验数据被同行怀疑受到了更改和操控,比如加州大学理论物理学家赫希(Jorge Hirsch)经过仔细分析,先后发表两篇论文质疑批评该结果。经过长时间的拉锯,该文章最终在2022年9月被撤回。
论文前加了个大大的撤回(RETRACTED)
一晃三年过去,室温超导又来了!迪亚斯在2023年3月初的美国物理学会会议上宣布又发现了常温超导体,声称高温高压条件下合成的镥氮氢(Lu-N-H)化合物1GPa压强下即可实现294K室温超导,并在Nature上发表 [6]。已经被上一个成果“晃”过一次的大家更多地带上了“让子弹飞一会儿”的态度,之前“怒怼”迪亚斯的赫希也亲临会场“对线”:
2023年3月初的美国物理学会会议现场图,正面照为带伤上阵的赫希,背影照是迪亚斯 | 图自网络
果然,这个结果不仅并未得到广泛重复,反而有不少验证性实验否定,比如国内的南大团队的实验[7],物理所团队的实验[8][9]。大家对室温超导的关注也部分转移到了这个两次“发现”室温超导的科学家迪亚斯,开始了解他的来路和过往。结果同行就发现其博士论文与多篇论文存在相似之处,某篇PRL(Physics Review Letter,物理领域权威期刊)也与图表与其他文献惊人相似,指出迪亚斯可能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结果C-S-H相关论文也被展开了调查,该篇PRL也被撤稿。
迪亚斯受到的广泛关注与人们愈发意识到超导体的重要性离不开,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分不开。但是实际上,此前就有很多声称找到了室温超导体的例子。例如,2018年两位印度科研人员声称将纳米银粉加入金纳米阵列中可以获得236K的超导电性[10],其数据被麻省理工的斯金纳(Brian Skinner)质疑,因为实验数据的噪音模式是一样的,这在真实的实验中是不可能的。后来印度学者来辟谣是“量子噪音效应”……
Ag-Au纳米结构示意图,(a)纳米结构的TEM图像(b)单个结构的HRTEM图像(c)单个结构的HAADF-STEM图像(d)图(c)沿红线的元素分布 | 图自[10]
再比如,2016年科斯塔迪诺夫(Ivan Zahariev Kostadinov )声称找到了转变温度为373K的超导体[11],但是并未公布超导体的组分和制备过程,以一种保密的姿态没了后续。
373K相关内容的arxiv文章,神神秘秘的摘要|来自网页截图
更早的还有很多,2012年有团队宣布经过纯水特殊处理的石墨粉在300K常压下具有超导电性[12],2003年有团队声称n型金刚石与电极、真空耦合后,能在常温常压下拥有超导相[13]……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真正的室温超导体出现(或者被可靠的理论证实是不可能的)之前,这样类似的新闻可能会一个接一些,并有在可能引起一阵关注、挑起一次股票的波动后,让人们失望而归。不可否认的是,常温超导的真正到来将为世界带来巨大的改变,但探索的道路可能漫长而艰辛,我们不妨怀着平静的心情去留心,去期待。
在这里,我们将这些历史上的部分“室温超导”总结为如下表格,这张表格也会随着相关新闻的增加而更新,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相关事件。
表1 历史上的“室温超导体”
据不完全统计,历史上声称室温超导(接近或高于300K)的次数不少于7次
为了便于直观感受这里的压强,举两个例子供参考:大气压为101kPa,即0.0001GPa,地心压强为370GPa。
看了这么多“室温超导”事件,大家也不要失去信心。从元素超导体到铜基到铁基超导体,我们对超导的认识正在一步一步深入。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常压下,超导体Hg-Tl-Ba-Ca-Cu-O有最高的转变温度,为138K[15]。而在高压下,LaH₁₀材料转变温度达到了252K[16],这些都得到了广泛的实验验证。
为啥过了这么久,还不能确定是不是超导
大家可能会很困惑一个问题,一个材料是不是超导体难道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能够很快被广泛地证实或者否定吗?这样来,就不至于留下这么多含糊不清的问题,也不至于像LK-99这样让大家已经吃瓜吃了三周之久。实际上,问题没这么简单。
新的超导材料要想获得认可,既需要作者给出令人信服的数据,又需要其他同行能够重复出同样的效果——北京的超导材料在纽约同样应该超导,这是物理人执着的信念。要想确定一种新材料是否具有超导性,总需要用一台仪器对一块样品做点什么。因此,对疑似超导体的验证工作至少可以分成两大部分:获得一块高质量的样品和对样品完成测试。
制备样品就不是一件易事。虽然大家经常戏称制备样品就像炼丹,但毕竟不是所有丹药都能让人长生不老(好像是所有丹药都不能长生不老)。对于超导材料,“高质量样品”往往代表一块大小合适的干净的单晶。用来测试的晶体缺陷要尽可能地少,而杂质则要几乎完全排除。因此,晶界杂乱无章而且有大量杂质的多晶虽然容易烧结,但测试结果却很难说服严苛的审稿人和同行。要想制备出能用的样品,需要昂贵的高纯原料、复杂的烧结条件,以及难以言说的经验和一些运气。
最近,韩国室温超导“LK-99”名噪一时,各大媒体平台对它关注有加,超导学界更是加紧了复现工作。然而,不管是实验还是理论计算,不同的论文结果却大相径庭。有的论文给出了支持超导的几项证据[1][2],有的却说只是普通磁性材料[3]甚至是杂质的假信号[4]。
LK-99的前景也随着论文的更新不停反转,笼罩在LK-99上的迷雾似乎越发浓重。
在人们探索超导的一百余年中,LK-99不是第一个被宣称实现室温超导的材料,也不是第一个在后续的验证中陷入争议的材料。
事实上,很多种所谓的“室温超导体”最后都无法定论,被物理学家们仿照不明飞行物UFO戏称为“不明超导体”(Unidentified Superconducting Object,USO)。
那么,世界上一共有过多少种疑似室温超导体?它们的后续又究竟如何呢?现在,究竟有多少种室温超导?近三周来,韩国团队的arxiv文章,让室温超导这一概念又一次被推上浪尖。
近些年来,相关的大新闻一个接着一个,挑动着人们的好奇和期待,但是尚且没有一个让人满意的结果。
实际上,人类对室温超导的追求并不是近几年才开始,在过去十几年里,不断有团队声称找到了室温或接近室温的超导体。
时间回溯到2020年10月,小编第一次感受到室温超导如此广泛的关注。
当时美国迪亚斯(R.Dias)团队有一项室温超导“成果”发表在Nature上[5],声称绿色激光诱导合成的碳硫氢(C-S-H)化合物在267GPa压强下超导转变温度高达288K。
从此大家讨论的问题涉及到超导时,都要感叹一句:虽然压强高的离谱,但是室温超导终于要来了嘛!但是可惜!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未等该实验被重复出来,关于迪亚斯的瓜倒是吃了不少。
该工作实验数据被同行怀疑受到了更改和操控,比如加州大学理论物理学家赫希(Jorge Hirsch)经过仔细分析,先后发表两篇论文质疑批评该结果。
经过长时间的拉锯,该文章最终在2022年9月被撤回。
论文前加了个大大的撤回(RETRACTED)一晃三年过去,室温超导又来了!迪亚斯在2023年3月初的美国物理学会会议上宣布又发现了常温超导体,声称高温高压条件下合成的镥氮氢(Lu-N-H)化合物1GPa压强下即可实现294K室温超导,并在Nature上发表 [6]。
已经被上一个成果“晃”过一次的大家更多地带上了“让子弹飞一会儿”的态度,之前“怒怼”迪亚斯的赫希也亲临会场“对线”: 2023年3月初的美国物理学会会议现场图,正面照为带伤上阵的赫希,背影照是迪亚斯 | 图自网络果然,这个结果不仅并未得到广泛重复,反而有不少验证性实验否定,比如国内的南大团队的实验[7],物理所团队的实验[8][9]。
大家对室温超导的关注也部分转移到了这个两次“发现”室温超导的科学家迪亚斯,开始了解他的来路和过往。
结果同行就发现其博士论文与多篇论文存在相似之处,某篇PRL(Physics Review Letter,物理领域权威期刊)也与图表与其他文献惊人相似,指出迪亚斯可能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结果C-S-H相关论文也被展开了调查,该篇PRL也被撤稿。
迪亚斯受到的广泛关注与人们愈发意识到超导体的重要性离不开,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分不开。
但是实际上,此前就有很多声称找到了室温超导体的例子。
例如,2018年两位印度科研人员声称将纳米银粉加入金纳米阵列中可以获得236K的超导电性[10],其数据被麻省理工的斯金纳(Brian Skinner)质疑,因为实验数据的噪音模式是一样的,这在真实的实验中是不可能的。
后来印度学者来辟谣是“量子噪音效应”……Ag-Au纳米结构示意图,(a)纳米结构的TEM图像(b)单个结构的HRTEM图像(c)单个结构的HAADF-STEM图像(d)图(c)沿红线的元素分布 | 图自[10]再比如,2016年科斯塔迪诺夫(Ivan Zahariev Kostadinov )声称找到了转变温度为373K的超导体[11],但是并未公布超导体的组分和制备过程,以一种保密的姿态没了后续。
373K相关内容的arxiv文章,神神秘秘的摘要|来自网页截图更早的还有很多,2012年有团队宣布经过纯水特殊处理的石墨粉在300K常压下具有超导电性[12],2003年有团队声称n型金刚石与电极、真空耦合后,能在常温常压下拥有超导相[13]……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真正的室温超导体出现(或者被可靠的理论证实是不可能的)之前,这样类似的新闻可能会一个接一些,并有在可能引起一阵关注、挑起一次股票的波动后,让人们失望而归。
不可否认的是,常温超导的真正到来将为世界带来巨大的改变,但探索的道路可能漫长而艰辛,我们不妨怀着平静的心情去留心,去期待。
在这里,我们将这些历史上的部分“室温超导”总结为如下表格,这张表格也会随着相关新闻的增加而更新,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相关事件。
表1 历史上的“室温超导体”据不完全统计,历史上声称室温超导(接近或高于300K)的次数不少于7次为了便于直观感受这里的压强,举两个例子供参考:大气压为101kPa,即0.0001GPa,地心压强为370GPa。
看了这么多“室温超导”事件,大家也不要失去信心。
从元素超导体到铜基到铁基超导体,我们对超导的认识正在一步一步深入。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常压下,超导体Hg-Tl-Ba-Ca-Cu-O有最高的转变温度,为138K[15]。
而在高压下,LaH₁₀材料转变温度达到了252K[16],这些都得到了广泛的实验验证。
为啥过了这么久,还不能确定是不是超导大家可能会很困惑一个问题,一个材料是不是超导体难道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能够很快被广泛地证实或者否定吗?这样来,就不至于留下这么多含糊不清的问题,也不至于像LK-99这样让大家已经吃瓜吃了三周之久。
实际上,问题没这么简单。
新的超导材料要想获得认可,既需要作者给出令人信服的数据,又需要其他同行能够重复出同样的效果——北京的超导材料在纽约同样应该超导,这是物理人执着的信念。
要想确定一种新材料是否具有超导性,总需要用一台仪器对一块样品做点什么。
因此,对疑似超导体的验证工作至少可以分成两大部分:获得一块高质量的样品和对样品完成测试。
制备样品就不是一件易事。
虽然大家经常戏称制备样品就像炼丹,但毕竟不是所有丹药都能让人长生不老(好像是所有丹药都不能长生不老)。
对于超导材料,“高质量样品”往往代表一块大小合适的干净的单晶。
用来测试的晶体缺陷要尽可能地少,而杂质则要几乎完全排除。
因此,晶界杂乱无章而且有大量杂质的多晶虽然容易烧结,但测试结果却很难说服严苛的审稿人和同行。
要想制备出能用的样品,需要昂贵的高纯原料、复杂的烧结条件,以及难以言说的经验和一些运气。
华中科大实验组得到的小块儿LK-99样品如图中小黑点,难以支持电阻的测量 | 图自[2]就算获得了堪用的样品,怎样用它测出用说服力的数据同样是一件技术活。
常压超导的样品测起来简单些,但也要有很多步骤。
样品首先需要清洁、用细砂纸打磨——如果磨的力量轻了,样品表面的杂质没被剥离,就会带来假信号;如果磨得重了,样品又可能直接四分五裂。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