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 谢灵运 鲍照诗文选评>>~二、躬耕田垄
躬耕田垄大约在三十七八岁时,经过长期矛盾的抉择,陶渊明终于作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那就是从此永远告别仕途,完全走上归耕田园的道路。在后来的二十多年中,尽管有人多次劝他出去做官,艰辛的农耕生活有时甚至让他饱受饥寒交迫之苦,但他始终初心不变,没有向生活和命运低头,直至生命的终结。在隐居家乡柴桑的初期,正值壮年的诗人虽然经历过像失火迁居一类生活变故,体验着一年四季天气和庄稼给农人带来的喜怒哀乐,可总体状况还基本能维持温饱,既有日出月入的辛劳,也有读书抚琴的闲逸。
在这段相对平稳的岁月里,他一方面在与身边景物诸如望中的南山、东篱的秋菊、庭园内的青松和晚风中的飞鸟等进行无言的交流中,时时获取对自然之道的领悟;另一方面也在与家人的团聚、邻人的交往中,处处感受到可与伪诈世风相对抗的真诚淳朴。
正是这种来自自然和人生的双重作用,使诗人不仅坚定了自己的生活信念,同时也孕育并形成了自己委运自然的人生观,催化了一大批以此为思想内核的描写田园风光、四季劳作和人际交往的诗文佳作,并由此完成了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隐逸诗人独特人格的冶炼和锻铸。
可以说辞官归田的头十几年是诗人创作最为丰厚、特色最为鲜明的时期。
在他先后创作的一系列诗文名篇如《归田园居五首》、《移居二首》、《读山海经十三首》、《闲情赋》、《饮酒二十首》等作中,人们既能欣赏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郁郁荒山里,猿声闲且哀。
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的山乡景色,又能感受“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的农家情趣。
当然,其间又不乏“晨兴理荒秽,待月荷锄归”、“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
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的生活艰辛。
至于诸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欣喜,对理想中美人连发十愿的执着追求,赞叹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戚、荆轲刺秦王等壮举,以及“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的疏狂,无不畅开胸怀,坦陈曲衷,让人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敢恨敢爱的鲜活人生。
因此,读这一时期陶渊明的诗文,是深入了解其人的关键。
归园田居五首(选三)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亩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 适:适应、投合。
- 尘网:指官场仕途。
语出东方朔《与友人书》。
- 三十年:“三”当为“已”字之误,指渊明初为江州祭酒(396)至辞彭泽令归田(405)之时。
- 羁鸟:笼中之鸟。
- 守拙:与取巧相对,言保持淳朴的本性。
- 暧暧:昏暗貌。
- 依依:隐约可辨貌。
- 狗吠二句:语本汉乐府《古鸡鸣行》。
- 樊笼:关鸟兽的笼子,喻指仕宦。
尤其是这第一首,前八句几乎全是辞中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和“觉今是而昨非”的翻版。
其中把出仕称作“适俗韵”和“误落尘网”,悔悟之意非常明显;而性爱丘山、鸟恋旧林、鱼思故渊的比喻,又将自己的秉性气质表示得十分清楚。
尤其是“守拙归园田”五字,明确揭出组诗所要抒写的内容,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与《归去来兮辞》对归隐的激情渲泄不同,组诗偏重于对归隐后现实生活情形的客观描写,这在第一首诗的后十二句中,即有明确的反映。
其中“方宅”四句写居住环境:宅旁有田,屋后榆柳成荫,堂前桃李罗列;“暧暧”四句写四周景色,前两句为眼见,后两句系耳闻,不仅形象,而且典型,深为后人赏叹;末四句则由外界的洁净无尘、安闲自适,进而为内心的恬静淡泊,这又是由内外交感所产生的最高境界。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