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里有什么景点?
精选答案
龙门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另外三个洞窟分别是山西云冈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和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作为佛教艺术的宝库,龙门石窟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龙门地区的石窟和神龛展示了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年至907年)中国最大和最好的造型艺术。这些详细描述佛教中宗教主题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2006年1月被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全国文明景区”。2007年4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2009年,龙门石窟作为中国现存石窟数量最多的石窟被列入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创造了中国现存石窟数量之最。\x0d\龙门石窟最早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前后。后来经过东西魏、北齐和隋唐两朝,400多年来不断大规模修建。它密集分布在沂水东西两山的悬崖峭壁上,南北长1公里。现存洞窟2345个,碑刻2680余处,佛塔70余座,造像10万余尊。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只有2厘米。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极高的艺术造诣。\x0d\千玺寺\x0d\千玺寺是龙门西山北端的第一个大溶洞。它高九米多,宽九米多,深近七米。它建于大约1300年前的唐朝初期。洞顶的藻井是一朵浅雕莲花。主佛阿弥陀佛坐在须弥座上,面部丰满,胸部隆起,衣服斜挂在座位前。他身体的各个部分都很匀称,充满智慧,整个姿势给人一种沉默和善良的感觉。主佛的左边是大弟子叶佳,右边是小弟子阿难。两个弟子旁边是观世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特别是南墙的总趋势是菩萨,它的形状丰满而温和,举止安静,并在故宫博物院展出了1: 1的复制品。阿弥陀佛与两侧二菩萨合称西方三圣,即掌管西方极乐世界的三圣,是净土宗信仰的对象。\x0d\宾阳中洞\x0d\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洞窟。“宾阳”的意思是迎接太阳的诞生。宾阳的第三个洞穴开凿于北魏时期,是北魏的宣武帝为他的父亲孝文帝建造的。它始于公元500年,持续了24年,雇用了802,366人。后来,由于宫廷政变和主人刘藤的去世,三个计划中的洞穴(宾阳中洞、南洞和北洞)中只有一个完成,南洞和北洞的主要雕像在唐初完成。宾阳中洞为马蹄形平面,顶部为穹顶,中心雕刻有重瓣莲花盖。莲花被八个妓女和两个顾客包围着。他们的衣服飘飘欲仙,在风中绕着莲花宝盖翱翔,姿态优美动人。洞内有三世佛的主题,即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佛。主佛是释迦牟尼。他是佛教的创始人,原名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国王苏凡的儿子。他与中国的孔子生活在同一时代,比孔子大12岁。他29岁出家,六年后成佛,创立了佛教。因为北魏提倡以瘦为美,所以主尊释迦牟尼脸颊瘦削,脖子修长,身材修长。服饰线条密集,雕刻手法为北魏的直刀法。由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洞内主佛的服装由云冈石窟佛像的右肩袈裟改为大袖袍。释迦牟尼的所有两个弟子和菩萨。两位菩萨温和真诚,面带微笑。左右墙上还有雕像,都是一尊佛和两尊菩萨,穿着长袍和长袍,站在莲花座上。在洞窟前壁的南北两侧,从上到下有四层精美的浮雕。第一层是以京故事为主题的浮雕,称为“维摩变化”。第二层是两个关于佛的故事。第三层是著名的慈禧太后地图。第四层是“十神之王”的浮雕形象。特别是反映宫廷佛教活动和描绘佛教徒虔诚、严肃、平和心态的三层帝王礼佛图,造型准确、制作精美,代表了当时生活风俗画的高度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不幸的是,它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国外被盗。现陈列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美国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x0d\宾阳南洞\x0d\宾阳南洞开凿于北魏时期,但洞内几尊主要佛像完成于唐初。洞内主尊阿弥陀佛,面部饱满,肩宽体胖,体现了唐代以胖为美的风格。宾阳南洞是唐太宗的第四子王在废弃北魏的基础上开凿的。它是为他的母亲长孙的功绩而建造的,属于过渡时期。悬崖上有七尊雕像,其中三尊坐在佛像上,四尊站在佛像上。这种造像组合在中国石窟寺中极为罕见。中间的主佛是弥勒佛,坐在方形基座上,头顶受损。只刻轮廓不抛光。根据佛经,弥勒佛是“未来的佛”,是作为现任佛释迦牟尼的继承者出现的。武则天利用弥勒信仰为自己登基制造舆论,登基后自称“慈氏”(即弥勒),促进了弥勒信仰的普及。摩崖三佛龛的发掘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出现的。随着武周政权的覆灭,崖上的三座佛龛也停止了工作。虽然这组雕像是半成品,但它为我们了解石窟雕像的挖掘程序提供了宝贵的材料。\x0d\万佛洞\x0d\万佛洞因洞内南北两侧整齐雕刻有15000尊小佛像而得名。洞窟为前后室结构,前室为两狮两狮,后室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是龙门石窟中保存最完整的洞窟。洞顶有一朵美丽的莲花,四周有题词:“唐代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落成,大监姚申彪在内道场转运禅师,一万五千尊造像如龛”。它表明该洞穴是在宫中二等女官员姚申彪和内道场智云禅师的主持下挖掘的,并于公元680年(唐高宗永隆元年)完工。洞内的主佛是阿弥陀佛,坐在双莲花座上。他的面部丰满圆润,肩膀宽厚,简单流畅的服装图案采用了唐代圆刀的雕刻手法。主佛的“无畏印”是指天地之间无所畏惧,唯我独尊。主佛坐在莲花宝座上,腰部雕刻了四个金刚力士。向上拼搏的磅礴姿态与主佛的从容形成鲜明对比,也衬托出主佛的宁静。主佛后面还有五十二朵莲花,每朵莲花上各坐一位菩萨。她们或坐或侧身而坐,或手持莲花,或窃窃私语,表情各异,像是不同女孩的群像。五十二代表菩萨从修行开始到成佛结束的等级,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十处、等觉、妙觉。在洞穴中,有15000尊小佛像整齐地雕刻在南北壁上,每个佛像只有四厘米高。南北墙的基座上雕刻着六名艺伎乐师,舞伎在悠扬的音乐中翩翩起舞,身姿轻盈优美。整个洞窟金碧辉煌,向人们展示了西方极乐世界的理想之地,烘托出热烈欢快的成佛氛围。洞窟南侧还有一尊菩萨造像,是龙门石窟唐代众多菩萨造像中的精美典范。菩萨高85厘米,头部向右倾斜,身体呈“S”形曲线。整个姿势非常优雅端庄。中国著名戏剧大师梅兰芳早年游龙门时,被她美丽的形象所吸引并大加赞赏。经过艺术加工后,她成功地将其应用到他的表演中。\x0d\莲花洞\x0d\莲花洞因洞顶雕有高浮雕大莲花而得名,开凿于北魏时期。莲花是佛教象征的著名事物,意思是从淤泥中冒出来而不被污染。因此,佛教石窟最多用莲花装饰,但像莲花洞顶部这样大而精美的高浮雕莲花在龙门石窟中并不多见。绕莲飞身轻,腰细裙长。洞主壁上建有一尊佛像、两个弟子和两尊菩萨。主尊为释迦牟尼像,身披僧袍,褶纹简洁明快。这是释迦牟尼的游说形象,也就是释迦牟尼外出讲经时的形象。第二个弟子是浅浮雕,左边的弟子叶佳深目高鼻,胸部有些笨拙。他拿着一把张西,看起来像一个西域苦行僧。不幸的是,他的头颅早年被盗,现藏于法国吉美博物馆。龙门石窟中最小的佛像只有2厘米高。这些未满寸的小千佛像位于莲花洞南壁之上,生动、细致、逼真。\x0d\奉先寺\x0d\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最精美的摩崖石刻群,因属当时皇家寺院奉先寺,故俗称“奉先寺”。这个洞穴建于唐高宗早期。女皇武则天三年(公元672年)赞助了2万元的粉末,并于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完成,每个长度超过30米。洞内的佛像清晰地反映了唐代佛像的艺术特征,面部丰满,耳朵下垂,形状完美,和平,温暖和善良,极其感人。主佛莲花北侧的碑文名为“大卢舍那造像龛”。这里有九尊雕像,中间的主佛是卢舍那佛,是释迦牟尼的佛像。据佛经记载,鲁什纳的意思是普照天下。佛像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佛像的面部丰满圆润,头顶有波浪状的发际线,眉毛弯曲如月牙,一双美丽的眼睛连着,微微盯着底部。挺直的鼻子,小巧的嘴巴和平和的微笑。耳朵长且略下垂,下巴圆且略向前突出。圆润和谐,祥和舒适,身着齐肩袈裟,服装图案简单朴实,同心圆的服装图案,头部异常明亮圣洁。整个佛像像一个睿智善良的中年妇女,让人又敬又怕。有人评价说,在塑造这尊佛像时,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放的心态和优雅的外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老弟子叶佳、温顺聪慧的小弟子阿难、矜持优雅的菩萨、威武勇猛的国王、咄咄逼人的卢克索,与主尊卢舍那一起构成了一组极具模态质感的艺术群像。奉先寺九足塑像后面有许多长方形的小龛。正是在宋金时期,人们为了保护佛龛而建造了木檐式建筑。这些建筑影响了佛像的通风并加速了其风化,因此后来被拆除。奉先寺大型艺术群雕以其宏伟的规模和精美的雕刻屹立在中国石雕艺术的巅峰,成为中国石雕艺术的典范和唐代这一伟大时代的象征。\x0d\古阳洞\x0d\古阳洞位于龙门山南段,开凿于公元493年。是龙门石窟造像中年代最早、佛教内容最丰富、书法艺术最高的洞窟。它规模宏大,气势恢宏。洞的北壁刻有楷书“谷阳洞”字样。清末光绪年间,道士们将释迦牟尼的主像改为宝座上的老先生形象,并谎称老子曾在此炼丹,故古阳洞又被称为老君洞。古阳洞是由一个天然石灰岩洞构成的。洞顶没有莲藻井,地面呈马蹄形释迦牟尼主尊,披着下垂的双领袈裟,面容清瘦,眼中带着微笑,安详地坐在方形平台上。主佛左侧是手持手提花瓶的观音菩萨,右侧是手持摩尼宝珠的菩萨。他们表情平静,举止从容。古阳洞大小佛龛有数百个,雕刻装饰非常华丽,特别是佛龛的形状、佛龛门楣和佛龛的设计,丰富多彩,变化多端。有的是像莲花瓣一样的尖拱,有的是房屋状建筑,有的是窗帘和流苏,还有的佛龛上雕刻着佛教故事,如:在古阳洞南壁的释迦牟尼宝龛上,有树木诞生,莲花逐级而生,九龙盛满了水。古阳洞是北魏皇室贵族许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这些达官贵人不惜斥巨资开凿洞窟和佛龛,以广修功德和祈福消灾,并留下了一件书法珍品——龙门二十品。古阳洞有19件产品,另一件产品在慈巷窑。《龙门二十品》是指选自北魏时期的20尊造像的不同铭文,记载了佛教佛龛的雕刻时间、人物和用途。20件产品的特点是:字体端正大方,气势雄浑朴实,结构和用笔介于韩立和唐凯之间。清代学者康有为大力提倡在全社会的书写中使用魏碑。如今,这20幅龙门依然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每年都吸引着无数海外友人远渡重洋,为的就是亲眼见证这一罕见的书法作品。\x0d\方子洞\x0d\看完谷阳洞,我们来到方子洞,因洞门上刻有许多唐代方子而得名。它雕刻于北魏晚期,历经东魏和北齐,唐初仍有雕刻。洞中有五尊佛像,身体僵硬而弯曲,脖子短而粗,身体强壮。佛冠两侧的带子很长,一直垂到手臂的上部。这些都是北齐时期造像的特点。洞门两侧刻有150多种药方,其中大部分是植物、动物和矿物。处方涉及内科、外科、儿科、五官科等。涉及的药材在民间都能找到,极大地方便了百姓。这些方子不仅能治疗常见病,还能治疗疑难杂症,如:治噎方子能治疗食道癌。其中95个药方被10世纪的一位日本学者收录,可见其价值和影响。《方耀穴方》是中国最早的石刻药方,在中国医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x0d\擂鼓台中洞\x0d\参观完西山石窟后,我们穿过水漫桥来到东山石窟。在东山脚下的道路开通之前,巨石上方有一个平台。相传奉先寺建成时,武则天亲自率领百名官员亲临龙门主持这一盛大的开幕式,一支庞大的乐队在这个平台上击鼓助兴,因此后人将其称为击鼓台。与鼓台相邻的三个孔称为鼓台三孔。这是擂鼓台的中洞,也被称为大湾坞佛洞。这是一个武周时期的禅洞,中国的禅宗是一个专门从事冥想的教派。“冥想”的意思是安定下来,停止担忧。洞顶呈圆顶状,有装饰华丽的莲藻井。造像为一佛二菩萨,主佛为弥勒佛双膝下垂坐像。墙基上有25尊高浮雕罗汉像,从南墙西到北墙西。罗汉群像形成一条半圆形装饰带,所有罗汉群像均刻有一段摘自《酬化蓄业传》的文字,介绍这位罗汉的生平经历和特点。出版的经书大多夹杂着武周新语,是武周时期禅宗经营的洞窟。\x0d\击鼓太北洞\x0d\击鼓太北洞是龙门石窟中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密宗造像石窟。密宗属于中国佛教的一个流派,起源于印度,在7世纪后形成。密宗是佛教的最后一个流派。密宗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传播,甚至传到日本和朝鲜,以及密宗领袖及其宗教活动。古雷的台北洞穴是一个圆顶马蹄形平面,高4米,宽4.9米。洞顶是一口莲藻井,四周是四具飞行的尸体。由于风化和剥蚀作用,尚不清楚。据说北洞的主尊、中洞的三尊佛像和南洞的一尊佛像都是民国时期从外地迁入的。在洞内的三尊坐佛中,东墙的主佛是毗卢天那佛,意思是太阳,即它也被称为“大太阳佛”。它头上戴着珠宝王冠,手臂上有臂章的菩萨形象,高2.45米,坐落在0.9米高的须弥座平台上。北洞前壁南侧有一尊八臂观音像,高1.83米,赤脚坐在圆形平台上,前壁北侧还有一尊四臂十一面观音像,高1.9米,赤脚站在圆形平台上。\x0d\堪景寺\x0d\堪景寺开凿于武则天时期,为双室结构。前室崖壁上有几十个小龛。主墓室深1170厘米,宽1116厘米,高825厘米,平顶,方形平面,四壁垂直。在三面墙的下部刻有传法罗汉的29位祖先(前墙11位,两面墙2位)。这种只雕罗汉不雕佛像的石窟,似乎是一座规模宏大的禅堂,可能是禅宗开凿的。堪景寺是龙门东山最大的洞窟,29尊佛教罗汉保存完好。\x0d\香山寺\x0d\龙门石窟\x0d\香山寺位于十三朝古都洛阳以南13公里的香山西坳。它与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西山石窟一水之隔,隔河相望,与龙门石窟东山石窟和白源相连,并肩而立。
云冈石窟有哪些景点?
云冈石窟景点介绍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以西16公里的五洲山脚下,五洲河北岸。石窟沿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有45个主要洞穴,1100多个壁龛和51000多个雕像。它是中国最大的洞穴群之一,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云冈石窟景点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云冈石窟景点介绍
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中期。北魏经历了“太武灭佛”和“复辟法”。云冈石窟在文成帝和平时期(460-465)开始大规模建造,并于孝明皇帝郑光五年(524)完工,历时60多年。起初,它是由著名僧人昙曜主持的。"在都城赛武郡,修建了五个洞穴,凿山石壁."。现在第16至20号洞穴被称为“谭瑶第5号洞穴”。现存洞窟多为泰和十八年(494)迁罗前所凿。据《水经注》记载,当时“石凿成山,因岩构,真巨而有力,为世人所望。山堂与水殿相对,林元锦镜饰新颜。”
在中国三大石窟中,云冈石窟以其宏伟的雕塑和丰富多彩的内容而闻名。最小的佛像为2厘米。最大的高达17米,大多是表情各异的宗教人物。石窟有各种仿木建筑、主题突出的佛教浮雕、精雕细琢的装饰图案以及栩栩如生的乐舞雕刻,生动活泼,令人眼花缭乱。其雕刻艺术继承和发展了秦汉时期的雕刻艺术传统,吸收和融合了佛教艺术的精髓,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它对后来隋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见证了中国与亚洲各国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
云冈第五、六窟位于云冈石窟中部,是孝文帝迁雒博前约465-494年间开凿的一组双窟。寺前有五座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的四层木亭,朱顶红柱,琉璃瓦顶,颇为壮观。第五个洞穴是椭圆形茅草屋的形式,分为前室和后室。后室北墙上的释迦牟尼像高17米,是云冈最大的佛像,其外观由唐代泥塑重建。石窟里到处都是佛教佛龛的雕像。在洞的西侧,有两尊佛像坐在菩提树下,顶部浮雕着优美的线条。第6窟的平面接近正方形,中央是一座连接洞顶的两层方形塔,高约14米。塔柱上雕有一尊方形佛像,四角各有九座带檐的小塔,驮在大象背上。洞壁上覆盖着佛、菩萨、罗汉和天妃的雕像。洞顶有三十三天,各种游乐设施,令人目不暇接。在塔的四周以及东南和西墙的中下部,有33幅描绘释迦牟尼从出生到悟道的佛教故事的浮雕,内容连贯,构图精美。这个洞穴规模宏伟,雕刻精美,内容丰富,技术精湛。它是云冈石窟中具有代表性的洞窟,是中期雕塑艺术收藏的一次大检阅。
云冈第七窟和第八窟位于云冈石窟中部,为一组双窟,为云冈石窟二期发掘较早。七洞天前现存的木质建筑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第7、8窟平面均为长方形,窟内布局上下分层,分为左右两段。在七洞天后室北壁上层的华盖龛中央,雕刻了一尊弥勒佛像,坐在狮子座上,左右各有一尊卧佛,侧面有两尊侍奉佛像的威胁。内容依然是第三尊佛,还有一个造像组合。下一个佛龛是释迦牟尼和多宝佛并排而坐。在墙壁和洞顶的连接处,雕刻了一排艺伎乐师的肖像,每种乐器都会演奏。东西壁对称开凿,壁与顶连接处雕有一排千尊佛像。有八个不同的壁龛,分四层雕刻。南墙有一门一窗,左右各刻四龛。在门窗之间,有六幅供养人和女演员的画像。在明亮的窗户上雕刻菩萨和冥想僧侣。在内拱中,雕刻的力量上升,0天王和飞行。顶部雕刻有一个平棋,中间部分是一个莲花球,周雕刻在天空中飞行,用花朵装饰整个洞顶。与之前的洞窟相比,第七和第八洞窟在造型、内容、雕塑构图和主题等方面发生了许多变化,反映了北魏社会变革的洪流。
谭瑶洞,现在编号为第16-20洞,是昙曜和尚挖掘的第一个洞穴,也是云冈石窟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据《舒威史劳志》记载,“太平之初,...首都赛武府的昙曜·白蒂凿山凿石墙,开五洞,各雕造一尊佛像,最高70英尺,第二尊60英尺,雕刻精美,为世界之冠。”以道武、明园、吴泰、牧婧和文成为模型,雕刻了五尊雕像。这五个洞穴规模宏大,精神壮丽。形状的共同特点是外墙上布满了数千尊佛像,它们都模仿了椭圆形的茅草屋形式,没有后室。造像以三世佛(过去、未来和现在)为主,主佛高大,在洞内占据主要位置。
第16窟释迦牟尼佛像高13.5米,造型英俊。在第17窟的中间,有一尊15.6米高的弥勒佛坐像。这个洞穴很大,很有侵略性。
第18窟为释迦牟尼身披千佛袍塑像,高15.5米,气势恢宏;东墙上层的弟子造像造型独特,手法娴熟。第19窟的释迦牟尼雕像高16.8米,是云冈第二大雕像。第20窟为露天造像,中间为释迦牟尼坐像,高13.75米,是云冈石窟的代表作。它的脸都是半圆形的,深眼睛高鼻子,大眼睛和薄嘴唇。大耳垂肩,肩部挺直,造型雄壮,气势浑厚。
云冈五华洞位于云冈石窟中部第9-13窟。这五个洞穴因代表他人用泥涂而得名。第9洞和第10洞是一组双洞,有前室和后室。它们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完成于太和十三年。崇福寺建于辽代。这两个洞穴的平面接近正方形。丁谦的南墙被凿成八角形圆柱,在东西墙的上部雕刻了三个参观木制建筑的壁龛,其余的墙上满是雕刻的佛像和飞翔的天空。后室洞门上雕刻有明亮的窗户,北墙上的主佛是释迦牟尼佛。第10窟的主尊是弥勒佛。后门拱内外均有雕刻图案,结构严谨,变化丰富。第11-13窟为一组,以第12窟前后洞窟为中心。在第11窟中,有立方体的塔,塔的四周都有释迦牟尼的雕像,除了南部的弥勒佛。东壁上部有北魏太和七年(483年)造像题刻,是研究云冈发掘历史的重要资料。石窟东北侧有太和二十年(496年)题刻龛和七尊佛像。第12窟前正殿和东西壁上部有三个仿木雕刻的建筑房屋形神龛,前排两列,三个开口。洞顶上雕有歌妓乐天,手持笛子、琵琶、笛子和腰鼓,是研究音乐史的重要资料。第13窟的佛像是弥勒佛,高约13米。右臂雕刻了一个力士支架,不仅具有机械效果,还具有装饰效果。南壁上部的七佛塑像和东壁下部的天人祭都是洞内的精品。东墙的佛龛形状各异。五华洞雕刻精美多彩,是研究北魏历史、艺术、音乐、舞蹈、书法和建筑的珍贵资料,也是云冈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冈东部的石窟群是指云冈石窟的东端,1-4窟,均为塔形洞窟。1号和2号洞窟是同期开放的一组洞窟。它们是在孝文帝移居洛伯之前雕刻的,中心雕刻有方形塔,四周有佛龛。第一窟主尊为弥勒佛像,南塔下层雕有释迦牟尼像,上层雕有释迦牟尼像。五层浮雕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影像资料。第二窟为释迦牟尼像,塔南下层雕刻释迦牟尼像,上层雕刻佛三世像。两洞南壁两侧分别刻有维摩和文殊。第三个洞窟是云冈石窟中最大的洞窟,前壁垂直高约25米,据说是昙曜的翻译楼。洞穴分为两个房间。前室上部左右两侧各雕刻一座塔,中间雕刻一个方形窑洞。主像是弥勒佛,墙上挂满了千佛。后室南侧,雕有圆脸、肌肉丰满、农纹流畅的一佛三菩萨。坐像高约10米,两菩萨高6.2米。从风格和雕刻手法来看,它很可能是一件初唐时期的作品。第四窟风化水蚀严重,在南壁洞门正上方有一方光年北魏碑刻,为云冈石窟现存最新碑刻。
云冈西部的洞窟包括云冈石窟西部的21至45号洞窟,以及一些没有编号的小洞窟和佛龛。多属于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以后的作品。它的特点是许多石窟成群,许多中小型石窟和许多小龛作为补充雕刻。雕塑大多造型纤瘦清晰,衣纹下部褶皱重叠,飘逸优美,在藻井中自由飞翔,具有浓郁的中国风,与“龙门时期”雕塑非常接近。其中,第38窟北壁上的浮雕是研究北魏杂词的影像资料。
第39窟中央有五座塔,每侧各有五塔六柱。柱顶的拱门支撑着屋檐和天秤座,每层的宽度和高度都小于下层,是研究早期塔建筑的重要资料。第40窟的整体布局巧妙地运用了装饰艺术,使洞窟的格式和构图规律多变,提高了洞窟的艺术风格。
;云冈石窟的景点主要包括第1和2窟、第5和6窟、第7和8窟、第9和10窟、第11、12和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在云冈石窟的几十个洞窟中,谭瑶第5窟是最早也是最宏伟的。第五、六洞和五华洞丰富多彩,是云冈艺术的精华。洞穴1和2
两窟为双窟,位于云冈石窟东端。两层方形塔雕刻在一个洞穴的中心,后墙像弥勒佛一样矗立着。四壁佛像大多风化剥蚀,南壁洞门两侧雕刻有维摩和文殊,东壁下部佛像本生故事浮雕保存完好。第二窟中央有一方形三层塔柱,每层四面各刻三亭,洞内壁刻五座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影像资料。
第三个洞穴
这个洞窟是云冈石窟中最大的洞窟。前面的断墙高约25米,据说是昙曜的翻译楼。洞窟分前后两室,前室上部中间凿有一弥勒佛洞窟,左右各凿有一对三层方塔。后室南西侧雕有三尊造像,造型圆润,肌肉饱满,花冠细密,衣纹流畅。这尊佛像的高度约为10米,两尊菩萨的高度各为6.2米。从这三尊雕像的风格和雕刻技术来看,它们可能雕刻于唐初(公元7世纪)。
第四洞
洞中央雕有一根长方形立柱,南北两侧各雕有六尊佛像,东西两侧各雕有三尊佛像。南壁洞门上方有《北魏郑光年表》(公元520-525年)铭文,这是云冈石窟最新的铭文。
第五号洞穴
它位于云冈石窟的中部,是一个由六个洞窟组成的双洞窟群。洞窟分为前室和后室,后室北壁主尊第三尊佛像和中央坐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中最大的佛像。洞穴的墙壁上布满雕刻的壁龛和佛像。拱门两侧,雕刻有两尊坐在菩提树顶上的佛像,它们浮雕而飞,线条优美。两洞前有五座四层楼阁,现存建筑于清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
参考答案
不知道云冈石窟第六窟有什么特点。此洞为中央柱洞,又名支提洞、塔庙洞,雕刻丰富,被誉为“云冈第一大观”,是世界雕塑艺术史上的奇迹。
洞内中央方塔分为上下两层,高15米。上层四面雕佛菩萨二尊,四角雕象九级亭式方塔;下层四周是佛龛,可以坐在佛像上。十一尊佛像立于洞内四壁上层,天蓬高悬,气势恢宏。洞顶呈格子状,上面有许多骑在孔雀、狮子、老虎和长尾鸟等动物身上的多臂神像。石窟中有30多幅反映释迦牟尼生平的佛教故事图片,展现了释迦牟尼的出生、成长、成婚、出家、弘法等一系列标志性纪念场景。这些故事图画雕刻结构合理,技法简单,对犍陀罗艺术东传的新创作弥足珍贵。
洞穴中几乎所有的墙壁都覆盖着雕塑。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使许多雕塑风化了,它们的颜色剥落或褪色了,但它们仍然显示出当年的精致和宏伟,它的辉煌使人们钦佩和感叹!
第五洞和第六洞是双洞。洞窟前有五座四层琉璃瓦木亭,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据一名导游说,两堵墙之间最薄的地方只有2厘米。亭子庄严壮观。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释迦牟尼,一个种族名称,意思是“可以”;牟尼,也被翻译为文,是一个尊敬的称号,意为仁、儒、忍和沉默。他们合起来是“能仁”、“能儒”、“能忍”和“能默”,意思是释迦牟尼人的“圣人”。
根据传说,释迦牟尼是苏旺达王子,古印度北部(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的卡皮拉瓦国王,属于查特里种姓。这位母亲莫耶夫夫人是邻国Tianarm国王的女儿。在返回她父亲的国家的途中,莫耶夫夫人在分娩七天后死于蓝毗尼,因此王子由他的姑姑摩诃婆罗多抚养。关于释迦牟尼的生卒年,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说法不一。根据“善解律法,彼坡沙”的中文翻译,推断其为公元前565年至公元前485年。南传佛教认为是从公元前623年到公元前544年,并说是从公元前622年到公元前543年。当释迦牟尼还是个孩子时,他受到传统婆罗门的教育。29岁时,他感受到了人世间生老病死的各种忧虑。此外,释迦牟尼姓氏面临种族灭绝的威胁,他对当时的婆罗门教感到不满。他放弃了皇室生活,出家为僧。开始在莫佳托王国国王舍城附近与“数论”先驱阿洛洛加尔·拉玛和乌托加尔·拉玛一起研究冥想。
后来,他独自一人到尼莲禅河附近的树林里修行了6年。认为苦行不是解脱之路,而是转向菩提伽耶比伯罗树下的四真十二因禅修,最终达到开悟。他当时35岁。首先,他在博尔奈市Rokuyaon与五个人交谈,包括他的随从阿罗莫·陈如。此后,他一直在印度北部和中部的恒河流域传教,并组建了传教僧团,奠定了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在国王佘城,他先后被莫杰托国国王和他的儿子阿基国王皈依,在卫城,他被波什尼亚克国王萨罗国皈依。弟子众多,有500人,其中著名的有10人,被称为十大弟子。80岁时,他在那加去世。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