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上)>>~受到良好家庭教育

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犹太民族非常重视知识,从孩子一岁半开始就对他们进行记忆训练。同时,在孩子刚会说话时就开始教他们读《旧约》,也就是犹太人的《圣经》,孩子到了5岁时就要记住全部《旧约》。这是犹太民族在教育孩子方面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地方,说明早期教育更有助于儿童记忆力的巩固。

弗洛伊德则全盘接受了这种教育。

在10岁以前,弗洛伊德是在家里接受教育的。

自从弗洛伊德离开母亲以后,负责对他进行教育的一直是他父亲。

他父亲的文化水平很低;他的知识,一部分来自犹太教法典,一部分来自自己的生活经验。

这就决定了他知识的有限性和狭隘性。

但弗洛伊德很有天赋,他对父亲教给他的每一种知识都能加以理解,他有很强的分析能力。

在这种家庭教育中,弗洛伊德与父亲的关系比以往更深了。

如果说,在此之前他们之间只有父子之情,那么,此后他们又增加了师生之情。

父母为了给喜爱学习的弗洛伊德创造条件,特意给他安排了一个小房间。

这所小房间里的那个小阁室是比较狭长的,有一扇窗户开向大街,弗洛伊德就在这里住。

小阁室里堆满了弗洛伊德买来和借来的书籍。

里面还有一张床、书架、书桌和几把椅子。

弗洛伊德除了在这里看书和思考问题外,还经常与自己的同学讨论问题。

弗洛伊德看书达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经常是自己在小阁室里看书。

当时,这间房子里还没有装上电灯。

全家各个房间,一到晚上都点上蜡烛,唯独弗洛伊德的这个小阁室里装上了一盏油灯。

这个油灯是弗洛伊德的父母为他创造一个好的学习条件的明证,也体现了父母对他的期望和关怀。

弗洛伊德经常点着这盏灯看书到深夜。

父母对弗洛伊德学习的特殊照顾,却给他妹妹带来了不愉快。

那是在他妹妹8岁的时候,弗洛伊德热爱音乐的妈妈给女儿安娜买来一架钢琴,并让她学弹钢琴。

这架钢琴虽然放在离小阁室较远的地方,但琴声仍然干扰了弗洛伊德的学习。

这让弗洛伊德无法忍受,他对母亲提出抗议说:“妈妈,如果你明天再不把安娜的钢琴搬走的话,那么我就离家出走!”父母为了照顾弗洛伊德,到了第二天,果然将钢琴从家里搬走了。

这样,弗洛伊德的妹妹就失去了学弹钢琴的机会。

弗洛伊德在成长的过程中,始终受到反犹太主义的威胁。

这种环境使弗洛伊德很疑惑,排犹分子野蛮的行径和他平时所接受的、充满道德仁爱的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看到了现实生活和道德理想的差距,慢慢地形成了坚强的反抗性格。

他看不惯这种歧视,内心里燃烧着愤怒的火焰。

有一次,弗洛伊德回忆了他少年时代对于排犹分子的仇恨。

他在《自传》里这样写道:大约是在我10岁或12岁的时候,我父亲开始带我去散步,并在闲谈中对我表示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在这样的场合,他对我讲了一件事情,借此表明现在的社会比他曾经经历过的那个时代好多了。

他说:“当我年轻的时候,有一个星期六,我在你的出生地的大街上散步。

我穿得很讲究,头上还戴一顶新的皮帽。

一位基督徒走到我跟前,并打了我一顿,把我的帽子打在地上。

他喊道:‘犹太鬼!滚出人行道!’”我听完后,问道:“你当时怎么办?”他静静地回答说:“我走到马路上,并捡起我的帽子。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我没想到这位高大而健壮的、牵着小孩子的男人竟做出这样毫无骨气的行为。

我把这种状况同很合我的口味的另一件事加以对照——那就是汉尼拔的父亲在祭坛前让他的儿子发誓要对罗马人复仇的动人场面。

自那以后,汉尼拔……在我的幻想中占据了一个应有的位置。

由此可见,在弗洛伊德幼小的心灵中,早已有了发愤图强的决心。

弗洛伊德一方面继承了父亲的善良和乐观性格;另一方面又滋长着他父亲所没有的斗争精神。

这种斗争精神和善良德行相结合,使弗洛伊德具备了比较完备的人格,足以应对在艰辛而复杂的岁月里所遭遇的一切挑战。

从学会读书的时候起,弗洛伊德就对学习历史和文学很感兴趣。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