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被俘的皇帝,却把俘虏他的人变成了粉丝
中国历史上有一位奇葩皇帝,他年幼时顺利登基继位,但是由于命运的突然逆转,被一把拽下了皇位,后来又靠自己超强的圈粉能力逆风翻盘复辟成功。公元 1449 年七月,几十万明军正急忙地赶路,他们要尽快赶到河北省的怀来城,因为在他们身后就是蒙古瓦剌的追兵,只要进入怀来城,进了居庸关就安全了。明军的最高统帅是当朝皇帝明英宗、 22 岁的朱祁镇,他是明朝的第六位皇帝。
他9 岁登基,年少聪慧,性格温和。
父亲明宣宗朱瞻基去世之后,他在祖母和母亲的千般呵护下长大。
明朝老朱家的后代有个特点,叫做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
明朝的皇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缺少历练,又端着皇室的尊严被哄着、捧着。
所以年轻的皇帝们,他们想象中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之间常常有巨大的反差。
当他们面对真实政治的时候,就经常体现出两极化的反应,一种是觉得真实的世界不好玩儿,有遇挫感,从而逃避现实,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了,比如 cosplay 皇上明武宗,木匠皇上明熹宗就是这种类型。
另外一种反应是把自己当成了世界的指南针,做出脱离现实的举动。
比如勤政的亡国之君崇祯和今天故事的主角被俘的皇帝明英宗,他的前半生就是这样。
明英宗成长过程中还有致命的一点就是他老爹在去世之前,居然把朱祁镇托付给了一个叫王振的太监教养。
从此朱祁镇对王公公言听计从,简直把他当成了半个爹。
这位王公公也趁机兴风作浪,开启了明朝太监专权的恶劣先例。
从外部环境来讲,在大明建立之初,蒙古人被朱元璋赶到了长城以北,军神朱棣夺得地位之后,也是接连对蒙古用兵,把蒙古的地盘打得四分五裂,所谓五伐蒙古,七下西洋,就是明成祖朱棣颇引以为傲的功绩。
到朱祁镇继位的时候,北亚这一部分的蒙古帝国早已经放弃了大元的国号,分裂成了西边的瓦剌,中部的鞑靼和东部的兀良哈布。
之后,大明也确实过上了一段北线无大战事的幸福日子。
但是风水轮流转, 30 年后,北方的草原沙漠中冒出了一个强悍的蒙古人,叫也先,他出生于西部蒙古的瓦剌,他一心想要比肩先祖成吉思汗,恢复蒙古人的荣光,也先花了 6 年时间统一了蒙古,入侵大明帝国也放在了他的日程表上。
公元 1449 年,也先瞅准了机会,分兵四路进攻大明,自己亲率几万大军进攻山西大同府,瓦剌军来势凶猛,迅速向南推进,已经多年岁月静好的明军哪是对手,节节败退,急忙向京师求救。
当时满朝文武的主流意见是,瓦剌疾风暴雨式的进攻是长久不了的,重点还是要守护京师的安全。
等瓦剌进攻势头衰竭,撤出长城以后,再加强长城防线就好了。
乖宝宝朱祁镇也是点头称是。
谁知道5 天之后,平地一声惊雷,朱祁镇在王振的怂恿下,居然宣布要御驾亲征,让蒙古人见识一下我大明的威武。
文武百官真的是欲哭无泪。
谁都知道,让这么一个傻白甜小子作为最高统帅御驾亲征,那肯定是不会有好事的。
但此时年轻皇帝的热血已经被煽动起来了,一心只想着重现曾祖父朱棣五伐蒙古的荣光,觉得蒙古人自己送上门来,正是自己刷经验包升级的大好机会。
他那个时候哪能理解朱棣是跟着太祖皇帝一路刀山血海拼出来的,坐镇北疆的时候虽然年轻,但是已经经验值满满。
况且朱棣当年所面对的是一个衰退的大元,而此时来势汹汹的也先,是刚刚崛起的新锐,内外条件都不同了。
但是对真实世界懵懂无知的小皇上,哪里听得进文武百官的劝阻,自信满满的他以为自己是世界的指南针,其实他才是那个送上门去被人刷爆的经验包。
圣意已决,那满朝文武也只好听命,给朱祁镇拼凑出了20 万大军,对号称 50 万出征。
大军开拔之后,最让人担心的事情发生了。
朱祁镇和王公公把战争当成了真人游戏。
特别是完全不懂军事的王振,插手前线的军事指挥,导致明军连战连败。
而瓦剌的表现却很有策略,他利用朱祁镇和王振想要找回面子的心理,采取先假装失败,再诱敌步入险境的策略,让朱祁镇和王振觉得自己更加英明了。
又过不久,接到前方战报,一个侥幸逃脱的太监连滚带爬的跑过来报告,说明军在大同附近被也先全歼。
太监盯着王振的眼睛,绘声绘色地描绘了蒙古军的可怕,以及战争的惨烈场面。
那王振的大脑里就绘制出了三头六臂的蒙古人形象。
他也被吓哆嗦了,朱祁镇被吓坏的王公公给吓坏了,既然自己的主心骨都没有底气了,那这仗也就别打了,赶紧撤吧。
在回程的途中,王振又动了一个心眼,他想让皇帝从他的家乡蔚县经过,就没有走大臣建议的安全路线。
刚走了40 里,王振又怕大军践踏了他家的庄稼,又匆忙改道。
就这么几回折腾,耽误了时间,瓦剌大军很快就追上了明军,但是一直不疾不徐地跟随着。
就在明军快要到达怀来城的时候,朱祁镇却突然宣布就地安营扎寨。
因为王振说要等待后面的 1000 多辆辎重车辆赶上来一起进城。
其实这 1000 余辆车里装的也并不是军队的辎重,而是王振四处搜刮来的财宝。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