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么过春节?细看古代民居,老祖宗们这一天“玩”得真开心
集福字、过年的氛围越来越浓,家家户户都分享着团聚的喜悦,看春晚、处处都透着新时代的味道。微信拜年,每到这一天,贴春联、春节马上要到啦。抢红包、
辣么,在没有电视没有手机的古代,古人是怎么过春节呢?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从先秦逛到满清,去看看咱们老祖宗们的春节!~
先秦
腊祭
朋酒斯享,日杀羔羊,跻彼公堂,兕称彼觥,万寿无疆。
——《诗经·七月》
春节的雏形源于周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腊祭”, 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用猎获的物品和生产的果实酬神,感谢诸神一年来的赐予,并祈求来年的丰收和保佑。同时还有动人心魄的驱邪禳灾仪式和共享丰收果实的欢庆场面。
汉
挂桃符
度朔作梗,守以郁垒,神荼副焉,对操索苇。
——汉·张衡《东京赋》
汉代人每到除夕,便削桃木神荼、郁垒二人形象立于门上“以御凶”。同时在门上悬挂苇索,供神荼、郁垒两个门神作缚鬼喂虎之用,称之为“悬苇”。
由于刻木为人形太麻烦,干脆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两人的名字,把这块桃木板挂在门上,称之为“仙木”或“桃符”,相当于我们现在贴的春联。
晋
馈春盘
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
——《本草纲目》
两晋之时有在立春有吃五辛盘的风俗,五辛盘又称春盘,就是在立春日,用蔬菜、果饼、糖果等汇集在一个大陶盘里,亲友间相互馈赠、共同享用,取生机蓬勃、迎春纳福之意。”
唐
发拜年贴
唐朝时期,年才有了节日的味道。我们拜年除登门拜年,还发明一种“拜年帖”,有点儿像现代的“贺年片”。“拜年帖”由古代名片演变而成。
唐太宗李世民过年时,用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
宋
赐银幡
今岁初辛日正三,明朝风气渐东南。还家强作银幡会,雪底蒿芹欲满篮”。
——宋·苏辙《除夜元日省宿致斋》
宋真宗起,将正月初三定为天庆节,诸官员可以休假五日,同时宫廷会赏赐宰臣金银制的幡挂于幞头上,以求平安。
元
结羊肠
北方士女正月十六日用旧历纸九道为绳,乱结以首尾,联属者为兆,谓之结羊肠。
——《霏雪录》
元代的妇女,在元日之时会以纸裁剪为九条纸绳,信手打结以卜休咎,称“结羊肠”。又以十二个面盏贮油放入锅中蒸熟,以面盏积水之多寡来预卜该月的晴雨。
明
鞭春牛
掀天爆声彻夜闹,沸地歌喉板敲檀。春牛高拥巡陌上,瑞麟婆娑影盘桓。
——明·周希曜《宝安春色篇》
明朝时候,立春日,村里推选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开始。然后众村民将泥牛打烂,分土而回,洒在各自的农田。
鞭春牛意在策励农耕, 开始只是一种迎春仪式,到后来慢慢演化为一种盛大的歌舞活动。
清
踩高跷
丰年高跷扮秧歌,水浒英雄摹演多。文武两班分丑俊,挥扇敲鼓打手锣。
——清代杂曲
清代年节,各庙会集市皆有高跷,也就是俗称秧歌。
较早组成的内容,系表现《水浒》男女英雄人物;分丑、俊两班;以执器来分,则左棒武松,右棒张清,渔翁阮小二,樵夫石秀,丑鼓时迁,俊鼓杨雄,丑锣顾大嫂,俊锣孙二娘,丑扇王英,俊扇扈三娘。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