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年必有大灾"该信几分?说说庚子年的前世今生(为什么庚子年必有大乱)

"庚子年必有大灾"该信几分?说说庚子年的前世今生(为什么庚子年必有大乱)

按照我国的天干地支算法,每隔60年为一个轮回,庚子年在其中排37。所以近代来的庚子年为1840,1900,1960,2020。

但是在民间流传着一些说法,每到庚子年都会出现一些事情,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历来的庚子年大事有哪些呢?接下来就跟随大宇一起来看看吧!


1840年:我们对这个年份应该并不陌生,在历史课本都背过。第一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敲开闭关锁国的满清王朝大门,是我国近代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与此同时,也燃起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火焰。很多知识分子开始瞩目世界,抛弃陈腐观念,探求新知,探索强国之道,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对当时的封建王朝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


1900年:熟悉历史的朋友对这一年也不会太陌生,这一年八国联军侵华,进犯北京。导致中国陷入了空前灾难,险遭瓜分。这场动荡之后也被称为“庚子国难”。经此事变,清廷已然日薄西山,成为了风中残烛,中国人则在受了尽屈辱之后,开始加速寻找振兴国家的道路。


在这一年,印度发生了大饥荒,数百万人饿死。欧洲则爆发了罢工浪潮。南非战争爆发,尸殍遍野。

1960年:全国耕地大面积受灾,其中以河北、山东、山西最严重,占耕地面积的60%以上。中国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大饥荒。但是在同年,中国发射成功了第一枚地对地近程导弹——“东风1号”,标志着我们向掌握导弹技术方面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打破了西方霸权国家“中国的导弹永远上不了天”的预言,开创了我国导弹部队的通天之路。

同年,非洲17国相继宣布独立,也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美国正式派兵介入越南战争,陷入了为时13年的越战泥沼。


智利发生9.5级大地震,被称为人类记录之最,14万人死于这场灾难。

也许正是因为这些不好的经历和巧合,人们大多认为庚子年就是不好的一年。刚好2020年,又遇上了疫情,所以很多人就更加坚信了”庚子年必有大乱”这种说法。但其实在1960年,我国也完成了“东风1号”的研发,所以说也并不是说庚子年就没有好事,历史的巧合很多,还是需要科学冷静的对待。

喜欢探索,宇宙,历史的朋友,欢迎关注,每日最少三更。

【图片内容来源于网络,侵删】

"庚子年必有大灾"该信几分?说说庚子年的前世今生

一.起因

网络流传“庚子年必有大乱”一说,查来查去,根据来源于《地母经》庚子年一段:

诗曰︰

太岁庚子年,人民多暴卒。

春夏水淹流,秋冬频饥渴。

高田犹及半,晚稻无可割。

秦淮足流荡,吴楚多劫夺。

桑叶须后贱,蚕娘情不悦。

见蚕不见丝,徒劳用心切。

卜曰︰

鼠耗出头年,高低多偏颇。

更看三冬里,山头起墓田。

这类文章,先是把《地母经》拔高至无人企及的千古预言奇书的高度,后面再装作未卜先知一般,好一顿解读,吓得读者心惊胆战。


二.“神秘”的《地母经》

为增强权威性,《地母经》被传为《黄帝地母经》,据说是黄帝轩辕氏所作。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

且不论通篇《地母经》行文特点毫无上古文风(例如《诗经》),仅论时间,轩辕氏那会儿连国家形态都未出现。要至少1600多年后,周朝才建立。那经文中“秦淮”、“吴楚”是什么意思?而实际上,《地母经》几乎每一年的解词中都会出现商周之后才有的各种诸侯国名和相关地名▼


实际上,据考据,目前所见十余种《地母经》印本,最早的《地母经》刊本是清同治年间陕西城固县刊本(据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侯冲博士2014所发表论文《<地母经>的演变》)。而《地母经》文字接近白话文的特点,也侧面说明其成书时间并不久远。

《地母经》一直在民间流传,一般附在黄历通书之内。通篇的关键词不外乎“禾稻”“豆麦”“蚕桑”“鱼虾”“牛羊”“六畜”,妥妥的是一本展望各年渔农生产的书。

书中以天干地支纪年分章节,讲述当年四季中原各地的农业生产预警,有人把澳洲山火也说成被《地母经》预测,经度暂不说,这都不是同一纬度的事啊。


三.《地母经》预测的准确性

问辩君查阅清朝至民国年间大型灾荒的记录,对应《地母经》相应年份的文字,如下表▼

比如1785乙巳年,13个省大面积受旱,还有“高下禾苗翠,,秋冬五谷丰”一说,实在是南辕北辙。问辩君心想是不是哪里搞错了,说不定《地母经》不能预测农事,却能预测国家大事。

于是想到1894年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日军攻占旅顺口后,进行了4天3夜的大屠杀,市内群众2万人丧生。翻查《地母经》,却见▼

诗曰:太岁甲午年,人民不用愁。 禾麦皆荣秀,高田全可留。……卜曰:蛇去马将来,稻麦乐倍堆。人民绝灾厄,牛羊喜相陪。识候丰年里,耕夫笑颜开。……


四.庚子流年纪

《地母经》被排除,有人又搬出《易经》作招牌,说是《易经》预测了庚子年要出大事。

且不论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最后作十翼,却说“善易者不卜”。问辩君读《易经》,深感易经智慧的博大精深。如果古圣先贤及经典都被拿来做唬人的招牌,久而久之会便使人们产生误解,对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伤害。

问辩君不清楚《易经》如何卜算出庚子年的预测,只好翻查史上庚子年的历史事件▼

六十一甲子,庚子年有太平治世,也有战乱灾祸。这或许和当时所处时代的大背景有关。再去看唐代的庚子年间,却依然是亿万中国人梦中再现的大唐盛世▼

如此,“庚子年必有大乱”一说,只是无稽之谈!


五.中国人的时代

问辩君查阅文献发现,我国古代自然灾害发生的频次,实际上远远高于现代人的想象▼

读历史会给人一种感觉:太平盛世难得,而战乱灾祸常有。贞观之治,文景之治,康乾盛世在慢慢历史长河中只是短短一段。即便是我们认为精彩缤纷的战国时代、三国时代,也许都是当时人们的“悲惨时代”。

我们若是不见历史,只见眼前,可能并不能感受到身在这个时代的幸运。

今日,湖北武汉,乃至全国的新冠肺炎疫情还没有完全消退,而国人在疫情中展现的万众齐心的行动力,还有那些无畏的逆行者、坚守者,无不在绽放着中国人的浩然正气,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篇章。

庚子年,我们走在充满挑战的复兴之路上,这会是一个属于中国人的美好时代!

为什么庚子年必有大乱

2020年是农历庚子年,在过去的大半年里,人们经历着二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除了新冠肺炎疫情,我们还见证了非洲蝗灾、澳洲大火、奥运会延期、美股四次熔断,世界经济在疫情阴霾下遭遇严重衰退。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大众心理,加剧了社会的焦虑情绪,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于历史上与庚子年相关的记忆。
例如清道光庚子年(1840)的鸦片战争、清光绪庚子年(1900)的庚子事变及20世纪50、6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的农历庚子年,即1960年。于是有关“庚子多灾”之类的言论在网上广为传播。
然而,庚子年在历史上真的如此多灾多难吗?
如果我们再从1840年往前追溯两个庚子年,也就是1780年(清乾隆四十五年)和1720年(清康熙五十九年),当时正处“康乾盛世”,并没有“大灾”“大疫”发生。
再往前追溯,1660年为清顺治十七年,1600年为明万历二十八年,也都没有出现全国性的灾难。

那么,“庚子多灾”的预言是怎样形成的?
这就需要先了解我国古代的纪年法。在近代引入公元纪年之前,我国古人习惯以干支纪年,并以“六十甲子”为一个周期循环,庚子年在其中位列第37,其中“庚”为十天干之一,“子”为十二地支之一。
此外,干支还曾与五行等概念相结合,被用来预测吉凶、占知未来等, 在当时人的观念中,干支在不同场合、不同月份所对应的吉凶情况各有不同,但其本身并无吉凶的意涵,有类于流传至今的“黄历”,每日宜忌各不相同,是古代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用干支来纪年的方式则大约始于西汉时期。到东汉以后,干支纪年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基于这些理论,此后一批预测干支年运势的民间图书应运而生。
如相传为唐代袁天罡、李淳风所作《推背图》,其中言及庚子年有谶语曰:“汉水茫茫,不统继统;南北不分,和衷和共。”颂曰:“水清终有竭,倒戈逢八月。海内竟无王,半凶还半吉。”展现出“半凶半吉”之象,明清之际的金圣叹在此批注道:“此象虽有元首出现,而一时未易平治,亦一乱也。”指出庚子年可能存在不祥的征兆。
而明代万民英所作《三命通会》论及干支生死属性时说“庚金生于巳而死于子”,指出庚金发展到“子”的状态趋于衰落,这就是所谓“金沉水底”。
形成于清代的谶书《地母经》,更是从农事的角度直言“庚子”将有大灾,其云“太岁庚子年,人民多暴卒。春夏水淹流,秋冬频饥渴。”描绘了农桑荒废、饿殍遍野的悲惨景象。凡此种种,都成为“庚子大坎”之类说法的某种历史渊源。
除了以上几种“庚子多灾”的预言,我们同时也能看到“庚子无灾”的说法。《吴医汇讲》刊刻于清乾隆年间,被认为是我国期刊出版物的雏形,其中收录有唐立三所作《申明三年中气候相乖化疫之说》一文,文中认为疫病“每发于阳年”(指干支中带有甲丙戊庚壬、子寅辰午申戌的年份),但庚子、庚午、庚寅、庚申、戊辰、戊戌这六年除外。
不论是“庚子多灾”还是“庚子无灾”的说法,实际上都体现了我国传统社会民众的认识,所预言的灾荒、兵祸是当时最为恐惧的景象,而预言的广泛传播,反映出百姓渴望掌握可能发生灾祸的信息,以期及时躲避求生的心态。对古代统治者来说也是一种警醒、警示,意在敦促其及时关注民生,安抚百姓。
“庚子”蕴藏了哪些集体记忆?
1900年是庚子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导致中国陷入空前灾难,陷遭列强瓜分,而9.8亿两白银的“庚子赔款”更是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灾难。“庚子”成为中国人心目中具有标志性的历史符号,并影响至今。
相较而言,同为庚子年的1840年也极为重要。这一年,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由于林则徐“虎门销烟”是这场战争的导火索,因此不论是时人议论还是后世著作的叙述,大多都选择使用“鸦片战争”“鸦片之战”“鸦片肇衅”等表述,强调战争的诱因鸦片,而并未将该年的干支“庚子”与时局作特别的联想。
1960年的庚子年就更是如此。新中国实行公元纪年,干支纪年彻底退出了官方话语体系,因此在提及“三年困难时期”里的1960年时,也并未使用“庚子”之类的表述。
在近代以来各种形式的历史叙述当中,“庚子”成为1900年前后一系列事件的总称,与“国难”“赔款”等名词连称并举。
尤其在我国当代中学乃至大学的历史教育教学当中,深刻影响中国历史进程并给中国人民造成巨大灾难的重大事件如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签订,都发生1900庚子年前后,这无疑强化了与“庚子”相关的沉痛历史记忆。
以上种种,都促使我国民众对“庚子”形成符号化的联想,也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关于“庚子年”的集体记忆。2020庚子年,新冠疫情发生、南方洪涝灾害侵袭,“庚子”与“灾难”再次相遇,自然激发了民众关于庚子年的伤痛记忆。
在追溯之下,1840、1900、1960等年的历史记忆又被发掘出来,“庚子多灾”之说重新被提起,这实际上是某种不安和焦虑情绪的集中反映。
那我们该如何理性认识“庚子预言”?
“庚子”作为干支纪年之一,随着历史的发展也被赋予了相关的种种民间传说和习俗。
当代国人对于“庚子”及“庚子年”有着双重印象,一方面是民间社会根据我国传统干支、五行理论而推断出“庚子大坎”的说法;另一方面则是受到近代历史教育后产生的屈辱历史记忆。加之“子”为十二地支之魁,“子鼠”更是民间熟知的十二生肖之首,象征新一轮更替的开始,故而此年发生的事件似乎更容易引人关注。
而“庚子有灾”的讨论,甚至由于2008年(戊子年)出现南方雪灾、汶川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衍生出“鼠年多灾”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人们的精神焦虑、不安和混乱。
从客观上来讲,由“庚子”引发的一系列讨论都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蕴,我们对此应该持有理性的认识。
就传统社会的“庚子预言”来看,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而这种忧患意识又促使人们保持清醒和理性,能够不畏艰难、自强不息、勇往直前。而各种自然灾害的存在、发展、消退也都是某种客观规律的反映。遭遇这些困苦和磨难,我们所能做的唯有勇于面对,积极应对,有效防范,奋力抗击。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