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历代书画人物录>>~C

C蔡炳钦(1901—1949),号卧云。揭阳砲台镇石牌村(今属揭阳市揭东区)人。幼随父学泥塑,后以泥塑出名。

亦能国画,喜学郑板桥墨竹。

抗日战争期间有国画作品参加孙裴谷、范昌乾倡举之“潮汕抗日救国画展”。

展出后,有爱国华侨以法币三千元投购携往泰国再次展览,售画款悉数捐赠作抗日之用。

(《揭阳美术家人名辞典》)蔡楚生(1906—1968),潮阳铜盂人。

1934年编导的《渔光曲》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1938年在香港编导了《血溅宝山城》等影片。

1947年与郑君里合作编导《一江春水向东流》,被誉为战后电影的里程碑。

1963年与陈残云、王为一合作编导了《南海潮(上集)》。

历任文化部电影局艺术委员会主任、电影局副局长、中国影协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

他一生自编、自导和与人合作编导的影片共26部,创作的电影剧本共12个,发表的电影理论、评论文章和回忆录合计有10多万字。

蔡楚生喜欢书法,他故居大门的牌匾及里屋的门楣,留有其手书“平等”“博爱”“自由”“进步”等,这些作品挺拔俊逸、清新脱俗。

(《潮汕百科全书》《潮阳历代题刻》)蔡楚畹(清末民初),海阳(今潮州市潮安区)人,住潮州市甲第巷。

擅画花卉,有《富贵图》辑入《瀛壶居士六十征画》,画面为牡丹配两枝盛开着的桂花。

牡丹及桂花都繁茂,确切表达题意:“花如海,富贵又长春。

”该画作笔墨纯熟,物象表达恰切,牡丹之肥大繁密,桂花之瘦硬稀疏,描出了不同的植物形象。

题款为:“竹铭宗伯大人花甲志庆,宗侄蔡楚畹绘祝。

”(《潮州历代美术家辞典》)蔡创荐(1898—1962),字乙斋。

及长,曾先后在汕头、安南(今越南)、港澳等地商界任职。

1933年回乡,被乡人推为村中熹东学校义务校长。

擅书法,尤精小楷,笔致劲健秀逸,结体妍媚舒展,用墨停匀,布白规整,通篇气象圆融。

(《澄海历代书法概览》)蔡达三(1888—1955),名贻裁。

早年在汕头同文学校及商业学校就读。

1906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药理学,期间结识柳亚子并由其介绍加入同盟会。

1916年回国后,立志创办新兴的民族工业,1917年在家乡办化工厂,生产小苏打等成药。

抗日战争胜利后居汕头,以文为生,原先“汕头金库”“中国人民银行汕头支行”“新加坡潮州同乡会馆”的大匾额均为他的手笔。

蔡达三业余以书法为乐,孜孜不辍。

其书各体皆精,以楷书为擅,用笔挺劲凝练,结体严谨,古朴苍润,神韵生动。

蔡达三为人和善,对待书法却一丝不苟。

揭阳河婆的西山公祠门上“西山公祠”四字是蔡达三的书法代表作,这四字前三字笔画简寡,后一字笔画较繁,四字横排在匾额上,在章法分布上确实不易。

(《揭西文史》第2辑)蔡非(1903—1979),字非子,号是斋。

1923年入上海东方美术学校学国画、音乐,后转入上海艺术大学,初学油画,继攻国画,旁及音乐,兼治金石。

毕业后回汕,先后在潮阳、汕头多所中学任职,从事美术教育工作40多年。

于山水、人物无不精妙,能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合写生技法,风格秀逸,恬静优美,充满淳朴的乡土气息。

出版有《蔡非书画选集》。

蔡非所画的《水仙图》,描绘沿着斜坡从下往上生长的水仙,一丛丛成斜势,花正盛开。

水仙花叶均用勾线填色法画出,色彩淡雅翠绿。

花的后面画石头两块,一浓一淡,花石集中在中下部,淡墨点皴把山石画得玲珑剔透,轻微的汁绿在山石凹处烘染,使墨光映发,显得神采奕奕。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