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镇割据是什么时候的事

精选答案

藩镇割据是唐朝中期以后,一些地方军政长官自行统治,不服从中央政府命令的政治局面。藩是保卫,镇是指军事重镇。封建朝廷设置军事城镇以保护自身安全,但发展结果往往形成反对中央政府的割据势力,这是封建统治者争权夺利的本性导致的矛盾。唐玄宗时期(712-756年),为了防止周边民族的入侵,我们大力扩大驻军城镇,设立我们的使节,并赋予他们军事指挥、财政控制和监督其控制的州县的权力。一共设置了9个我们的特使和1个我们的特使。尤其是在北方,权力集中更加明显,一个人往往在两三个城镇担任节度使一职。安禄山凭借担任范阳、平陆、河东节度使的职务发动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抵御叛军进攻,将军镇制度推广到内地,最重要的州设立节度使,指挥几个州的军务;不太重要的州设立国防大使或团级训练大使来守卫军事阵地。所以在今天的陕西、山西、河南、安徽、山东、江苏、湖北等地,已经出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军事重镇如节度使、国防使,以及团练使。后来扩大到全国。这些都是军事职位,但我们的特使经常被命名为观察和处置特使(因之前的采访而改名),观察和处置特使也被命名为国防特使或整编大使,这些都成为地方军政长官,是州级以上的权力机构。唐朝后期,通过观察大镇和观察小镇形成了所谓的缓冲镇,也称为方镇。并非所有的方镇都是分离主义者。在今天的陕西、四川和江淮以南的房镇地区,他们大多听从朝廷的命令,朝贡和贡品都转移到中央政府,官职的任免脱离了朝廷的命令。然而,在今天的河北地区,一直有“河北三镇”名义上仍是唐朝的地方官员,但实际上彼此分离,不受朝鲜的命令和不失去朝贡;在今天的山东、河南、湖北和山西,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类似河北三镇的缓冲城镇;还有一些短期分裂分子依靠自己的力量不守规矩,甚至反叛中央政府。后世史学家称这种情况为“藩镇割据。”唐朝的割据局面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唐代宗早年到德宗末年(762-805年),是割据政权的发展时期。763年,安史之乱以史朝义自缢,其追随者投降唐朝而结束。但是朝廷无法彻底消灭这些势力,于是以奖励功绩的名义授予其节度使的称号,将前朝安史之乱占据的土地进行了划分。李怀贤被任命为卢龙(又称幽州或范阳,今北京)的特使,统治河北省东北部。李是我们的特使承德(也被称为甄姬或恒基,现在的河北省正定县)和统治河北省中部。田是我们的大使韦伯(今河北省大明北),统治河北省南部和山东省北部。薛浩是魏翔(今河南安阳)的使臣,统辖冀西南、丁山和河南共四镇。后来,被田合并,成为三镇,即河北三镇。这三个城镇的名称虽然服从朝廷,但实际上是独立的。这个军事统帅,要么是父子相互继承,要么是由一个将军任命,朝廷不能过问。与此同时,子清(平陆,今山东宜都)将军相继任命了侯,唐也授予了节度使的头衔,统治了今天的山东地区,先后有三代四人。梁崇义的东道城市山南(今湖北襄樊襄阳)也被分割统治了19年。781年,梁崇义被灭。782年,淮西(今河南汝南)使李希烈据镇反叛,自称建兴王,并与已称王的子清、威博、承德、卢龙四镇联合起来反抗中央政权。唐德宗从邻近的淮西调集士兵进攻李希烈,但所有士兵都被挡住了。783年,靖远(今甘肃泾川北)军调东来援助。十月,军队叛乱,拥立留在长安的前卢龙节度使朱巴为秦皇帝。德宗前往奉天(今陕西省干县)。784年正月,李希称帝,改元武成。二月,朔方(今宁夏灵武)入关,李怀光反叛,德宗入凉州(今陕西汉中)。唐朝的政权处境非常危险。同年6月,朱巴被平定;785年8月,李怀光被平定;786年4月,李希烈被外交部杀害;河北和山东的四个城镇表示重新服从中央当局,并在表面上实现统一。然而,在这些恐惧之后,德宗转向绥靖政策,寻求暂时的稳定。第二阶段(805-820年),从唐宪宗永镇元朝到元朝,是讨伐叛镇的时期。永贞元八月(805年),唐宪宗登基,开始实行减藩政策。806年,剑南西川(今四川成都)使者刘辟寻找并占领了三川。因为朝廷不允许,他派兵攻打子洲(今四川三台),东川被任命为我们的特使。宪宗派高崇文率领厕神军队参战,战争很快就解决了。同年,夏遂对杨惠琳的叛乱被平定。第二年,镇海(又称浙西,今江苏镇江)发生了针对李琨的兵变,宪宗调遣邻县士兵进行征讨,李琨被部将杀死。这些平叛的胜利增强了宪宗及其大臣们的信心。809年,成德杰让王世贞死了,他的儿子成宗为自己离开后,宪宗率领部队与宦官一起讨伐。没有胜利,他不得不暂时妥协,接受成宗继位。812年,韦伯任命李安去世,他的儿子很年轻就继承了王位。在军队中,天兴(后来改名为郑弘)被选为将军。天兴表示,他将服从中央,遵守法律法规,申报户籍,要求法院任命一名官员负责大陆,并派他到北京从建议。淮西李希烈被陈杀死后,长期分裂的河北三镇出现了突破性进展,吴少成再次杀死陈,他仍然独立,吴少阳继承了王位。元和九年(814年),吴少阳去世,其子吴元济接掌大位。在淮溪镇的处置问题上,朝中大臣分为主战和主击两派。西安朱总参战,集结周边军队围攻淮西。子清、成德两镇暗中支持淮西,派人烧河荫转元仓,刺杀宰相武元衡,刺死御史中丞裴度,企图阻止朝廷进攻,但宪宗毫不动摇,坚持以裴度为相平叛。这是藩镇与唐朝中央政权之间的一场决战。这场战争拖了四年,因为平叛队伍中的许多将军迟迟没有观望,无法参战。总理裴度视察杜诗前线。公元817年10月,唐、邓率大军在雪夜攻打周,生擒武元吉,取得了胜利。次年,宪宗再次发兵进攻子清。819年2月,子清杀死了刘武,并使李师道投降唐朝。于是成德王承宗和陆琨相继离镇入朝,朝廷改期,长期的割据局面似乎得以解决。第三阶段,从唐穆宗早年到唐懿宗末年(821-872年),是缓冲区的复兴和延续时期。宪宗叛乱造成的新局面并没有持续多久。由于长期的战争,中央国库的储蓄已经枯竭,宪宗晚年任用大臣的做法遭到了人民的不满。新的统一形势也让大臣们的思维陷入了瘫痪。宪宗驾崩,穆宗即位后,“卖兵”的思想盛行一时。虽然卖兵可以节省财政开支,但被解雇的士卒没有可靠的生计,但他们是混乱的根源。河北省三镇的士兵几十年来一直不认识中央任命的官员,但现在他们看到一些傲慢和自大的人,他们将河北士兵视为叛徒。821年,卢龙爆发兵变。士兵们囚禁了朝廷的新特使张弘景,并杀死了他的所有助手。然后,程德君将杀死田(),我们的特使从的移动城镇到承德。朝廷命令裴度率军东征,并命令特使田布(田的儿子)派兵帮助赢得承德。但士兵们拒绝贡献力量,要求田布讲一个关于这条河的故事(即恢复独立),田布自杀了。于是“河北三镇”再次脱离中央控制,纷纷下岗投奔。新派分离主义者朱克荣、王廷叡和施宪成执行了旧传统。裴度的讨伐大军无功而返。由于庞大的军费开支,朝廷无法支撑长期作战,不得不承认现实。在此之后,唐朝中央再也没有打算恢复河北。在仍受唐朝控制的地区,也有割据政权。例如,徐州(今江苏)将军王之行逐一任命崔群,由于他身先士卒,朝廷授予他“救镇”称号。从(今山西长治)来的使臣擅长监狱和军事大使刘程凯。朝廷无奈,只好宣布刘流放,刘释放了他。后来,刘武的三代后裔占领了鲁泽。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年),李德裕主持平定鲁泽。这场胜利被称为“会昌之乱”,对稳定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地区起到了积极作用。总之,在第三阶段,藩镇得到了复兴和发展,但程度不如第一阶段。在此期间,无论是唐朝控制的地区还是分省的地区,都经常发生以牙还牙的事件。这是藩镇割据的又一表现,也是权力下移的象征。第四阶段,从唐僖宗第二年到唐朝灭亡(75-907年),是各藩镇相互兼并的时期。干符二年(875年),唐末爆发了王献之、黄巢领导的农民战争。唐朝虽然从各个城镇招募士兵进行合围,并任命都统和副都统为指挥官,但实际上指挥并不统一。许多节日和城镇利用这个机会扩大他们的实力。光明元年(880年)十二月,黄巢攻入长安城后,唐朝的中央政权实际上已经崩溃。此时,全国各地逐渐出现了许多割据势力,其中一些原本是我们在唐朝的使臣(如高骈);其他人在组建武装集团后被唐朝授予节度使(如杨行密、常东和钱柳)。这样,分离主义地区的数量空前增加。农民起义军失败后,这些藩镇立即转入相互吞并的战争,这场战争持续了几十年,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天佑四年(907年),名义上的中央朝廷也被藩镇之一的朱温夺走,历史最终演变为五代十国,成为唐朝藩镇割据的延续。直到北宋统一后,这种局面才结束。

藩镇割据是什么时候的事

参考答案

我还不知道:割据政权的具体情况如何?有什么坏处?这通常是指唐朝中后期一些藩镇将领挟洋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等方面不受中央政府完全控制的情况。下面趣味历史系列将详细介绍相关内容。

唐代藩镇割据主要表现在河北,而河北的割据则集中在三镇。

从安史之乱到黄巢之乱,唐朝后半期的大部分时间里,绝大多数藩镇都没有分封,只有少数(如河朔镇)分封。即使藩镇割据,唐朝的政策法令得到一定程度的执行,“需要借用朝廷官员的命令来保护军事局势”,藩镇割据的局面也得以解除。唐朝末年,黄巢之乱爆发,导致唐朝覆灭。


在唐朝,藩镇的军事使节以唐朝省级官员的资格自行行事。他们的财政基础依赖于国家的税收,他们的军事力量依赖于法律上属于国家的军队——即所谓的“官方健康”。那些藩镇割据的地区试图远离中央集权,但他们无法完全否定中央的统治。唐朝割据政权的社会基础是破产的农民和失业的人参军当职业雇佣兵。

晚唐时期,东南藩镇在财政上支持朝廷,边疆藩镇对外用兵,中原藩镇则具有制河、屏蔽关中、沟通江淮的作用。就河朔与中原的相持、中原与边疆的平衡以及边疆、东南与中原在兵力和财力上的相互依赖而言,它们形成了一个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结构,从而维持了唐朝100多年的相对稳定的统治。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