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云冈石窟的窟群分为哪几部分怎样的特征?

精选答案

云冈石窟整个窟群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部的石窟大多为宝塔,也称佛塔;中国中部谭瑶的五个洞穴是云冈最早挖掘的洞穴,气魄最大。西部的石窟年代稍晚,多为北魏迁都洛阳后的作品。

石窟中最大的佛像高17米,最小的佛像只有几厘米高。最大的石洞从地面到洞顶有20米高,是北魏孝文帝时期开凿的。

云冈石窟的雕像宏伟壮观,内容丰富,是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早期的“谭瑶洞”宏伟壮观,具有浓郁而朴素的西方气息。

中期,石窟以其精美的雕刻和华丽的装饰而闻名于世,展现了北魏复杂而宏伟的艺术风格。后期石窟规模虽小,但人物苗条俊秀,比例适中,是“骨瘦如柴、形象清晰”的由来。

石窟中的菩萨、力士和天妃形象生动,塔上的雕刻精美,继承了秦汉时期现实主义艺术的精髓,开创了隋唐浪漫主义的先河。

这五个洞窟是谭瑶的宏伟五大洞窟,揭开了云冈石窟发掘的序幕。谭瑶洞穴是皇帝的象征。平面呈马蹄形,顶部为穹顶,外壁雕刻有一千尊佛像。主要雕像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尊佛像。雕像高大、圆润、高鼻深目,肩部挺直,呈现出刚健、浑厚、古朴的雕塑风格。

其雕刻技艺继承和发展了汉代的优秀传统,吸收和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罗和陀陀罗艺术的精华,创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云冈石窟概论云冈石窟审美接受的当代文化意义

第一、二窟为双窟,位于云冈石窟东端。两层方形塔雕刻在一个洞穴的中心,后墙像弥勒佛一样矗立着。四壁佛像大多风化剥蚀,南壁洞门两侧雕刻有维摩和文殊,东壁下部佛像本生故事浮雕保存完好。第二窟中央有一方形三层塔柱,每层四面各刻三亭,洞内壁刻五座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影像资料。

第三个石窟是云冈最大的石窟,其前面有一堵约25米高的断壁,被称为昙曜翻译塔。石窟分为前室和后室,前室上部中间雕有一弥勒佛窟,左右各雕有一对三层方形塔。后室南西侧雕有三尊造像,造型圆润,肌肉饱满,花冠细密,衣纹流畅。这尊佛像的高度约为10米,两尊菩萨的高度各为6.2米。从这三尊雕像的风格和雕刻技术来看,它们可能雕刻于唐初(公元7世纪)。

在第四个洞穴中,洞穴中心雕刻了一个长方形的圆柱,南北两侧雕刻了六个佛像,一个在东,一个在西。

在第12窟中,主壁的上端雕刻着一个艺伎,手持弦乐器和打击乐器,具有不同的外观和生动的形象。他们手中的古典乐器,如笛子和钢琴,非常珍贵,是研究中国音乐的重要资料。

在第13窟中,中间端有一尊弥勒佛雕像,高12米多,在他的左臂和腿之间雕刻有一个抱臂人雕像。这是云冈石窟的唯一例证。南大门拱上部的七佛造像雕刻精美,造型典雅。

在第14窟中,造像多样化,西墙上部有方形佛柱,东侧有一些残存的造像。

在第15窟中,有一万多尊雕刻的小佛像,被称为万佛洞。

第16窟,即第16窟至第20窟,是云冈石窟最早开放的五个洞窟,俗称“谭瑶第五窟”十六个洞穴是平的和椭圆形的。在主雕像的中间,高13.5米的释迦牟尼雕像矗立在莲花基座上,周围的墙壁上雕刻有数千尊佛像和佛龛。

在第17窟中,主要雕像是三世佛,中间有一尊弥勒佛坐像,高15.6米。东西墙上有壁龛,东面有一尊坐着的雕像,西面有一尊站着的雕像。明窗东侧的北魏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佛龛为后刻。雕刻三尊佛像。南壁洞门上方有《北魏郑光年表》(公元520-525年)铭文,这是云冈石窟最新的铭文。

第五窟位于云冈石窟中部,与第六窟为一组双窟。洞窟分为前室和后室,后室北壁主尊第三尊佛像和中央坐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中最大的佛像。洞穴的墙壁上布满雕刻的壁龛和佛像。拱门两侧,雕刻有两尊坐在菩提树顶上的佛像,它们浮雕而飞,线条优美。两洞前有五座四层楼阁,现存建筑于清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

第六窟,窟平面近方形,中心为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高约15米。塔柱下方是一个大佛龛,南面雕有一尊佛像,西面雕有一尊佛像,北面雕有一尊应多宝坐像,东面雕有一尊弥勒佛像。在塔柱四面的大龛两侧、洞的东、南、二、三壁和明窗两侧,雕刻了33幅描述释迦牟尼从出生到悟道的佛教故事的浮雕。该窟规模宏大,雕刻丰富,工艺精湛,是云冈石窟中最具代表性的洞窟。

在第七个洞穴中,洞前有三层木檐,洞穴分为两个房间。后室主墙的上层雕刻着一尊坐在狮子座上的菩萨。东、西、南三面墙壁上均有佛龛的雕刻雕像,南墙拱门上的六尊供菩萨造型优美,栩栩如生。洞顶的浮雕在天空中飞舞,生动活泼,每一个都以莲花为中心,盘旋飞舞,舞姿动人。

在第八窟中,有一只鸽子罗田骑着一只五头六臂的孔雀在两侧,罗田骑着一只三头八臂的牛在东侧,这在云冈极为罕见。

第九窟分为两个房间,前门拱门呈八角形,房间墙壁上刻有佛龛、乐师和舞伎,生动而动感。

与第9号洞穴同时发掘的第10号洞穴分为两个房间。前室有飞翔,姿态优美,比例协调。在敞开的窗户的上半部分,石刻的构图复杂,精美而醒目。

在第十一个洞穴中,有到达洞穴顶部的方形塔,四面雕刻佛像。正面,佛像保存完好。洞穴周围墙壁上的壁龛里满是雕像和小佛像。

第18窟有一尊高达15米多的中立雕像,右臂露在外面,身穿数千件佛教长袍,精致生动。

在第19窟中,主尊为三世尊,窟内释迦牟尼坐像高16.8米,为云冈石窟第二大尊。在洞穴外面,凿出两个耳洞,每个耳洞都雕刻有一个8米长的坐像。

洞窟前面的第20窟大约在辽代以前坍塌,雕像完全敞开。雕像是中间的释迦牟尼坐像,高13.7米。这尊佛像面部饱满,肩膀宽阔,造型宏伟,精神矍铄,是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杰作。

大同文化品牌云冈石窟始建于公元453年(北魏兴安二年)。它由山体挖掘而成,从东到西绵延1公里。现存45个主要洞穴,有51,000多尊雕像。最高的佛像有17厘米,最小的只有几厘米。佛龛似蜂巢,大中小洞窟密布于云冈。这里石佛荟萃,石人、石马、石刻、浮雕等群像丛生,内容丰富多彩。造型、故事、场景生动逼真,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它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石窟之一,中国早期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埃塞尔指出,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的“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在其可能的范围内进行充分的再创造。德国阐释学理论家伽达默尔早就指出,艺术存在于接受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了解云冈这一历史艺术杰作,看透其石刻的艺术魅力,形是静态的,意却是动态的。它不是一座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了它的先验本质,并为每个时代的人们提供了相同观点的对象。相反,它总能在不同的时代动态地展现其不同的内涵,给予我们更多关于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等当下话语的有益启示,成为一种“当代存在”。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激励人们砥砺奋进、创造和谐美好生活的号角,是人类以审美方式把握世界的精神形态。其宗旨是培养、净化和提升人的情感,促进人和社会的自由全面发展,坚守人类神圣的精神家园。”有着1500多年历史的云冈石窟就蕴含着这样的思想。它体现了符合人们视觉和心理体验要求的对称、平衡的和谐美,而不受作为物理存在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全球化背景下,它以强烈的艺术和美学话语,承担了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使命。

云冈求和

《论语》云:“礼以和为贵,王之道以美为先。”在《礼记》中,提出了“与政和谐、和合、与天地和谐、与四时和谐”的概念。云冈石窟通过艺术雕刻揭示了这样一种境界。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2005年春节晚会上的劲舞《千手观音》的灵感来自云冈。创作理念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向他人伸出一只手来获得一千只手的关怀,向人们展示一种快乐和平的精神状态,创造人与人之间和谐关怀的美好境界。特别是作为聋哑残疾人的表演,我们可以通过云冈的力量来实现人的生命价值。云冈石窟是佛教的世界,宣传了佛教的理念,体现了中国佛教的根本精神——慈悲。“善”是关怀众生,给予众生幸福;“悲”是悲悯众生,拔除痛苦;慈悲是“苦中作乐”;慈悲与怜悯表现了佛菩萨对众生平等的深切关怀,达到了追求“善”的终极价值——人文关怀。云冈石窟在慈悲的总体观念下,尊佛慈、尊尊、尊圣、尊静、尊慈,佛讲经寓教于乐,场面祥和和谐,创造了一个充满真善美的世界;第18窟主佛旁的弟子雕像,方圆面容、深目高鼻、嘴角上扬、笑容满面,表现了弟子接受佛教的喜悦和聆听教诲的喜悦与理解:2240多人在天空中飞翔,手持乐器或在空中飞翔,表现了在大佛的阴影下服务的乐趣,增加了教育的趣味性,烘托了和谐的气氛;特别是在第12窟中,洞顶雕刻有乐器,如吹笛、横笛、腰鼓等。,播放着佛教世界的美妙音乐,反映了当时宫廷的娱乐场景:第20窟,洞窟的前带大约在辽代之前坍塌,雕像完全露天,但今天它向我们展示了释迦佛张开双臂拥抱世界的境界:坦率和开放。

人与自然的和谐。佛教的慈悲观念提倡尊重他人、不同物种和动植物的生命,反对滥砍滥伐、肆意滥用环境和破坏生态平衡,强调宇宙万物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佛教虽然极力肯定人的主体地位,但关怀的对象并不局限于人,而是从人出发,延伸到众生万物。云冈第9窟西、北壁下层有一个“滋子本生”的故事。有一对老夫妇双目失明,膝下无子。他们希望在山里练习。慈慧菩萨生怜悯,即生在一对盲人夫妇家做儿子,取名荀子。她在山林中盖了一间茅草屋,代父母修行。他以天地为家,与飞禽走兽为友,以各种水果为食,持溪水泉水饮用。他们互不伤害,相处融洽。一天,国王去山里打猎,不小心射中了穿鹿服的铁铲。此刻,大地震动,阳光暗淡,鸟兽哀鸣。国王得知此事后非常懊悔。愿意放弃王位,成为一对盲人夫妇的儿子。樊氏思瑶被感动了,用神力救活了她的儿子。盲人父母听后喜极而泣,眼睛重见光明。这个故事中荀子的行为表现了人性的善良,同时也生动地揭示了佛教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今天,面对物种灭绝的现实,看到到处躺着的藏羚羊,面对不断倒下的大树...佛教不杀动物的理念给了我们太多启示,对自然保护具有积极意义,极大地促进了生态平衡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身的和谐。云冈石窟的第一期是第16至20窟。因为它是由和尚昙曜建造的,所以对这五个石窟中的雕像有不同的看法。根据《释旧》的记载,日本学者认为第20窟与太祖道武五世皇帝和第19窟相匹配。第18窟描绘了一幅身心和谐的画面。《尚书》云:“有容乃大。”如果你宽容,你就能成就大功德。云冈绘就了一幅身心和谐的画卷。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灭佛运动是“太武化”。太平真君六年,即公元445年,北魏第三位皇帝拓跋焘以各种理由下令全国灭佛。有一段时间,寺庙摧毁了这座塔,烧毁了它,然后像和尚一样逃走了。全国各地的佛像、寺庙和僧侣都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他们“毁之不尽”。和尚昙曜在王子的秘密营救下得以逃脱。然而,当他受荣的命令建造一座大石佛时,第18窟对应于太祖皇帝,主尊是阿弥陀佛,高15.5米。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领袖,也称为“吸引佛”,即吸引众生到西方极乐净土。他是崇高的慈悲形象和伟大的慈悲情怀的代表,这使许多信徒感激和惊叹。他是毁坏佛像的凶手,但他仍然为佛像做了一尊雕像。此外,它是一尊阿弥陀佛雕像,显示了昙曜和尚的大肚能力和当时批准石窟挖掘项目的文成皇帝的博大胸怀。同时,周围所有的菩萨弟子都面带微笑,这在其他洞穴雕像中是没有的。虽然周围的雕像是后期雕刻的,但可以看出文成帝和昙曜的思想影响了后代,使宽容和宽容的观念得以传承和升华。石窟以对比的方式将现实与历史进行对比,让艺术之美取代生活之恶,让各个年龄段的人们看到和平的珍贵。看到宽容的力量,而不是一味地压抑在毁佛之祸的恐惧、仇恨和偏执中。在这里,文成帝和昙曜的行为与儒家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论语》?立人说:“大师之道,是忠恕。”“原谅”是指你不应该强迫别人做事,也不要对别人造成伤害。而且如果别人伤害了你,你应该尽可能地宽容,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论语》的精髓之一是如何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缺点和苦难。看看这个山洞,面对世界大战,核扩散问题严重。其造像对人的舒适、人性的向善、境界的提升具有深刻的启示和良好的引导作用,充分体现了艺术的“修心”功能:陶冶情感、愉悦身心、增进理解、化解矛盾、促进和谐,是人类心灵的“调节器”和“减压阀”。

云冈的宁静表明佛教对他人和其他生命的尊重、关心、宽容、爱甚至恐惧。儒家有“仁”、“博爱”、“人物和谐”的思想,中国哲学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些都是相通的。对提高人类道德情操,促进人类和平与友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先生说得好:“要彻底消除战争,真正实现世界和平,必须净化人心,改造人类双手。”...当每个人都平静时,家庭才能平静,家庭才能平静,国家才能平静,世界才能平静与和平。”

云冈力求新颖

《论语》提出“和为贵,和而不同。”云冈石窟是多元文化交融的结晶,融合了各种艺术造型。同时,它追求创新:技术运用的创新、挖掘过程的创新、雕塑形式的创新、主题和内容的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云冈风格”:即北魏各族工匠借鉴印度雕刻艺术,有机融合中国多民族传统艺术风格的新创造。整个项目分三期建设。第一阶段以“谭瑶五洞”为代表,整个雕像是一个基于印度犍陀罗艺术的中国创作。雕刻技巧粗糙,大胆和自由,大气厚重和简单,显示了鲜卑这个游牧民族的风格和进取精神。第20号洞穴中的雕像眼窝深,嘴唇薄,上唇有小胡子,鼻子直直地与前额相连,身体巨大,服装线条重叠沉重,羊毛纹理明显。这是一尊典型的钱德拉坐像。然而,在学习它的过程中也有一些过度的地方,例如中国文化中象征幸福的下垂耳朵,以及中国少数民族特有的两个薄弯曲角落的小胡子。第16窟主尊,是一条美丽而富有活力的腰带,展现了中原汉化的趋势,实现了中外文化的融合;1-13号洞穴是中期创作。在此期间,冯太后操纵了两代皇帝(即献文帝和孝文帝)掌权,许多地方出现了两个洞窟和两尊并排佛像。孝文帝尽力推广汉文化。石窟雕刻吸收了龟兹(今新疆库车)和凉州(今甘肃敦煌)的艺术精华,同时结合中原的艺术特点进行了新的发展。民俗、服饰、技艺、建筑等展现了汉文化的更多内容。例如,仿木佛寺石窟、宝塔寺石窟、帐篷佛龛等。,都是又富又瘦。就题材而言,第6窟有30多个佛教故事,是中国石窟现存最早的宗教石刻“连环画”珍品。第三期以中小型石窟为主,多为三壁三龛式石窟,窟外门楣装饰华丽,瘦脸、长颈、削肩,都穿着带腰带的衣服。云冈石窟历经三个阶段的发展,形成了从谭瑶五窟浓郁淳朴的西方情调,到孝文帝迁洛前繁复瑰丽的太和风格,再到洒脱飘逸、骨相分明的新风格。“云冈风格”在创新创造中走向成熟:从粗犷到精致、从朴素到华丽、从鲜卑到汉化、从西化到中国化,推动了中国石窟民族化的进程,充分体现了“艺术总和、和而不同”的境界,奠定了云冈石窟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云冈风格”代表着一种创新,这种创新源于一个民族的天性。云冈石窟是由鲜卑族创造的,鲜卑族从起源上就是一个创新的民族,崇尚狼图腾,具有游牧民族的精神和性格,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和强大而智慧的精神征服力。因此,在中国历史上西周之后,开创了草原人民建立的第一个强大而成功的王朝。征服石头和创造文明变得很自然。在中国三大石窟中,云冈石窟与敦煌石窟、龙门石窟相比,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特点。

云冈求美。

艺术寻求和平,和谐产生美。整个石窟雕像表现出宁静和寂静之美,并且在每个阶段都有所不同:“谭瑶五大石窟”具有粗犷美和朴素美,石窟大,佛像大,风格大;中期创作具有精致美和丰富美。如被称为五华洞的第5、6窟和第9-13窟内容丰富,富丽堂皇,体现了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融合,是云冈艺术的精华。第7窟南壁门拱上部的六尊神像雕刻精美,被誉为“云冈六美”。第八窟门拱西侧,有一尊五头六臂骑孔雀罗田雕。他看起来像一个男孩,留着长发和卷曲的披肩,手里拿着太阳、月亮、弓和鸟,骑在孔雀的背上。孔雀嘴里有一颗珍珠。回过头来看,它看起来很自然。衣服和羽毛用凹版表现,简单流畅,雕刻技艺和造型成熟。这一题材是云冈石窟中罕见的特例。在第10窟中,后室敞开的窗户顶部中央雕刻了一朵莲花,周围环绕着飞翔的八个身体,将动态美与静态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满了美丽的遐想。在第13窟中,主尊弥勒佛高13米。它是云冈石窟中的第二尊大型弥勒佛雕像,它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地方,那就是主雕像右臂下的“护腕”。雕像直立在主像的腿上,用头和左臂托起主像的右臂。与主要形象相比,它很小但很勇敢,这是力量和美丽的象征。整个艺术雕塑运用力学原理,体现了大与小的对比与相互依存、动与静的对比与互动,成为艺术与科学融为一体的创作。

云冈在求和、求新、求美的发展中创造了大美,即费孝通先生倡导的“文化自觉”的境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首先发现自己的美,然后发现和欣赏他人的美,然后欣赏和赞美对方,最后达到一致和融合。这是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共同追求。“和谐精神照亮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之美,也照亮了我们社会中所有个体的美。”大同云冈,名副其实:云冈大同,和谐美丽。了解云冈,对话古今,努力以审美的方式传播和谐理念,宣传和谐精神,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的内心和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这是每一位艺术创作者的审美价值终极追求,也是《云冈》在全球化今天的话语意义。

编辑鲁花

山西的云冈石窟的窟群分为哪几部分怎样的特征?

参考答案

众所周知,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大部分石窟开凿于北魏中后期。云冈石窟、宝塔、寺庙有什么特点?今天,有趣的历史边肖为您带来相关内容并与您分享。

石鼓洞

在471-494年间,第一和第二个洞穴是一组塔和寺庙,洞穴外两侧各有一座单层方形塔。在第一洞外墙敞开的窗户东侧,刻有清代朱的《游云岗诗佛寺诗》。洞内平面呈长方形,平顶,中央方形塔有上下两层,屋顶塔檐由仿木制成。在塔顶,龙盘绕在一起,须弥山蜿蜒盘旋。北墙上的主尊是弥勒佛。东墙下层浮雕有“子曰本生”的故事。据考证,第一、二窟始建于辽代以前为护国寺,是云冈十寺之一。明清时期被称为“石鼓冷泉”,是云中八景之一。

石窟冷泉是指云冈石窟第二窟北壁脚下的一股清泉。这个景点是大同八景之一。因左洞名为石鼓洞,当地又称“石鼓冷泉”。

根据明郑德的《大同府山治水》,“它在石窟寺的左边,阜城以西35英里。”

据《大金西京五洲山重修大石石窟寺》,“...这样会发出声音,听者会把心带走,石头会从泉眼流出,越吐越厉害。当珍禽聚集在一起时,毒虫会筛选痕迹,这也是一个粗略的灵感。”这是石窟冷泉。清雍正《说平府志》称此为“石窦喷水”,曰:“石佛寺有石窦喷水,清澈可饮,亦借于市井。”明代大同府训导、后累官翰林侍郎王大山有一首题为《石窟寺寒泉》的诗:


一脉自石出,秋镜青,青苔绿。

胡强不懂煎茶的方法,所以他下了马,抢着去分杯子。

阿明行者的《石窟冷泉》描述了这一场景的特点:

干坤的精神信仰很奇特,石窦泉香。

一天结束时,天空晴朗,阴影笼罩,夜晚充满寒光。

甘薇并不嫉妒蒋士敬,而是打算适应同德鱼庄。

地球的脉搏应该有一个来源,所以为什么要尘土流苏翻腾?

可见冷泉水“甜”“香”,可与“江氏”井水相提并论。当时水汩汩流淌,流量还挺大的。在《云中县志》记载的县志中,“石窟冷泉”的水被引入梧州河。今天的何世礼?可见当时春意盎然。1986年,国家投资引水出洞,石刻旋转图案的刘备运河作为泉水出口。

韩泉洞

在洞的外墙上,在敞开的窗户的上方和西侧,有“山河清音”和“云深处”的铭文。洞内三等方塔居中,塔面雕刻瓦管、檐椽、斗拱等仿木建筑构件,上角雕刻八角柱。洞内四壁分层分段排列。最上层雕刻有天宫艺伎乐神龛,其后为九曲垂帘带、禅定坐佛带、大型神龛和长卷浮雕故事,最下层为施者画像。北墙的主要雕像是释迦牟尼坐在佛像上,严重风化。东墙下层浮雕中王子“射箭铁桶”的故事。该洞地下有泉水涌出,原名“冷泉洞”。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